今天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昨天,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农委相关负责人通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据悉,市扶贫领导小组已经制定并印发了《青岛市2015年全国“扶贫日”工作方案》,全市将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扶贫日”活动。
每年脱贫2万人
目前,青岛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到户、扶贫到人”的思路,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扶贫与“强智”共举,全面落实精准扶贫各项措施,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青岛实际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虽然我市扶贫对象识别工作标准高、范围广、对象实,但是扶贫对象脱贫难度很大。在精准识别的贫困人口中,有因病、因残致贫2.5万户,占总数的71%。无劳动能力3.8万人,占总数的58%。
按照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市计划利用3年时间,每年脱贫2万人,到2017年全面完成扶贫任务。今年市扶贫领导小组已与各区市政府签订减贫责任书,将2万人减贫计划逐级落实责任,层层将减贫任务逐级分解到镇、到村、到户、到人,并分类落实了帮扶措施,确保能够完成减贫目标。
精准扶贫现三个特点
2014年,全市共识别了10个经济薄弱镇、200个省定贫困村、300个经济薄弱村,3万户、6.5万贫困人口。我市精准识别对象主要有标准高、范围广、对象实三个特点。结合我市实际,我市贫困人口识别标准确定为4600元,分别高于国家扶贫标准(2736元)、山东省扶贫标准 (3322元)68%和38%,分别高1864元、1278元。
在识别贫困村的基础上,全市将识别范围扩大到经济薄弱村和经济薄弱镇。按照“一后一无”的标准(即行政村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所在区市排名后10%、行政村无集体经营收入),创造性将经济相对薄弱的贫困村以及承担生态公益林保护、水源地保护、粮食主产等功能的经济薄弱镇,全面纳入识别范围,丰富了扶贫对象内涵。
精准扶贫在识别过程中,我市坚持公开、透明、规范原则,贫困户识别严格按照“六步工作法”进行,做到“二公示一公告”。贫困村识别做到“一公示一公告”。建档立卡期间,各级扶贫部门采取入户抽查等多项措施,加强数据审核,确保信息采集准确性和有效性。今年9月份,又根据省里统一部署,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活动,对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逐一排查核实,并对有关数据重新进行了完善,为扶真贫、真扶贫和打赢攻坚战打牢基础。
科学编制扶贫发展规划
全市坚持摸清底数扶 “真贫”,摸清了贫困村、贫困户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劳动力状况、村级班子、贫困家庭学生、贫困原因、劳动力培训意向、发展方向等八个贫困底子,在此基础上,按照“一镇一规、一村一策、一户一案”的要求,组织各区市编制经济薄弱镇三年扶贫发展规划,制订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对策和帮扶方案,明确脱贫的时间表、路线图。按照“一图、一册、一板、一档”要求,组织各区(市)编制区(市)扶贫地图、贫困村公示板、贫困户扶贫手册和扶贫档案,为精准脱贫奠定基础。
因地制宜实施帮扶措施
对经济薄弱镇、贫困村、经济薄弱村,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镇“六项工程”(道路、排水、污水处理、文化广场、综合服务中心、镇容镇貌)和村“八项工程”(道路、饮水安全、农村用电、文化小广场、村庄亮化、农田小型水利、办公和服务场所)建设。比如,水利部门在72个省定贫困村、87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103个省定贫困村实现了规模化供水,保证了农村居民吃上干净的自来水。同时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支持镇村立足自身优势,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提高“造血”能力。对贫困户坚持分类指导,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产业开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雨露计划”及小额信贷,促进就业创业增收;对没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通过低保兜底、社会救助、医疗救助等,兜底脱贫。目前,全市累计培训并转移就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4000多人。开工扶贫产业项目160个,实施2个贫困村电网改造工程,改造农村危房3254户,为全市2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修建或购买住房。
缺什么就帮什么
市及区市选派500名优秀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发挥部门优势,驻村开展帮扶,实现贫困村、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全覆盖。推进部门帮扶,整合资源,统筹资金项目向贫困对象倾斜。推进强区帮扶,市南、市北、崂山、城阳四个强区对口10个经济薄弱镇,四区党政主要领导与平度、莱西进行对接,给予每个镇200万帮扶资金。推进社会责任帮扶,组织各级领导干部、人大代表与4600名贫困学生进行了结对,组织237家企业与贫困村结了对子。全市按照缺什么就帮什么的原则,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精准项目安排和实施,防止普遍要求代替特殊需求,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贫困村达到“15个有”
下一步,全市将确保在既定的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程中,不落一村、不漏一户,不让一个贫困镇掉队。实施产业扶贫工程,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确保每个镇、村都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实施基础扶贫工程,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贫困村、贫困户都达到“15个有”,贫困村有灌溉水源、硬化道路、文体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电力设施等,贫困户有住房、生活用品、社会保障等,生产生活面貌发生质的改变。
重点实施“四个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对7800个贫困家庭的学生,组织党政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一对一帮助完成学业。
引入第三方评估
发挥 “第一书记”带头人作用,开展“健康扶贫”行动,组织市级三甲医院一对一,与平度、莱西市10个经济薄弱镇建立稳定的帮扶关系。开展“教育扶贫”行动,完善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个学段的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扩大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开展“企业扶贫”行动,实施“村企共建”,努力做到每一个贫困村、经济薄弱村,都有一个驻村“第一书记”、一个对口帮扶部门和一个帮扶企业,不脱贫不脱钩。
我市按照收入提升和面貌改善两个脱贫的要求,建立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影像资料库,全面反映脱贫前后面貌变化。建立完善精准脱贫动态管理机制,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稳定脱贫户及时退出,新贫困户能够进得来,确保让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记者 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