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黄岛路市场
每个城市都有这样一条街道:它或许嘈杂、凌乱、拥挤,但却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折射出这座城市最真实的鲜明特征。临近青岛市南区中山路的黄岛路就是这样一条路,它曾经给无数在岛城西部老城区居住过的老青岛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
老青岛人传统观念中的“市里”是以中山路为主,辐射到周边黄岛路、四方路、潍县路等几条相邻道路形成的购物休闲地,逛“市里”曾是一种时髦,而居住在“市里”则更曾经是几代青岛人心目中美好生活的象征。
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黄岛路长期是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成为青岛老城区市井生活的重要缩影。曾经在与黄岛路仅一街之隔的潍县路居住了30多年的我算得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市里人”,对于曾经繁华一时的黄岛路市场可谓再熟悉不过。
这条青岛的百年老街东西向,斜坡状,全长四百多米。自20世纪初建成至今,一直是经营海鲜禽蛋、肉类蔬果及铁、木、陶瓷器等日用杂货的自由市场。黄岛路共分为三段:从四方路至芝罘路一段是缓坡马路,从芝罘路到安徽路一段是石阶路,从安徽路至平原路一段虽是柏油马路,但坡度太陡难以行车。平原路至安徽路一段,主要经营日用铁器、陶瓷器、木器;安徽路至芝罘路一段主要以贩卖禽蛋、肉类、海鲜为主;芝罘路至四方路一段主要贩卖蔬菜、水果。
位于黄岛路市场中段的石阶路,在岛城独具特色:青岛有许多条石阶路,黄岛路却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它没采用花岗石,而主要用大石板铺路,其他各条台阶路均是一步上一个台阶,黄岛路则不同,它每一级很矮,在4厘米左右,而又很宽,多数人的步伐,一步迈不上一个台阶,两步又用不上,青岛人叫它“一步半”,在这里心急也走不快。雨后的青石板石阶泛出的水光秀丽异常,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来这里拍摄。七十多年前,家住黄岛路附近观象一路的国内著名作家萧军、萧红夫妇,几乎每天都来往于这条石阶路。他们的爱情故事,曾在老青岛人中广为流传,成为佳话。
黄岛路与四方路、芝罘路交界处有一块三角地,老青岛人叫它“水龙池子”。因为解放前当地不但街道狭窄,房屋简陋,而且周边居民家中没有上、下水道,只是街上安装有公共水栓。这一带店铺、居民使用自来水,只能用桶到公共水栓提水。这里有一排水龙头,不少人图方便,就在此地洗衣、洗菜,故名“水龙池子”。自来水入户以后,这里空了出来,成了马路市场的一部分。旧历春节、正月,摊贩们在家过年,这里便成为杂耍场,有套圈、打棋谱等游艺项目,也有拉洋片、唱琴书等文艺演出。那块三角地则建成了一座名为“三聚成”的蔬菜、副食品商店。
生活在老城区的市民都愿意时不时地来黄岛路市场转转,因为海鲜、蔬菜、小商品、干货、禽蛋、熟食、肉类……这里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也比较便宜。童年时的我每周总会有几次和母亲一起去黄岛路购买蔬菜和副食品。我至今记忆犹新:由于市场摊位几乎占了马路宽度的一半,使得原本就人山人海的市场显得更加拥挤不堪,几乎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真称得上接踵摩肩,寸步难行 ,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每逢腊月忙年时,由于年幼的我在家里不能帮父母做任何家务活,他们通常都会安排我去黄岛路市场的年货摊位前排队,他们也好腾出更多空余时间在家里忙年。年前那几天,贩卖年货的各摊位前都会排起一条条延绵不断的长龙 ,瘦小的我夹在队伍当中显得很不起眼,父亲前去找我时,经常找好半天。
青岛人有三大爱好:喝啤酒、打扑克、洗海澡,喝啤酒永远排在第一位。黄岛路市场的马路两侧分布着许多家啤酒屋,在炎热的夏日,每到晚上,我们院子里的邻居们经常三三两两地去市场上买点海鲜,然后在路边找个啤酒屋让老板给加工一下,再来上几扎啤酒,大家聚在一起开怀畅饮、天南海北地神聊,其不失为一种消暑度夏的惬意方式。
虽然黄岛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但大家对它却普遍怀着一种“既爱又恨”的情感:经营海鲜势必导致污水横流,冬天时马路上经常结冰,来往行人稍不留神就容易摔倒。而卫生环境脏乱差对于居民还是其次,带给大家最大的隐患来自于消防和急救:一旦马路两侧的院落发生火灾或出现需要急救的危重病人,由于道路拥挤,消防车和救护车很难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因此这条百年老街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旧城改造的首选:不久前,青岛市市南区启动了黄岛路市场的专项整治,道路两侧历尽百年光景的青岛里院、还有那条被岁月打磨的有些发亮的长条石板路,包括道路两旁略显年代感的小店迎来了它的“换装”期。经历过近百年沧桑、“功过参半”的黄岛路市场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老城区的历史舞台,从此将尘封于人们的记忆中。
这里曾经是演绎人间烟火的鲜活剧场,也是一座浓缩城市百姓故事的摄影棚。诚然,黄岛路市场并不是彰显青岛城市魅力的“模特”,更算不上旅游景点,但这条老街却真实而鲜活地集中展现过平民百姓的市井生活,在时光流过的石板路上折射出凡夫俗子们生活中的人性光辉。尽管这里喧嚣、嘈杂甚至脏乱过,但谁也不能否认它始终保留着老青岛的韵味。(陈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