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下图 气候变化大会会场外景。中上图 主会场内中国角内部一瞥。右图悬挂“地球危机”的巴黎埃菲尔铁塔,试图唤醒世人对地球气候的关注。(特派巴黎记者 胡博峰摄)
唐代一篇《咏柳》脍炙人口,诗中是这样描写我国北方初春的气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是贺知章在1300多年前的盛唐长安所作,当时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升温较快,一两天的时间柳条就能抽芽,数天之后便可长出树叶。也正因为此,诗人才会用“二月春风似剪刀”来比喻春天的造物之力。
而1300年后的今天,全球的气候正在发生急遽的变化。科学家研究表明,地球的“体温”比过去2000年来的任何时候都要高。当前,气候问题越来越严峻地摆在全人类面前。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温室效应引发的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且愈发严重。今年夏天,美洲大雨磅礴,而亚洲则受“热浪”袭扰……2015年9月至10月,赤道太平洋中部至东部海面温度持续上升,是自1997年以来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由此还可能引发农业减产、森林火灾、灾后疫病等后果。二是全球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诸多努力,但成果有限。自上世纪7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时至今日,美国的《清洁电力计划》才姗姗来迟。本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能否达成继《京都议定书》后的新版有约束力的协议,将直接影响2020年后全球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如此受到国际政界、经济、媒体等方面关注的原因之一。
此次峰会的一大看点是法国如何做好东道主,居中协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承诺,在利益诉求和制度安排之间找好平衡。法国总统奥朗德的此次气候变化大会特使尼古拉·于洛就此表示,此次气候变化大会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中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他们各自利益不尽相同,美国可能希望中国承担更多责任。而印度和非洲则要求放大他们的权利以改善当地生活水平”。他还提到,“法国作为本届气候变化大会的主席国,有责任推动这一多边行动有所进展”。他说,首先,法国肯定中国在近期作出的积极姿态。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强调提高能效和控制碳排放,并计划于2017年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法国驻华大使顾山此前表示,中国对气候变化峰会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是法国在该问题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其次,美国在对抗气候变化问题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2015年8月,奥巴马政府推出《清洁电力计划》,将美各州电力行业的减排日程予以确定。这也是美国减排战略的核心。由此可见,各国希望在巴黎达成有约束力的新协议,进行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比以往都强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际秩序背景下的责任体系未发生根本改变,发达国家仍占有历史排放的主要份额。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其掌握核心技术、制定国际标准的情况也没有发生改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责任配额之争考验法国政府智慧。
本届峰会的另一大看点,是与会各国首脑如何在当前国际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也就是“小利”与“大义”的问题。于洛对此认为,首先应该定义什么是经济增长,什么是工作就业。这应从更广义层面加以解读。其次,我们进行技术革新、投资创新产业能否在上述层面给经济增长带来动力?例如,电动交通工具的出现是否带来了电池、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进步,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总而言之,应以明天的眼光看待经济的发展,不要将对抗全球升温看做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就业的机遇。
与会各方普遍关心本届峰会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对此,于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峰会成功的标准要看3个方面。一是既定公平和目标两大议题能否最终达成。二是能否为我们对抗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制定长中短期的期限,这是支撑上述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的重要方面。三是金融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能否落实。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大幕就要拉开,届时所有的问题和关注都将在这短短的11天内揭晓,让我们拭目以待。(经济日报特派巴黎记者胡博峰 王 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