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在孵化企业和团队共142家 (样本分析)
四、行业
2015年6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重点强调推进产业模式创新,创新发展“互联网+”和“海洋+”,出台“互联网+”和“海洋+”发展规划。
通过选取部分样本调查发现,“互联网+”和“海洋+”已经成为我市创新、创业领域的两大行业特色。
1、互联网+
(1)大学生创业首选互联网方向
据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数据显示,孵化中心2015年度共新增87家入驻企业,其中,涉互联网企业达30余家,占比超过34.5%,
比例远超其他创业领域。这些互联网企业全部为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以电子商务、网络科技为主营业务。
根据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调查统计,我市大学生创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网络科技等互联网相关领域,这个比例约占所有创业行业领域的40%左右。
(2)O2O项目受初创者和资本青睐
青岛日报/青报网《青岛创客》全媒介平台在2015年4月30日开启“创客秀”项目征集,经过报名、筛选,截止12月底,共有187个项目在青岛日报展示。在这187个项目中,涉互联网项目共计67个,占比37.0%。其中,O2O项目数量最多,共计27个,占互联网类项目的40.3%。
这些O2O项目几乎涵盖了餐饮、租房、兼职、家装、交通、培训、物业等各类生活服务行业。
在“青岛创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青岛本地企业融资表中,共有19家初创企业在2015年完成了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公布了投资方和融资额度。其中,16家企业的项目属于互联网类。
在这16家企业中,O2O项目有5个,分别是:管家帮忙、师门镖局、就业街、e点兼职和无限社区,涉及本地生活服务、高校服务、求职就业、高校兼职和物业等垂直领域,融资额度从100万到600万不等。
(3)综合型孵化器中互联网企业占比偏高
报告选取了盘谷创客空间和青岛国际创新园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以盘谷创客空间为例,2015年度共有53家企业入驻,其中,互联网相关企业多达44家,占比高达83.0%。
这些互联网企业中,从事网络技术项目的有17家,电商项目16家,O2O项目11家。
以青岛国际创新园为例,截止2015年12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园区入驻的中小型创业企业总数为89家,涉互联网企业共计42家,占比47.2%。其中,软件信息类项目共21家,占比23.6%;电子商务类项目共21家,占比23.6%。
(4) “互联网+”的政策“红包”
互联网创业之所以能在2015年度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政府政策对“互联网+”行业的扶持。2015年,青岛不仅从宏观全局层面上发布了《青岛市“互联网+”发展规划(2015-2020)》,还在各类就业创业政策中为电商等小微企业送去福利。
2015年12月,经市政府同意,市发改委发布《青岛市“互联网+”发展规划(201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我市“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提出,争取到2020年,我市初步形成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此外,在2015年1月5日,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明确城乡一体就业创业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实施办法》中。首次将创办“网店”的小微企业纳入一次性小微企业创业补贴的申领范围。
2、海洋+
(1)专业型孵化器作用凸显
截止2015年底,蓝谷核心区创业中心一期——海创中心接洽项目96个,完成注册46个,完成在孵企业/项目备案31个。孵化器内海洋产业领域项目达50%以上,主要分布在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洋新能源领域。
位于市南区的连城海洋生物科技孵化器,是一家专门接受海洋类创业项目的孵化器,目前已有在孵企业18家,“海洋①号”创业苗圃内预孵化项目20余项。创业项目涉及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新技术等“海洋+”新产业,其中,海洋水母繁殖、观赏、自动捕捞加工综合技术开发项目申请专利10余项。
由于技术、知识背景等方面的局限,海洋类创客项目的创业群体呈现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特点。依托蓝谷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平台项目的带动作用,目前,蓝谷创业中心一期——海创中心各类人才已达642人,80%以上为涉海专业人才,其中博士占1/3,外籍人才21人,留学归国人才18人。
连城海洋生物科技孵化器的创业者中,高校、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占比约70%。
(2)重点区域定位鲜明
蓝谷核心区定位为“海洋+”创新策源地。依托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等平台建设,整合科研力量,落实研发计划,在海洋基础研究、近海和深远海应用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海洋高科技成果。依托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试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型小微企业培育能力。突出创客空间、孵化器建设,为成果转化提供便利场所。
西海岸新区定位为“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区。依托西海岸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提高海藻化工、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生物功能材料和海洋绿色农用生物制剂等产品的生产能力。
红岛经济区定位为“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区。构建了蓝色生物医药孵化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蓝色创新平台体系,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信息服务、水下机器人等蓝高新产业。
五、区域
1、市北:激活传统产业积淀
作为曾经的工业企业聚集地,市北区借助老工厂搬迁释放了大量的场地资源,同时,也遗留下较为深厚的产业资源积淀。在此基础之上,市北区建立了橡胶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纺织谷80·创工厂、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园等侧重特定领域的创业孵化机构,使它们成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
2015年,市北区还加大了创业扶持力度,2015年4月市北区成立了“市北创客邦”创业品牌,并通过“一圈两片三点泛群落”的布局,进行区域内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同时,市北区还成立了规模为1亿元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设立2000万元的市北区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对众创空间给予50万-100万的补助,对入住众创空间的创业项目、团队、人才给予5000到10000元的创业补贴。目前,市北区已建和在建的众创空间达12家,到2016年底,市北区的目标是建成两条特色创业街区,10至20家众创空间,培育集聚创客群体万人以上。
2、李沧区:向细分产业发力
金翅鸟电子商务孵化中心是电商的大本营,李沧制造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制造业服务新平台,青岛M6创意园是虚拟现实与文化创意项目的聚集地……李沧区现有的创业孵化载体,其优势在于确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方向,使同类型、同链条的创业项目实现聚集效应,让这些创业平台在孵化创客项目的同时,也孵化着一个个新的细分产业。
在李沧区的规划中,刚刚实现全线通车的东西主干道金水路也将承担“创业主干道”的功能,在金水路及其周边的四流中路、重庆中路、北崂路、郑佛路、合川路等地,聚集了托普创业创新工场、中艺1688科技孵化器、李沧制造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李沧区创业广场、鲁强机械模具科技孵化器、青岛军创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金翅鸟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等13家创业孵化机构,形成了一条具有特殊功能的创业孵化带。
3、崂山区:高端创业服务资源集聚
崂山区依托大企业、科研院所,构建区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区校共建”模式,与青岛大学和清控科创合作,整合青岛大学本部周边区域载体空间,打造开放式、全要素的“青岛创客大街”;与海尔集团合作共同运营“海创汇”创客空间,共同出资成立创客空间投资基金;与青岛市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合作,建设青岛市第一家投资引领型创客孵化平台——青岛(VC)众创空间。
以青岛创客大街为代表,崂山区引进和开拓国内高端创业服务资源及先进模式,提升区域科技服务能力,先后引进中关村创业大街运营商——清控科创、华南地区专业孵化器运营商——广州创吧、《创业家》传媒打造的中国最大创新创业商圈——黑马会、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投资型孵化平台和创业者专属社区——Binggo咖啡落户青岛创客大街。
4、西海岸新区: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
以光谷孵化器为核心,西海岸共十五个孵化器为区内创客提供孵化服务。目前,光谷ouv+孵化器内共有注册孵化企业约70家,在孵40家左右。
依托雄厚的高校资源,西海岸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各学校有相应政策出台,并成立校内孵化器,扶持和推动大学生创业。如青岛理工大学孵化基地目前注册企业59个,创业团队83个。
共计142个创业企业和团队,按照所从事行业类别划分土建工程类15个、机械制造类6个、能源开发类5个、电子商务信息类26个、外语外贸人才类6个、文化传媒类34个、创意综合类31个、网络科技19个。
5、城阳区:创客载体发展迅速
2015年,城阳区新认定了青岛海洋生物工程孵化器等14家区级孵化器,新增孵化面积11.79万平方米;和青岛天安数码城孵化器等2家市级孵化器的认定。
为了进一步促进众创空间的发展,城阳区成立众创空间协会,将全区众创空间建设运营单位联合起来,建立信息、资源、人才、资本互通模式,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互助共赢的众创空间合作机制。重点打造在孵企业融资平台、全区众创空间招商、信息、培训“四个平台”。
6、高新区:做高端创业生态
青岛高新区一直着力于发展完善涵盖“孵化载体、创客服务、创新要素、科技金融、政策支撑”等“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全力打造“蓝贝”创新创业特色品牌。
高新区孵化载体建设不仅速度快,而且具备较强的聚合能力,短时间内便吸引了众多团队项目集聚,高新区也将大力度的优惠扶助政策推向了这些企业,并着力打造内部“自生长”的良好创业生态,“贝客汇”就是由高新区创客自发组织成立的交流平台,从2014年11月成立至今,已先后举行沙龙60余期,线下活动近百场。
与此同时,高新区还十分注重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以凝聚全国乃至国外的优秀项目资源。已经举办的“青苹果计划”、“红苹果计划”共计吸引了来自国内外200多个创业团队,最终落地项目52个,另有约70个项目有意落地。
7、蓝色硅谷核心区:聚焦“海洋+”
作为“海洋+”创新策源地,蓝色硅谷核心区在这一年中呈现出勃发的态势,其海洋产业链条的研发端逐渐得以充实——国家深海基地、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海洋国家实验室等重大项目相继正式启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40余个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截止到年底,蓝色硅谷核心区已累计开工建设各类科技孵化器16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约107万平方米,投入使用面积约47万平方米。这些创业孵化机构的共同之处就是聚焦海洋产业,凸显海洋特色。以正式投入使用的蓝色硅谷创业中心一期海创中心为例,2015年,这一孵化器完成31个在孵企业与项目的备案,其中,涉海项目超过了50%,包括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新能源等不同领域,孵化器内80%以上为涉海专业人才。
六、大学生
我们对创客群体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创客,进行了单独的调研。
1、创业现状
据青岛市人社局数据统计,2015年,青岛市共有记录有大学生创客(含毕业五年内)4400余人,较上年略有增加,增加数量约为200人。创客数量占大学生总数的6.4%,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最高比例。截止到2015年底,青岛市共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者4401人。
从数据统计来看,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网络科技等互联网相关领域,这个比例约占总领域的40%;且大学生创业的科技含量也在逐年升高;另外,看好青岛的经济环境,外地大学生(非青岛户籍且不在青岛上大学)前来青岛创业数量很多。
2、孵化生态新亮点
(1)青岛市大学生众创空间
依托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构建了全市首个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的大学生众创空间。新的众创空间于2015年7月17日启用,现有700余平方米的区域,下设创业展示区,创客区、活动路演区、商务洽谈区等四大功能区域,为大学生提供服务更多元、功能更完善、内容更丰富的创业服务。自启用以来已累计举办各类创业主题活动共计23场。
(2)湛山创客工厂
本年度湛山创意工厂二期扩建工程顺利完成,并更名为湛山创客工厂。8月份,新的管理办法制定完成正式实施,并加大企业入驻招商工作力度,截至年底共吸纳50余家企业入驻,带动就业1000余人。
(3)青岛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
“青岛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由团市委发起成立。在集合各高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把岛城的大学生创客们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导师培训、平台孵化、创意交流等服务,帮助更多大学生把创意想法变为现实。
联盟成立以来,已经成立了高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5个,开展大学生创客培训营7期,累计培训大学生创客2000余人,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评审会和路演活动11次,为35个大学生创客团队配备了导师。
3、青岛各高校亮点
(1)中国海洋大学
2015年,中国海洋大学新增学生创业注册企业14家(法人为在校生和毕业两年内的校友)。学校设立“海创服务站”,为全日制在校生和毕业五年内校友(以每年7月1日为限)中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或团队进行持续帮扶、一站式服务。包括: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会议场所,注册地址;帮助创业企业办理不超过30万的免抵押小额保证贷款;为团队提供免费培训,配创业导师;与崂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设立海大绿色通道,创业团队在校内办理企业工商注册等。
(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校出台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创新体制等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并依托大学生创业中心,组织创业讲座和交流100余场次,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创业比赛30余次,外派学生参加创业交流学习100余人次。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每年投入100余万大学生创业基金,通过赛事奖励、专项支持、重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资金扶持。
(3)青岛大学
2015年,青岛大学与崂山区政府共同打造“青岛创客大街”,提供集孵化、路演、展示、食宿、会议、娱乐和社交于一体的创业服务生态体系,为大学生、科技工作者和草根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和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目前学校内部人员(在校学生、毕业5年以内的大学生、科研人员等)已成功注册40余家企业,培育百余位大学生创客。
(4)青岛理工大学
2015年初,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获批黄岛区科技孵化器——“青岛理工大学意联科技创业孵化器”、同时获批“青理意联创客空间”、长江路校区获批“青理商联创客空间”、市北校区获批青理建联创客空间。目前青岛理工大学孵化基地注册企业59个,创业团队83个,共计142个创业企业和团队,按照所从事行业类别划分土建工程类15个、机械制造类6个、能源开发类5个、电子商务信息类26个、外语外贸人才类6个、文化传媒类34个、创意综合类31个、网络科技1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