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王毅:中国人的腰板越来越硬

来源:新华社 作者: 2016-03-09 06:45:40 字号:A- A+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牢固基础上,也有着加强合作、互利双赢的巨大需求,完全经得起任何国际风云的检验。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但机遇是世界的。

    同胞走到哪里,我们的领事保护与服务就应跟随到哪里。我们将全力为大家撑起一把越来越牢固的保护伞。

    中国外交这几年的确非常忙,但忙得很有必要,很有收获。

    ■谈中俄关系

    完全经得起任何国际风云检验

    俄通—塔斯社记者: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否面临挑战?

    王毅:中俄关系是成熟、稳定的。我们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牢固基础上,也有着加强合作、互利双赢的巨大需求,完全经得起任何国际风云的检验,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去年一年,习近平主席就和普京总统会晤了5次,为中俄关系保持发展势头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两国间的大项目合作在积极有序推进,东线天然气管道已开工建设,产能和装备制造、农业、财金等领域合作也在提速。

    中俄经济互补性强,合作需求大,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一些临时性因素不会也不可能影响中俄深化全方位合作的大趋势。

    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我们愿大力弘扬条约确定的世代友好理念,把两国高水平的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更多务实合作成果,不断丰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晒“一带一路”成绩单

    倡议是中国的,但机遇是世界的

    《中国日报》记者:“一带一路”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人担心这是中国实力加快向外扩张的象征,您怎么看?

    王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今天正好向大家晒一晒两年多来的成绩单。

    一是参与伙伴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合作意愿,30多个国家同我们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二是金融支撑基本就位。中方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开业运营,丝路基金的首批投资项目也已正式启动。

    三是互联互通网络逐渐成形。以中巴、中蒙俄等经济走廊建设为标志,基础设施、金融、人文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早期收获。中欧班列贯通欧亚,匈塞铁路、雅万高铁开工建设,中老、中泰铁路等泛亚铁路网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四是产能合作全面推进。我们同近20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开创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合作新模式,一大批重点项目已在各国落地生根。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但机遇是世界的。提出这一倡议,顺应了亚欧大陆要发展、要合作的普遍呼声,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快速转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奉行的不是“门罗主义”,更不是扩张主义,而是开放主义。“一带一路”带给未来世界的,一定是一幅亚欧大陆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的历史画卷。

    ■介绍中国中东政策

    中东事务上,中国从来都不是“看客”

    埃及《七日报》记者:今年初习近平主席在地区局势紧张的时候首访中东,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正在调整中东政策?

    王毅:在中东事务上,中国从来都不是“看客”。我们一直支持阿拉伯国家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与地区各国有着越来越密切的经贸联系,同时也在积极致力于中东的和平稳定。中国在中东不搞势力范围,也不寻求代理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本着客观公正态度,着力劝和促谈,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这恰恰成为中国的优势所在,中东各国都欢迎和期待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年初,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就选择了中东,对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成功进行历史性访问,开辟了中国与中东关系的新篇章。如果说中国的政策有哪些变化的话,那就是我们愿意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更积极地和中东国家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基础上,更积极地参与推动中东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

    ■介绍海外领保工作

    去年成功解救海外被绑55位同胞

    《北京青年报》记者:中国公民走出国门的人数越来越多,海外风险也在加大,外交部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的安全?

    王毅:去年中国内地公民出境增长了近10%,突破1.2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达150多个,在海外的各类劳务人员超过100万,海外留学人员达到近200万。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国家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也给海外领事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坦率地讲,我们资源有限,手段不足,能力建设也亟待加强。

    但不管面对多大困难,本着外交为民的宗旨,我们都会尽心竭力,做好领事保护工作。仅过去一年,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就处理了8万多起领保案件,平均每天处理235起,每6分钟就有1起。其中12308领保热线累计接听十几万次电话,协助166个驻外使领馆处理了1.5万起案件。我们还成功解救了在海外被绑架的55位同胞,从陷入战火中的也门安全撤离613名同胞,从尼泊尔地震灾区接回6000多名同胞。说起民众关心的护照“含金量”,去年一年我们又同18个国家达成了便利人员往来的安排。给予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免签和落地签的国家和地区达到54个。当然,这个数字与大家的期待还有不小距离,我们的努力决不会放松。

    领保工作永远在路上。事先预防而非事后补救,才是最好的保护。预防性领保将是我们今后的方向,比如加强安全防范意识的普及、在有条件国家设立警民合作中心、聘用当地领保联络员等,要把领保工作关口向国外前移,缩短领保反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尽量把问题解决在当地,避免大规模转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总之,人民的利益大于天。同胞走到哪里,我们的领事保护与服务就应跟随到哪里。我们将全力为大家撑起一把越来越牢固的保护伞。

    ■回应中日关系现状

    日本政府是典型的双面人做法

    日本《每日新闻》记者:请问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现状?中日关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改善出路又在哪里?

    王毅:由于日方在历史等问题上的错误做法,这些年中日关系伤得不轻。尽管在双方有识之士努力下,两国关系出现了改善迹象,但前景仍不容乐观。因为日本政府和领导人一方面不断声称愿意改善日中关系,一方面又刻意到处给中国制造麻烦。这是一种典型的双面人的做法。

    中日两国比邻而居,隔海相望,两国人民也有着友好传统。我们当然希望中日关系能够真正好起来。但俗话讲,治病要断根。对于中日关系而言,病根就在于日本当政者的对华认知出了问题。面对中国的发展,究竟是把中国当作朋友还是敌人,当作伙伴还是对手?日方应认真想好这个问题,想透这个问题。

    ■谈中欧越走越近

    欧洲更加客观平和地看待中国崛起

    新华社记者:过去一年欧洲国家和中国越走越近,您怎么看这种变化?

    王毅:对欧外交是去年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尤其是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 “超级国事访问”,掀起中欧合作的新高潮。我们同欧洲各国关系呈现竞相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态势。

    中欧关系的积极变化不是一时之计,而是长远和必然的选择。中国始终把欧洲作为多极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极,欧洲开始更加客观平和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崛起。曾几何时,中欧之间摩擦不断,但尘埃落定之后,欧洲发现,中欧之间其实不会发生战略对抗,也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相反合作需要越来越大,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当然,事物总是辩证的,中欧之间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彼此一定会越走越近,步伐也会越来越稳。

    下一步,我们愿与欧洲切实推进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的建设。这是一个世纪工程,也是中欧双方对人类发展进步应做出的贡献。

    ■介绍中国东盟合作

    力争年内谈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柬埔寨《高棉日报》记者:3月下旬将举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中国将如何支持东盟的发展?

    王毅: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银婚”之年。25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经受了各种考验,合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当前,中国和东盟关系又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进一步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我们愿把东盟作为 “一带一路”合作的优先伙伴。建设好中老、中泰铁路和中国印尼雅万高铁等项目,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泛亚铁路网建设,让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更加方便地相互往来。

    我们愿把东盟作为对外自贸合作的优先伙伴。实施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给双方企业和人民带来更多实惠。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力争年内完成。

    我们愿把东盟作为区域合作的优先伙伴。本月底,李克强总理将邀请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所有国家,也就是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的领导人齐聚海南,举行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澜湄一江连六国。我们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澜湄合作的特征是更接地气,更重效率。目前已有78个早期收获项目。澜湄合作是中国—东盟合作的有益补充,还可助力东盟的整体和均衡发展。

    我们还愿把东盟作为海上合作的优先伙伴,用好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加强在海洋经济、海洋环保、海上安全等领域合作。同时也愿探讨建立南海沿岸国合作机制,把南海这个共同家园维护好,建设好。

    ■介绍密松电站项目

    遇到一些困难,将继续积极妥善处理

    中国新闻社记者:缅甸现政府任期将在3月底结束。中方对缅新政府有何期待?密松电站等项目的前景怎样?

    王毅:中缅友好根植于两国人民心间,有着强大生命力,不会因缅甸国内形势变化而改变。我们对中缅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

    昂山素季女士以及她领导的民盟与中国一直有友好交往,彼此了解和信任不断增加。我们对缅甸的未来同样充满信心。

    中缅是搬不走的邻居。中国愿意帮助缅甸更好、更快发展起来。密松电站是一个商业合作项目,履行了完整审批手续。合作中遇到一些困难,是“成长中的烦恼”,双方将继续积极妥善处理。我们对中缅互利合作的未来当然也充满信心。

    ■回答网友提问

    解答中国外交“究竟在忙什么”

    “外交小灵通”网友:中国外交这么忙,究竟在忙什么呢?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关系吗?

    王毅:很高兴回答来自网友的问题。首先愿借这个机会感谢广大网友对外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这位网友说得很对,中国外交这几年的确非常忙,但忙得很有必要,很有收获。

    必要,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三年来,习近平主席20次出访,相当于环绕地球飞行10圈。所到之处都刮起强劲“中国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人的腰板越来越硬。

    收获,是因为中国外交不仅“高大上”,而且“接地气”。大家看到,中国的领导人,甚至我们的主席、总理都在出访期间亲自做“讲解员”和“推销员”。他们心里想着的是国内的发展建设,装着的是人民的利益福祉。

    我只举一个例子。今年1月习主席访问伊朗后4天,首列“义乌—德黑兰”货运班列通车,为义乌7万多家商户开辟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快捷通道,让他们拥有更多商机、更好收益。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和故事,大家如有兴趣,请点击一下“外交小灵通”。

    最近外交部推出了一项促进地方发展与开放的新举措,那就是外交搭台,地方唱戏。在外交部蓝厅为地方省区市举办全球推介活动,邀请各国驻华使节及企业参加,彼此零距离交流,面对面对接。上个星期,主办了首场推介宁夏活动,反响很好。今后大概每两三个月举行一次,欢迎各省区市踊跃参与。

    中国外交今后还会越来越忙,服务和支持国内发展的力度会越来越大,我们老百姓从中分享的“红包”也会越来越多。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朗拿度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