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10岁“红房子” 将变身“水的博物馆”
“绿树掩映、红瓦铺陈”,是百年青岛老城区独有的历史风貌。而在这些红瓦铺就的红房子建筑群落里,真正被老青岛人称作“红房子”的却只有一座,它就是广西路33号、有110岁高龄的德国医药商店旧址。日前,作为建筑的产权所有者,青岛饮料集团透露了广西路33号“红房子”即将被赋予的新功能——它将被打造成一座“水的博物馆”。
从青岛德国总督府和总督楼旧址的修复开始,2014年到2016年,红房子进入了一个相对集中的修复期。据市文物局统计,目前6处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近现代建筑中,仅2006年公布的“德国建筑群”一项,就囊括了23个单体建筑,其中四个已修复完成,另有三个修复方案获批。老青岛人俗称的“红房子”,就在已修复的四个单体建筑之列。
前世
新艺术运动时期德国盛行的“青年风格派”
德国设计师罗克格的创意自由大胆
据说,在上个世纪初的1905年,德国医药商店的大楼在亨利王子路(广西路)落成的那天,无疑是青岛海滨一道明艳的风景——无论是从当时栈桥的位置还是海滩,都能够清晰地看到那抹耀眼的橘红……“红房子”,即由此得名。
如今,经过广西路33号的人们又会不经意地停下脚步:昔日清水红砖主砌的外立面重现耀目的光泽,弧形窗楣,生动浮现;最醒目的是正面正中央老虎窗的弧形窗楣上,那块有如高脚杯杯身形状的紫红色悬板,悬板上雕有红十字的徽记和中间一根缠绕着蛇的权杖,经过除尘处理愈发鲜活灵动。饮料集团基建工程部主管李丽霞告诉记者,“这可是一件无价之宝!”据说,这个起源于圣经并在西方广为传播的标识,很可能是中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且仍然保留在原位置的西式医疗徽章。它是西医传入我国的一处重要历史见证,其存在的价值完全可以跟这座建筑媲美。
担任“红房子”修复工程技术顾问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朱宇华曾先后两次参与青岛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修编,对于青岛留存的德占时期独特的建筑和街区风貌,朱宇华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这座建筑创建时间正处于上个世纪初西方建筑由传统的古典风格向现代主义过渡的时期,也就是西方建筑艺术史上著名的“新艺术运动”时期。“你仔细看,每扇窗户底下都有用弧形的线条但是没有巴洛克风格的具象雕塑,都是抽象的纹路,同时又不像现代的方盒子式建筑。这是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设计者在尝试进行一些简化的新创意。”
当时的德国青年建筑设计师库尔特·罗克格,在接受一位私人药剂师委托设计这座医药商店时,采取了新艺术运动时期德国所盛行的“青年风格派”,这一派别推崇自由大胆的创新。
正如人们现在能够从修复后的建筑上看到的,罗克格大胆采用了耀眼的清水红砖,立面上自由变幻的弧形立面窗框,整体上似是而非的不对称形式,就连最标准的孟莎式屋顶也被改成了上下两层的屋檐,中间用一道圆弧形老虎窗来打破;还有橡树叶子图案的贴面瓷砖(总让人联想到总督楼旧址壁炉上的贴砖),呈带状装饰着外立面……总之就是四个字,无拘无束。据说后来这位设计师还协助改造了北京的大前门箭楼,当时在所有窗户上都加上了白色弧形窗楣,怪诞的风格饱受争议;同样还是这位设计师,在1914年日军攻占青岛时放下北京火红的生意,回青岛加入对日作战,在日本战俘营度过了整整6年光阴。
朱宇华说,这种“青年风格派”建筑在青岛的德国建筑中仍有大量保存,而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本土建筑普遍遭遇战争破坏,保留在青岛的德国“青年风格派”建筑艺术也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今生
110年后看得见初心的房间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抢险修复
李丽霞回顾2014年初入“红房子”时看到的情景:多面墙体受损,室内的装饰和格局已经破坏殆尽,四层阁楼上的屋顶和烟囱坍塌大半……自1905年建成,110年的时间里,这座老宅从未进行过大修,反倒经历了数次不当甚至野蛮的装修改造。实际上这次修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抢险修复。
然而包括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与建筑文化遗产研究所专家在内的修复团队很快就发现,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设计图纸的缺失,从青岛到北京再到德国当地,都找不到罗克格当初的建筑设计蓝图,修复团队只能倚靠大量的历史档案图片,和对建筑实体结构的分析,这为修复工作增加了难度。
步入一楼的拱形大门,李丽霞特别把大厅里的四根立柱指给记者看,其中靠门的一根并未设置在与其他三根连线为矩形的“正确”位置,而是更加向门口的方向偏移,以便给楼上的阳台提供更有力支撑,立柱一直延伸到地下一层,明显加粗,给人以厚实的安全感。在将所有后置的假墙和违挡拆除复原之后,它们终于完全显露真容。由于当时钢筋混凝土尚未普及,立柱最初是用三合土混合敲碎的砖块,再加钢板加固而成,修复时则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的材质以增添稳固性。
通过两段狭仄旋转的紫红色木制楼梯进入地下一层,李丽霞透露,她有两位同事曾经在这里办公,但却从未发现过其中一段隐秘楼梯的存在。这也是楼梯扶手得以相对完好保存的原因,扭转处依然光亮如新,旋转倾斜适度,突显出设计所讲求的人体力学的舒适度。“只需在这里走一圈儿,你就能感受到,当初屋主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初心,所有的细节处理都是高品质的。”她透露,地下一层原本是半地下室,因为市政道路的路面百年间不断提升,现在成了全地下状态,即便如此,当初地下室的窗户外面依然留有足够空间,类似长方形的天井,可透光。下雨时却丝毫不积水,自有一套同样神秘莫测的地下排水设施将积水排走,这一点令参加修复的专家们都叹服不已,100年前的地下排水设施具体究竟如何设置?随着图纸的散失也只能成谜。
面对这座有着高标准“屋品”的百年古建,修旧如旧意味着回复屋主人的初心,必须做到同样的一丝不苟。仰看每一楼层屋顶的房梁,与条状的钢板交错铺就,都保留了它们初始的状态。李丽霞说,这些木梁因为当时防潮防蛀做得好,都尽量不更换,保持它们原有的模样。她让记者仔细看地板上残留的细碎粉末,解释说,这应该是从屋顶木梁的缝隙中漏下的,这是110年前的施工人员特别在每一层的木地板下洒下的一种三合土,具有防潮、防蛀和隔音的效果。历经百年原始的粉末已经板结,修复人员特别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化验,以期做到真正“如旧”。
说到地板,也让修复团队颇费周折,整座建筑受损、腐烂最严重的就是木制地板,而这些还不是普通的地板,全部是厚2.2厘米,长5米的厚实的长木块,为此,修复人员特别购置原木,烘干处理后再订制同样形制的木条铺装,最后依照档案图片进行刷漆处理。
外立面的清水红砖是最伤脑筋的环节,李丽霞透露,整个外墙面的红砖大约有三分之一为新换,而这三分之一并非全部整砖更换,而是在尽可能清理保有原砖的基础上,将旧砖的表面粘贴上新砖切下的砖片,再统一用聚合物砂浆处理。所以,几乎是一块砖一块砖地修复处置,如果仔细看,也能看出老砖大多颜色较深,而规格也会比新砖略厚一些。
还有门窗五金件的处理,也特别参照了最初的样式,甚至重量都完全吻合。窗户上通天销的制造,据说为了完全如旧,要同时使用37套模具才能完成,单是开模费的价格就高得让人咋舌。
未来
和你细述“水的故事”
暂时命名为崂山矿泉水博物馆
经过修复,这处总建筑面积1936.69平方米的110年老建筑终于再度在阳光里显现红润和通透。但李丽霞以及修复团队的成员们仍然感到有诸多遗憾。
比如一楼拱形大门旁的那扇窗。那扇窗有些特别,因为它的宽度、样式几乎与旁边的大门完全相同,团队中有专家怀疑这里最初很有可能也是一扇门。因为没有图纸为证,也只能依照后来的图片资料,设定为窗;还有与老建筑一侧紧临的那座大约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因为离得太近,将老建筑的侧窗全部封死,不但原先窗台外的铁艺装饰不见,原先贯通的像是邮电博物馆的防雨廊也只得封起,无法回复最初的特色。
不过,好消息是,这处百年德式建筑将结束长达近一年的闲置,即将被利用打造成为一座水的博物馆。青岛饮料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已经初步确定了博物馆的定位——它将暂时命名为崂山矿泉水博物馆,成为企业品牌对外展示和宣传的重要窗口。参观者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青岛企业品牌的传奇故事,还能获得有关水的综合知识与实际体验,它的基本功能包括:展示矿泉水作为液体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收藏和保护崂山矿泉水的珍贵藏品及历史资料;普及水行业最新科技和技术;提高大众珍惜水资源及普及健康饮水知识……总而言之囊括了藏品收藏、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产品及促销品售卖等社会与商业功能。
目前博物馆的具体功能区划分尚未完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馆陈并不是简单的摆放,而是试图运用声、光、电等直观的现代技术手段,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这也将填补青岛水文化特色博物馆的一项空白。
记者手记
让老城区文物古建重现光芒
采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朱宇华,他谈得最多的不是一座百年建筑“红房子”的历史和复原,而是以中山路为核心的整个青岛老城区。
在1909年左右的城市整体规划中,德国人在青岛严格实施了他们的现代城市规划理念,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却是发生在由古典主义向现代城市转型的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一欧洲重要的变革时期,青岛因此成为中国最早按照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兴建的城市。它脱胎于欧洲的工业文明变革的历史背景,同时又保有了作为军事化要塞的体系,这些共同成就了青岛老城区独特的风貌,十分难得。
在朱宇华看来,规划部门所要构建的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欧洲城镇的概念。而要将这一概念充分实施,最重要的是两个字:缩减。配合规划,人口要缩减,建筑形态也要缩减,在德国建筑群高度密集的区域,应该恢复高档感。这一区域的功能要单一,恢复它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和欧洲建筑史上新艺术运动保存地的最初风貌。
目前的规划维修,从国宝级的单体建筑开始,虽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但表明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老建筑的价值。朱宇华说,老城区实际的历史价值之所以无法彰显,主要是人口的繁衍,生活条件的恶化,“一个大宅子里面通常都会住上百余户人家,到处是污水违建,我们原先提出的以改善民生为先决条件的旧城改造原则自然也无法实施。而看似不愿离开的居民,也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收入来实现外迁。”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朱宇华说,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如果能借助文化的力量,让有情怀的企业恢复老宅子原貌,并赋予它新的使用功能,而政府则负责改善民生,如此通盘考量,在改善老城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老城区里的文物古建自然会重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