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 2016-04-15 09:44:10 字号:A- A+

    第三篇 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在补齐短板中促进发展平衡,提高全域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第七章 建设全域统筹的海湾型都市区

    深化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战略,统筹规划编制、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提升环湾三城辐射带动力、次中心城市和重点组团发展承载力、特色城镇要素吸引力和美丽乡村功能支撑力,构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特色城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塑造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全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严控城市增长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优化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2020年,各类城镇建设控制在187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设不突破660平方公里。依法落实和管控蓝线、绿线、紫线、黄线、橙线、黑线、红线七条控制线,建设绿色城市、紧凑城市。着力提升优化开发区,市南、市北、李沧、城阳、黄岛五区和即墨、胶州两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导人口集聚。科学控制限制开发区,加强崂山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业,有序开发沙子口和王哥庄街道;加强平度、莱西农产品主产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产量,以市驻地和南村镇、新河镇、姜山镇、南墅镇为重点,推进城镇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区,严控工业化、城市化开发。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实行差别化区域政策,新增建设用地向优化开发区倾斜,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

    第二节 建设功能强大的环湾中心城区

    发挥环湾三城在全域城镇化和区域协同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对接国际城市标准,统筹推进老城更新、新区建设和“青黄红”互联互通,支持城区北部崛起,缩小南北城区差距,促进东西城区均衡发展,打造精益城市、精品湾区。

    做优做美东岸城区。传承百年历史文脉,加强城市风貌培育和保护,适度疏解转移部分功能和人口,集聚提升高端商务、商业和文化交流等服务功能,塑造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城市文化景观体系,打造魅力城区。加快崂山区转型,依托金家岭财富金融聚集区提升高端商务、商贸、文化、科技服务等功能,吸引跨国企业区域性总部落户,打造展示国际城市形象的窗口;推进株洲路片区转型升级,建设以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为重点的创新走廊。突破李沧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计划,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基础设施填平补齐、城市环境综合提升,打造跨境电商集聚区。楼山片区建设城市共同配送基地,创建国家工业转型示范区和城市更新试验区;世园片区建成生态创意新区和市民娱乐休闲花园。提升市北品质,以邮轮母港建设带动城市更新和精明增长,集聚特色金融、航运、旅游、贸易、展博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邮轮母港国际金贸中心和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成为西部老城焕发生机的主引擎。建设时尚市南,提升浮山湾国际时尚消费区,成为城市新名片。加强老城区、老街区、老建筑保护和利用,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留住城市记忆,引导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逐步转换为公司驻地和旅游小区。

    做大做强西岸城区。创新规划建设理念,按照街坊要小、路网要密、空间要多的要求,有序推动百年新青岛建设。发挥国家级新区、开放高地和军民融合叠加优势,提升黄岛建成区和周边区域海洋经贸、影视文化、海事服务、深远海开发等功能,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举办地,打造深蓝之城。重点推进风河两岸中央活力区建设,完善行政、金融、文化、商务和科教设施,建设世界博览城,打造西岸城区中央商务区。加快建设灵山湾影视文化区、古镇口特色海军城。推进中德生态园、中韩创新产业园产城融合,建设国际化低碳智慧社区。推动新区建设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彰显现代海洋文化与传统本土文化相融、自然环境特色与城市空间布局协调的城市特质。

    做高做新北岸城区。统筹红岛片区、城阳区东部和新机场片区发展,严格控制城区规模、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一体化配置交通、市政、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型、人文型、生态型创智之城,逐步成为市域城镇布局空间中枢。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加快产城融合,打造国际科创湾区。河套板块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滨海高铁生态商务区。红岛板块启动前期预留空间开发建设,打造承载城市公共职能战略平台,逐步发展成为胶州湾底部标志性地区。城阳区东部承接城市功能、公共设施和人口疏解,建设中韩经贸文化交流中心,形成北岸城区综合服务中心。棘洪滩片区建设世界知名动车小镇。流亭机场片区转型发展为总部商务和文化创意集聚区。推动新机场片区与胶州城区、南村片区产业分工协作、规划衔接,沿空港高速布局商贸走廊,打造高品位国际空港城。全面构建蓝绿交融、组团清晰的生态框架,修复生态经络、湿地岛链,构筑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独具特色的滨海湿地景观。

    第三节 做强都市区紧密层组团

    推进即墨、胶州次中心城市建设,有序开发建设蓝谷新城和王台组团,形成环湾中心城区紧密层城镇,提高分担中心城区功能和集聚区域要素资源的承载能力。

    提升商都即墨。传承“千年商都、泉海即墨”历史文脉,推进即墨古城修复,依托省级开发区创智新区打造城市中央商务区,建设龙泉汽车产业功能区,做强国际商贸城和国际陆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贸名城,争取跻身全国县域经济五强。

    做强门户胶州。发挥半岛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依托胶州城区、少海片区、国家级开发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依托多式联运中心提升物流集散服务功能,依托新机场有序开发建设临空经济区,建设门户枢纽型现代化中等城市。

    建设蓝谷新城和王台组团。高水平规划建设蓝谷新城,统筹鳌山卫、大任河、嶺海和温泉等区域发展,预留皋虞、田横战略发展空间,科学布局研发创新、大学教育、风险投资集聚区和国际化商住、休闲、文化、生活设施,控制周边工业化开发,打造创新文化浓郁、高端要素集聚、海洋特色鲜明的欧陆风情小镇。推进王台组团建设,发挥中德生态园、中韩和中日创新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际经济合作区拓展区,提升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集聚产业和人口。

    第四节 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节点

    实施平度莱西崛起战略,建设董家口港城和姜山组团、新河组团,加强与烟潍日互联互通,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极核。

    壮大富美平度。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发挥蓝、黄两区战略节点优势,加快城区、开发区、同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一体化发展,推动高铁、城际铁路、国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平度财政转移支付,实施全方位扶持政策,提升青岛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跨入全国百强县前列和现代化中等城市。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突出农产品主产区定位,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和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山水田园休闲旅游胜地。

    发展生态莱西。统筹城区和开发区建设,密切与周边县市经济联系,构筑半岛城市群交通走廊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区域次中心城市功能。发挥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后效应,加大投入,建设青岛休闲生态公园,打造绿城水乡。发展商贸服务、休闲体育和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新能源汽车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建设董家口港城和姜山、新河组团。推进董家口港产城联动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商务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加快人口集聚,提升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功能,建设现代化生态新港城。建设姜山组团,加快产城融合,发展轻工、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完善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生活居住功能,迈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市。提升新河组团,优化生产区、生活区、生态区布局,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加强生态间隔和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生态化工示范基地和现代化小城市。

    第五节 培育发展特色城镇

    依托大沽河生态中轴和滨海、烟威青、济潍青三条发展带,构建轴带展开、点状分布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建设35个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社会事业进步的小城镇。深化李哥庄、南村、蓝村等小城市试点镇建设,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创新城镇治理体系,争取国家镇改市试点。加强铺集、田横、明村、南墅等省级示范镇建设,配套发展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改善偏远地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按照建设万人大社区的要求,加强已撤并镇驻地建设,发展商贸服务业,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保持繁荣发展。

    第六节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长效机制。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联通对接,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期保留村庄实施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新提升,推进厕所改造、污水处理、饮水安全、清洁能源和休闲娱乐小广场“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农村新型社区通天然气、通暖气。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旱厕卫生化改造。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

    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结合地域特色、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居民意愿,开工建设500个农村新型社区,建成400个,分类分区培育100个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坚持便民、利民、富民,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就地享受城市化生活,每年整建制创建1个农村新型社区服务规范化示范区(市),培育10个农村新型社区服务规范化示范镇(街)、100个农村新型社区服务规范化示范服务中心。

    打造“五美”生态文明乡村。围绕村容整洁环境美、特色高效产业美、山清水秀生态美、文化传承风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五美”乡村标准,每年培育10个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镇、100个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社区、1000个生态文明乡村,力争2020年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全覆盖。

    保护传统村落。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和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制度,开展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自然风光、产业发展、城郊休闲等特色村庄认定。保护农村传统民居院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生产、生活、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扶持建设村史展览室,为标志性建筑立碑。

    第八章 完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推进城市设施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事关青岛长远发展的网络化、现代化重大基础设施,夯实全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保障。

    第一节 实现铁路高速公路“两网两通”

    建设“三主一辅、五向、十二线”铁路网。新建红岛站、青岛西站,在红岛站实现济青高铁、青连铁路、市域轨道交通交汇。建成济青高铁、青连铁路、潍莱高铁,开工建设平度至胶州北站城际铁路、董家口疏港铁路,推进董家口至晋中南铁路工程和董家口至丝路大通道连接线工程前期工作,形成12条铁路沿胶济通道、胶新通道、西北通道、沿海南通道、沿海北通道5个方向辐射的铁路网,实现与京沪3.5小时通达、与省内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

    完善“三纵、四横、五连”高速公路网。新建东岸城区至新机场专用高速,扩容改造青银高速,建成龙青高速二期(青岛段)工程。完善港口集疏运公路网,扩容改造省道7601疏港高速,推进董家口疏港高速建设。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860公里。扩容升级国道204,全线贯通国道309,改造国道228黄岛城区段和蓝谷核心区段,建设蓝谷至新机场连接线,突出改造拥堵路段和重点枢纽,推进莱州土山至董家口公路建设。加强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治理公路安全隐患。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完成改造里程1000公里。推进农村公路连通和维修改造,新改建农村公路800公里。2020年,全市公路密度达到150公里/百平方公里。

    第二节 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网络

    优化城市路网。完善环湾三城快速路网,推进杭鞍快速路二期、双元路快速路、江山路快速路、嘉陵江路快速路等重点工程,建设海尔路—银川路立交、胶州湾大桥—环湾路立交完善等工程,实现快速路系统“成环成网”。完善环湾三城主次干道布局,推进太原路、安顺路、长沙路等重点干道打通、青岛西海岸新区主要干道贯通,建设红岛经济区配套路网、董家口经济区配套路网、中德生态园配套路网、即墨—蓝谷核心区快速路、北岸城区—蓝谷核心区快速路及蓝谷核心区配套路网等。

    实施轨道交通“18448”工程。统筹规划18条线路、400个站点、总投资4000亿元、营运里程800公里覆盖城乡的轨道交通工程,构建“一环四线、三城三网、网间互联”的轨道交通线网。建成地铁1号线、2号线一期、3号线、4号线、11号线、13号线,开工建设6号线、8号线,形成串联三城、辐射南北、覆盖东岸城区的轨道交通主干骨架,2020年通车里程268公里。开工建设现代低地板城市轻轨,通车里程73公里。

    建设“公交都市”。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绿色安全、换乘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加密跨区域公交线路,提高公交专用道设置率,在大型景区、大型社区、交通不便社区增辟微循环等特色公交,建设干线—支线—微循环公交服务网络。推进地面交通、轨道交通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期运营,在红岛、黄岛、新机场等区域同步规划建设高等级换乘枢纽,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同步建设停车换乘设施,新建青岛北站汽车站、胶州汽车总站。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实现村村通客车。建设城市慢行系统,打造滨海步行道、自行车道系统。推进游艇码头环湾布局,适时开通海上交通。

    第三节 建立水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蓄引结合、主客联调、海淡互补的城市水源配置工程网络体系。新建沐官岛水库、改建泉心河水库等水源工程,复建官路水库等调蓄水库。实施高格庄—产芝水库、北墅—产芝水库、黄同水库—云山段青岛供水接管点—平度城区、黄山—尹府水库、潮河甜水河调水、棘洪滩—董家口引水等水源输配工程。保护大沽河地下水环境,涵养水源地,作为极端情况下城市供水应急备用水源。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建设中心水厂、泉心河水厂、红石崖水厂二期和董家口海水淡化、鳌山卫海水淡化工程,升级改造现有水厂,配套建设改造输配水管网。2020年,全市水源供水能力达到19.46亿立方米,城区水源供水能力达到9.36亿立方米。全面完成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实施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保障农村供水安全。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工程。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完善雨水排放系统,提高城市防汛排涝能力,在新城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

    第四节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

    优化能源结构。争创国家能源生产消费革命试点。削减煤炭终端消费,提高外电使用比例,提升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降至62%。推进华能董家口热电联产、大唐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华电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华能即墨天然气热电联产等工程,推广污水源、海水源等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在市南、市北和李沧三区开展利用热电联产热源替代区域供热锅炉房工作。2020年,全市供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清洁能源供热面积比重达到57%。统筹重点功能区水、电、汽、冷等能源需求,在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蓝谷核心区等建设一批区域能源中心。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建成山东LNG工程、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城阳至即墨东部等次高压管网,推进新城区和乡镇燃气管线建设,实现燃气管道化。加强外受电力通道、变电设施建设,完善高压环网,环湾三城、次中心城市、重点组团和重点功能区供电可靠性接近99.999%。鼓励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和分布式储能系统,开展能源配售和消费领域智能化创新。健全能源储备体系,成品油、煤炭等主要能源品种储备能力达到15天,天然气储备能力达到10天。

    推进地下空间利用和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地下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和防空防灾系统规划建设,依托中远期轨道交通线路,串联带动地下空间重点区域发展“地铁商业”。统筹推进全市综合管廊建设,在新城区推行地下综合管廊模式。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建立统一的地下空间信息系统。

    第九章 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口格局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人口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分布合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

    第一节 保持人口适度增长

    顺应新型城镇化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多元包容的适度人口扩张战略,重点吸纳大学生和年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适度引进适用技术人才,适时放开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和中高级技工落户限制,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左右。强化规划和政策引导,合理控制老城区人口增长,放开新城区落户限制,促进人口自由流动。2020年环湾三城人口规模控制在500万左右。提升四市建成区、重点组团和重点镇人口承载力。

    第二节 完善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完善居住证制度,适度放宽积分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

    第三节 加强人口综合服务

    建立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建设具有采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纵横贯通的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人口服务管理向社会化、社区化、均等化转变。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

    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群体基本权益。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儿童规划纲要,依法保护妇女、青少年、儿童各项权益,实现妇女在身心健康、文化教育、经济参与、决策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展。加强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全面完成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就业工作。帮助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第十章 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

    增强经略海洋意识,推动陆海统筹、港城一体、军民融合发展,探索人海和谐、海陆并进、彰显特色的发展模式,建设“蓝色青岛”和国内海洋强市。

    第一节 拓展蓝色发展空间

    优化海域海岸带空间布局。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优化海洋功能区划,构筑“三区、四带、八板块”保护利用格局。强化重点保护区永久性保护,优化滨海旅游带功能调整和生态系统建设,推进优化发展板块开发。推行海域空间立体开发,实现陆域、岸线、海岛、海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深远海开发综合保障基地。依托国家深海基地打造大洋考察与深远海资源开发保障母港,推进深海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器、水下机器人、远洋工程船、大洋钻探船等装备研发制造。建设董家口第四代深水大港,构建海陆关联的深远海开发陆基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基地和原油、矿石等国家级战略物资储运中转基地。依托中国北方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集远洋水产品仓储加工、贸易流通、物资补给、船舶维护等功能于一体的远洋渔业母港。

    构建陆海统筹发展机制。整合陆海专项规划,实现陆海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陆海联动。推进政策保障、技术应用、信息共享、执法监察等陆海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健全陆海污染同防同治机制。优化陆海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培育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的特色产业集群。

    第二节 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实施“海洋+”行动计划,培育基于海洋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空间和新载体。发展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文化体验、海洋休闲旅游、海洋母港经济等新兴业态,壮大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升远洋渔业和深远海养殖业,加快海洋特色园区建设。

    集约利用海洋资源。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养殖和各类海上开发活动,开展人工放流,促进近海经济鱼类生境改善、种群恢复和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重建。建设海洋牧场,加大人工鱼礁建设和海藻床、海草床修复投入。开展海岛、海湾资源利用系统评估,科学开发海岛、海湾资源。重点海湾、河口及增养殖区、海洋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严禁围填海活动。

    第三节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创新

    创新军民融合发展体制。建立全市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完善政府主导、军地共管、军地会商、军地同责的军民融合管理体制与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军地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建立重大设施协同共建机制,试行重大项目贯彻国防要求目录和标准。推进军地联合申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立军民融合资金保障、利益补偿、政策扶持等机制。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和工作机制,开展双拥共建,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整合军民科研资源,共建共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基础设施。承接国防科技重大工程,加强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前瞻性、探索性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创新军地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开展军地联合办学、军队人才参与地方科研。

    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以大功率发动机、大型工程装备、高性能精密计算机、船用关键设备、先进仪器仪表等为重点,发展战略性军民结合产业,培育发展军港文化旅游业。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探索畅通“民参军”渠道,健全“军转民”机制,规划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园区。

    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用。统筹推进军地两用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医疗卫生、气象水文、战略物资储备、市政设施等建设,统筹协调军事设施保护和地方规划建设,把军事、人防等国防设施和部队水、电、气、暖、道路、垃圾处理等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探索新机场、港口、铁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军地联合论证、共同投资、多方式参与、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建设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以古镇口区域为核心,创建军地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发展、国防建设与地方经济互促共进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带动资源要素向新型安全、前沿技术和高端产业汇聚,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升级,打造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靠前综合保障示范区、海陆统筹特色海军城。

    第十一章 建设魅力彰显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打造品位高尚、文化引领、富有活力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第一节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铸价值引领之魂。广泛开展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市民道德素养。评选“感动青岛”十佳道德模范、文明市民、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完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记录、激励保障、法律政策保障等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注册志愿者占居民人口比例达到13%。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倡社会文明之风。深化“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引导市民践行文明规范,争做文明市民。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培育家国情怀,弘扬传统美德。实施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深化文明景区创建,开展争做出境游“文明使者”、评选国内游“美德游客”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氛围。

    筑城市文明之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建立城市文明指数日常监测机制,推动创建常态化。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开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引导市民遵章守纪、遵德守礼。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创建领域,做好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第二节 发展共享文化事业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老城区文化中心功能,加强新城区文化设施建设,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向新城区布局。提高区(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能力,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文体广场、影剧院等群众健身娱乐场所。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以标准化、均等化为方向,统筹建设镇(街)、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文化设施管理,深化免费开放制度。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实施文化惠民提升工程,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搭建数字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建设“书香青岛”。培育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市民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开展“春雨工程”“大地情深”文化志愿服务。办好走进经典—微演艺“六进”等公益演出活动。完成第二轮地方志修编任务,加快史志成果转化。

    提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能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接地气、思想文化品质更加饱满、时代气息更加浓郁的精品力作,塑造更高的道德价值观、审美素质和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文化创意人才成长计划”“城市文化学者培育计划”,培育引进文化高端人才,集聚文化大师和名家。鼓励群众文艺创作,培育“草根”文学家、艺术家。建设版权服务平台,落实版权自愿登记制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强化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村镇、名人故居、工业遗产、红色遗存、海防遗址等保护,实施齐长城、德国建筑群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和“乡村记忆”等工程,振兴传统工艺,鼓励兴办民办博物馆、乡村陈列馆,保留文化历史记忆,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加强文化遗产修复、整理和管护,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第三节 壮大特色文化产业

    依托灵山湾影视文化区,构筑影视投资、影视摄制、电影发行、院线管理等现代影视产业集群,创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园、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园等。发展壮大文化创意、高端影视、工艺美术、数字传媒、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海洋节庆、文博会展等优势和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体育融合发展,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成长,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大型文化展会等经贸交流活动。发展文化产权、版权、技术、产品等多层次文化要素市场,推进青岛(国家)电影交易中心建设。

    第四节 扩大海洋文化影响力

    做强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影视节会,申创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电影之都”。创新啤酒节、海洋节、小提琴比赛、帆船赛等特色节庆举办方式,办成国际文化盛会。提升中国秧歌节、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等民俗节庆举办水平。推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加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和崂山、八大关、栈桥等青岛符号,以及“微尘”“红飘带”等爱心品牌宣传力度,增强城市独特吸引力。

    扩大文化交流传播。创新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搭建文化交流传播平台,通过互派文艺人才,互办艺术节、展览会、学术论坛等方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青岛故事,提高青岛美誉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弘扬新时期丝绸之路文化精神。推进东亚文化之都联盟建设,开展与欧洲、美洲、东盟、阿拉伯世界等区域文化之都的城际交流。

    第五节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推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理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动文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文化环保”城市。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统筹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资源,建立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和引导处置于一体的大舆情工作格局。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传播正能量。加强新闻发布会、政府网站、政务微博等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健全突发事件舆情处置机制。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推进党报、电台电视台将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部分转制为企业。依托报业、广电、出版等国有传媒集团,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龙头文化企业上市。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沧海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