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给流浪人员一个临时的“家”
得知一流浪精神病人住在恶臭的污水管道里,担心流浪者冻死在管道里,他弯着腰憋着气一点点地钻进去,把流浪者领出来然后接到救助站;一对流浪的父女在街头居住三个多月,经过多方的努力,他最终将他们顺利地送回了原籍……
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科副科长孙永生从事社会救助工作8年多,他已记不清救助了多少流浪者,每当成功帮助他们顺利返乡,找到亲人后,他就格外高兴。
帮流浪者寻找亲人
“大姐,您老家是哪儿啊?在青岛还有啥亲人没?你是怎么来到青岛的……”记者日前到市救助管理站采访时看到,孙永生正拿着笔和本子低头向坐在床沿的一名女子了解情况。这名女子约50岁,穿着干净整洁,但口齿不甚清晰,面对孙永生的问题,她好似听懂了,但回答时方言味很重,话语也总颠三倒四,令人费解。孙永生不得不再靠近一些,然后再问一遍,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实对方说的究竟是啥。实在听不明白,他就把笔和纸递给对方,让她写在纸上。但一见纸和笔,女子推开了,摆摆手,示意不会写字。孙永生见状,只能再次把问题重问一次,他希望通过一次次的询问能得到哪怕一丝有价值的线索。
这样耐心的询问,孙永生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做一次,而迟迟没弄明白这名女子的情况,也没法将其送到亲人身边,这几乎成了孙永生的心病。
孙永生告诉记者,这名女子在街上流浪了很多天,接市民报告后民警送她到救助站。“送过来安顿好后,我们就开始了解情况,然后进一步调查她的原籍,但是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没有进展。”孙永生说,除了直接询问女子外,他还和同事一起到当时民警接她的地方了解情况,但走访了周边很多市民后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为此他把女子的大致情况和照片上传到全国救助系统,希望能了解到这名女子的个人情况。
对托养人员进行DNA采集
“目前这些办法我们都用了,下一步打算进行DNA集中采集,然后数据入库,完成初步比对工作。这是今年我们推出一项新的举措,希望能尽快帮她找到亲人。”孙永生说,去年民政部、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市救助管理站自今年1月份开始推进这项工作,已会同市公安局有关部门先后在两处托养机构进行集中采集血样,共采集男性血样197份,女性血样73份。目前,DNA数据已经全部入库,初步比对已基本认定涉及刑事案件2人,通缉犯1人,失踪人口3人。下一步,针对新增加的托养人员,市救助管理站将采取边入托边采集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钻进涵洞将流浪者接回站
除了公安部门送来的流浪人员外,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上街寻访和接访流浪人员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孙永生常年从事这项工作,他告诉记者,他们专门去一些污水管道、犄角旮旯、废弃的厂房、拆迁的房屋、立交桥下、涵洞、过街通道等一般人不会去的地方寻找流浪者的身影。在街面救助过程中,会时常遇到常年流浪的智障人员。去年在李村集附近,一位流浪者从垃圾箱捡拾垃圾吃,脸和皮肤都是黑色的,靠近2米左右就能闻到一股恶臭,由于别人会打他骂他,所以他特别怕人,不愿意靠近人。“为了表示善意,我们提前给他准备食品和香烟,慢慢地让他知道我们对他没有恶意,然后拉着他的手,跟他说找地方吃饭去,他这才放下戒备心,来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孙永生说,有一年冬天在李村河,有个流浪精神病人住在臭烘烘的污水管道里,管道内漆黑,风很大。如果不及时救助他,就有可能冻死在管道内。为此孙永生弯着腰、憋着气一点点地钻进管道里,还要防范流浪者拿砖头攻击他。慢慢地靠近后,他将流浪者领了出来,接到救助站。
“从污水管道出来后全身有一股恶臭,家人都不让把衣服穿进门,这样的事常有,但跟流浪者比起来,我们受的这点苦和累算什么,他们更需要家的温暖。”孙永生说,有的流浪精神病人,手里拿着一些防身用的刀具、棍棒、砖头,只要一靠近,他们就会觉得有人在威胁他,就会突然拿出这些东西,让工作人员防不胜防。对于这些人不能着急,需要一个人与他们进行交流,另一个人趁其不注意,夺下他们手里的刀具、棍棒、砖头,再对他们进行救助。
全程护送流浪老人回家乡
在救助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抗拒救助站帮助的流浪人员。孙永生说,这时就需要工作人员耐心地说服教育,一趟两趟,甚至劝说十几趟,用耐心、爱心、暖心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使他们脱离流浪状态早日回归家庭。孙永生举例说,2014年在麦岛附近有一对东北来的父女,男子以找老婆为名,带着女儿在街头流浪了三个多月,就在麦岛附近空地拉屎拉尿,周围的居民反映很大,救助站工作人员经过多方的努力,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最终顺利地将他们送回了原籍。
除了救助流浪者,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要返回原籍时,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还需全程陪同护送。“几年前我们护送一个老人回原籍哈尔滨,当时临近春节火车票很难买,我们只买到了普通票,也就是绿皮车,一路颠簸不说,而且非常拥挤,但是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在狭窄的空间里更难受,为此我们三个护送人员轮班照料他,吃饭要喂,上厕所要搀扶,老人很感动。”孙永生说,这名老人略微有点糊涂,途中见到别人下车他也要跟着下车,工作人员只好一再跟他解释,然后时刻盯着他,生怕他再次走失。
积极维护流浪乞讨者权益
尽管救助工作有很多苦和累,但每当成功帮助流浪者顺利返乡,找到亲人后,他们就格外高兴。2013年帮一名流浪乞讨者打赢官司,更是让站内所有工作人员感到骄傲。孙永生介绍说,2013年11月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案,受害者伤情严重,虽然经过抢救,生命保住了,但是没有了意识。与别的普通交通事故不一样,这次交通事故受害者是个流浪乞讨者,曾经接受过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如何维护受害者的正当权益这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孙永生说,救助管理站在查阅了相关文件,咨询相关法律专家后,决定作为这名无名流浪者的监护人,起诉交通肇事方,而这种案例全国还没有出现过。经过近一年的多方求证,青岛市救助管理站成功确认了原告主体资格,通过积极地履行监护人职责,最终成功打赢了官司,有效地维护了流浪人员的合法权益。此案为无名氏代打官司是全国首例,将为今后流浪人员的救助工作提供参考,也是对流浪人员生命和财产权利的有力保障。
用心去做事创新好做法
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何永才介绍说,市救助管理站主要承担对各区市救助管理业务指导,以及市内三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教育、安置、护送返乡等工作,还承担全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负责他们的生活管理、医疗救治、安置返乡和临时教育、行为矫治、心理疏导、临时监护和法律维权等工作。
2015年,共救助各类受助人员10656人次,其中,务工不着、无力返乡者8013人次,被盗被抢者470人次,以乞讨为职业者1768人次,其他如寻亲不遇、被骗等405人次。安置方面,在城阳区、莱西市等托养机构供养221人;全年护送返乡256人次,出动工作人员近500人次。
“‘催泪红包’爱心故事给我很大触动,也给我们很大启发。给流浪人员找到家人,尤其是有智力障碍的流浪者,是件很困难的事,我们必须发扬‘催泪红包’精神,用心去做事,采取创新做法,才能真正让每个流浪人员感受家的温暖。”何永才说。
今年年初对托养人员进行DNA集中采集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此外救助管理站还根据信息时代发展特点,及时建立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方便群众运用 “互联网+”方式关注、参与救助管理工作。通过这种新的手段和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发现几率,更能将救助信息通过这些平台在各地救助机构之间、救助系统内外进行互动交流,大大提高寻亲、救助、安置等工作效率。目前已寻亲成功11例,通过救助系统查询确认身份5例。“一些求助者方言很难听懂,或能提供的信息很少,我们将询问他们的视频发到这些信息平台上,发挥平台人员省份多、信息量大的特点,一般都会很快收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的在一两个小时内就帮他们找到家,这样的案例有1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