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2016首次海葬公祭 716位逝者骨灰融入大海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作者: 2016-04-18 13:52:30 字号:A- A+

青岛2016首次海葬公祭 716位逝者骨灰融入大海

逝者家属通过路引顺序登船。

青岛2016首次海葬公祭 716位逝者骨灰融入大海

亲属们将鲜花撒向大海。

    “千顷碧波,伟哉大海;万里浩瀚,壮哉大海;逝者驾鹤,与海同在;海在魂在,千秋万代……”昨天,在八大峡码头,哀乐低回,祭文荡肠,汽笛长鸣,716位逝者的骨灰在花瓣的簇拥下融入大海。这是青岛市今年首次举行海葬公祭,也是历年来规模较大的一次海葬。

    骨灰撒大海,亲情驻心间。浪花寄托着哀思,海风诉说着愁肠,大海成为逝者永恒的归宿。

    如今,海葬作为文明节俭、自然环保、节约土地的新式葬法,越来越受到群众的认可,我市至今已有11594名逝者长眠大海,魂归自然。

    ●现场

    海葬仪式庄重肃穆

    “一路走好,心安神泰;无须牵挂,不必伤怀。真义永恒,真心永在;大海作证,绵绵长爱。长歌当哭,九天同悲;永志心间,情寄沧海……”上午8时,参加海葬的家属们怀抱亲人骨灰坛,手提盛满花瓣的花篮在码头有序列队,主持人宣读了催人泪下的海葬祭文。集体行默哀礼后,家属分5批次依次登船,鸣礼炮9响后海葬船起航。

    市殡葬管理处处长张永彩介绍说,我市在2013年海葬时首次增加了庄重的海葬公祭仪式;海葬方式有骨灰直接撒海和放置环保祭坛两种方式。今年春季海葬除了延续2013年海葬公祭仪式外,又在公祭仪式台旁增加了用罗马柱、鲜花和绿地毯铺设的路引,在公祭营造的庄严肃穆中平添了许多典雅和温馨的氛围。家属们在公祭仪式行礼结束后,在现场乐队哀乐伴奏下穿过路引,按序登船,整个公祭仪式井然有序。

    8时30分,海葬船正式起航,行驶了半个小时后到达了指定海域。在《葬礼进行曲》中,工作人员将骨灰坛一个接一个缓缓沉入海中,家属面向大海撒鲜花,向亲人作最后告别。“爸爸,大海从此就是你的家了,我会经常来看你的。”一名中年妇女哭泣着送别父亲。

    记者看到,盛放骨灰的莲花盒缓缓放进大海后很快就分解了。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骨灰坛由可降解的陶泥制成,遇水几分钟后就能融化,寓意着逝者在水莲的陪伴下长眠大海,长久安息。另外,骨灰是经过高温焚烧的,无毒无害,入海后,海水会将骨灰送入深海,骨灰随之净化在海水中。

    为海葬参与者购买意外保险

    昨天的海葬现场,共有716名逝者魂归大海,其中本市519名,外地197名。“本次海葬是我市自1991年开始实行海葬以来第73次海葬,约2800人参加,骨灰撒海716具,分5批次35船进行。”张永彩表示,此次海葬就有来自外省市地区的700多位家属来青岛为197位逝者送行,尤其是济南、淄博两地加大了海葬宣传力度,参加人数超过往年,另外还有来自北京、广州、河南、东北等地的报名者。此次海葬活动组织严密,事前经过了多次会商、培训、演练,增加了维护秩序人员和登船引导员,确保了海葬全程安全顺利有序。

    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市殡仪馆今年还出资近3万元,为每位参加海葬的家属们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每份保额为50万元,避免家属们在骨灰撒海纪念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

    2010年10月份起,青岛市执行对本市户籍居民实行免费海葬的惠民政策,至今已惠及6164名逝者。据介绍,青岛市海葬免费对象为参加由青岛市殡仪馆统一组织、撒散具有青岛市常住户籍死亡居民骨灰的家属,免收每具骨灰的撒海费用,包括行政审批、检验检疫分担、人工装灰、提供可降解盒、塑料袋、车辆护送、租船、人工礼仪、鲜花、手套、随船家属不超过4人服务费等共计500元。

    市殡仪馆工作人员表示,预计在10月份还将举行一次骨灰撒海活动。骨灰免费撒海活动由青岛市殡葬管理所(殡仪馆)统一受理和承办。预约海葬的市民可拨打电话84884444或到市北区重庆南路178号青岛市殡仪馆安放收费处进行现场报名。市民预约时需告知工作人员申请人姓名及两个联系方式,去世人姓名、户口、骨灰存放地点,即可成功预约海葬。

    ●人物

    最悲情:第二次来青海葬亲人

    “儿子,妈妈来看你了……”当目送着骨灰随着骨灰坛飘向大海深处时,来自济南的李女士站在船舷边,凝望着大海,久久不愿离去。

    今年55岁的李女士此次是陪着姐姐参加姐夫的海葬仪式,同时,她是时隔3年,再次回到这个令她伤心却又留恋的海边,来了结一件未完成的心愿。

    3年前,李女士的儿子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经历,让李女士伤心欲绝。“儿子生前很喜欢大海,因为生病一直没能到海边看看,就在他临走前一天,还念叨着想到青岛看看大海。”李女士哽咽着说,为了满足儿子生前的心愿,她将儿子的骨灰撒在了青岛的大海上。

    3年来,李女士一直不愿再来青岛,怕勾起这段伤心的往事。“这次我一是来送送姐夫,二是来看看孩子,毕竟3年没来看他了,看着他寄托归宿的这片大海,就安心了。”李女士说,她早已经跟侄子说好了,将来她和老伴去世后,希望能将他们的骨灰撒在同一片大海中,与儿子重新团聚。

    最久远:祖辈接受青岛首次海葬

    今年56岁的李先生家住市北区,祖辈父辈都住在青岛,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1991年,青岛市第一次组织海葬,李先生全家就按照94岁奶奶的遗愿,将奶奶的骨灰撒在了青岛的海边。

    如今,20多年过去了,89岁的父亲撒手人寰。“父亲临终前告诉我,也要跟他的母亲一样,将骨灰撒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大海上。”李先生告诉记者,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都是厂里的普通工人,他们选择海葬的方式更像是一种亲情的延续和文明的传承。

    75岁的燕雁老人这次来安葬大姑姐,看到这片熟悉的大海,心情非常复杂。“我的父母都是在1998年采用海葬的方式安葬的,那时青岛市刚举行了三次海葬。”老人告诉记者,父亲是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军人,受到了革命先驱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骨灰撒海安葬方式的影响,留下了去世后骨灰寄沧海的愿望。

    最开明:要么捐献遗体要么骨灰撒海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不少来自郊区的海葬家属。来自崂山区的丁女士一家此次送父亲“远行”,丁女士因在外地工作,特地从东北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共同见证为父亲海葬的庄严时刻。

    今年65岁的何先生一大早从黄岛区赶来参加仪式,老伴去年年底因病去世。“虽然周围不少老人采用的是墓地安葬或骨灰堂安葬的方式,但是老伴一直觉得还是骨灰撒进大海最省心,既环保卫生,还不给家人增添负担。”何先生说,老伴生前就不避讳跟他讨论身后事,她说要么捐献遗体,要么就将骨灰撒海,即使不能给国家做点贡献,也不能给国家增添负担。

    青岛殡葬改革:绿色、文明、节地、环保

    百龄园墓地饱和、紫荆山陵苑饱和……因为土地资源有限,现在报批经营性墓地的审批很难通过,而全市11家经营性公墓内也不过几十万个墓穴,近年来一些墓地的部分园区逐渐呈现饱和趋势。为此,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开展生态殡葬,科学规划殡葬设施,推行节地环保的殡葬形式,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移风易俗、生态环保、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仅从海葬来看,就实现了直接节约土地170多亩。

    绿色文明:建设园林式生态墓园

    “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墓园建设得跟花园一样,甚至有新人在墓园举办婚礼。”市殡葬协会秘书长杨春水介绍说。我市以福宁园、仙鹤陵公墓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建设和发展生态墓园。福宁园聘请建筑、园林、民俗、文化艺术等领域专家学者,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既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生命文化元素,成为首批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公墓。仙鹤陵内园区雕塑、长廊、水系、幽径遍布,鲜花植物郁郁葱葱,初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殡葬文化特征的园林式公墓。

    “公益性骨灰堂也是节地绿色的殡葬形式,目前各区市根据各自实际开始建设骨灰堂,有的采用花坛式建筑,有的采用地宫式建筑形式,美观庄重,既可整治旧采石坑、恢复山体、少占地,又符合老百姓‘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杨春水告诉记者,黄岛区目前出台了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的意见,规划完成了满足城区20年需求的大型公益性公墓,走在了全市前列。崂山区启动了节地生态的地宫式骨灰存放设施的建设,设计存放量为两万格位。胶州市、即墨市积极适应殡葬发展的大趋势,分别建成了最大可容纳8万格位的大型骨灰堂,为我市推行生态节地葬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记者了解到,这些公益性骨灰堂收费很低,每具的费用在每年几十元左右。

    节地集约:集中安葬节地8000余亩

    利用荒山脊地建设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将设在耕地中的散乱坟墓集中迁移安葬,将骨灰集中存放,实行集约化安葬,也是节约土地、保护资源,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从2004年起,青岛市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重申公墓用地禁令;号召多建骨灰堂、少建公墓,鼓励镇(街道)统一建、村庄联合建;严格建设标准,每年底由市民政局、财政局联合验收,确定达标项目,对年度新建达标公墓、骨灰堂,由市财政(福彩公益金)每处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据统计,2005年以来,我市已建成农村规范化公益性公墓164处(其中二成左右采取卧碑形式)、骨灰堂92处,对散乱墓地、骨灰实行集约化安置。散乱坟头逐渐集中,节约土地效益已初步显现。所有散乱坟墓全部集中后,青岛市将节约可利用土地8000余亩。

    生态环保:海葬直接节约土地170多亩

    “实际上,青岛市具备海葬的天然优势条件,已连续25年开展海葬工作。”杨春水介绍说,市南区一带海域水质优良,环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海葬条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青岛市率先在全国开展骨灰撒海活动。从1991年到2015年底,青岛市共举办骨灰撒海活动72次,11393具故人骨灰魂归大海。如按农村传统墓穴安葬计算,直接节约土地170多亩。从2010年起,青岛市对骨灰撒海实行免费鼓励政策,截至到2015年底,共举办免费撒海活动12次,为6164名故人家属免除费用321.8万元。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不少区市相继实行海葬“奖励”政策,鼓励市民选择这种环保生态殡葬形式。崂山区规定,对于成片、整区域彻底完成迁移改造的,对丧主家属进行补偿。其中,植树葬改造补贴标准为每个穴位2000元;实行海葬的,给予丧属2000元奖励。崂山区计划在福海园公墓规划一处海葬公祭广场,将参加海葬的逝者名字刻在纪念墙上,以方便市民寄托哀思。黄岛区则对具有黄岛区户籍或享受《黄岛区基本殡葬服务免费项目》的居民去世后,对采取骨灰撒散、海葬不留骨灰安葬的家庭发放1000元奖励;对采取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的家庭发放500元的生态葬奖。

    作为文明节俭、自然环保、节约土地、造福子孙的节地生态安葬新式葬法,海葬已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骨灰撒海数量也逐年递增。20多年来,我市每年海葬人数由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现在的一千余人;报名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辐射到全国,每年海葬外地逝者的比例已增至25%以上,海葬已成为青岛市文明殡葬、生态殡葬的一张名片。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叮当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