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海钳工第一人海底“绣花”
“游刃有余”的庖丁、技艺精湛的鲁班、“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卖油翁……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能工巧匠一直被人们推崇备至。去年“五一”期间,央视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报道,岛城“大国工匠”管延安与青岛制造的美名传遍全国。随着今年两会上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回归,成为时代的呼唤和中国制造的需要。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的劳动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昨天,刚刚获得“全国最美职工”和“齐鲁最美职工”的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钳工、“大国工匠”管延安接受了早报的专访。
壮举
最长沉管隧道青岛人安装
联接香港、珠海与澳门,集桥、岛、隧为一体的港珠澳大桥全长49.968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是公认的 “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因为要避让空中航线和海面货轮,大桥两端是桥面,中间是5.6公里的海底隧道,考虑到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隧道用33节水泥沉管在海底一一对接而成。这是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是我国首次尝试。
一节沉管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近8万吨。这么重的东西下沉到四五十米的深海中与另一节对接,误差要以毫米计算,可以说是“海底绣花”。而海底隧道完全封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对接时只能依靠事先安装好的各种操作设备。有权威专家形容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的沉放对接,甚至比太空中“嫦娥”和“天宫”对接的难度还要大。承担这项顶级任务的中央驻青企业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副总经理宿发强介绍,从2009年底开始,260多名青岛工人为这一载入史册的超级工程而努力。“大国工匠”、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员。
探访
凭借手感实现“零误差”
初次见到“大国工匠”管延安是在开往牛头岛施工现场的工程船上。管延安1977年出生在距离胶州只有一河之隔的潍坊贤河村。1996年初中毕业后来岛城学习钳工。二十多年的勤学苦练和专注,让心灵手巧的他不但精通錾、削、钻、铰、攻、套、铆、磨、矫正、弯形等钳工工艺,而且对船舶电机安装调试和设备维修也是得心应手。
2013年初,管延安来到珠海牛头岛。他所负责的沉管水下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接缝处间隙误差不得超过正负1毫米,凭着细心和努力,管延安创造了“零缝隙”奇迹。每次安装,他带领班组同事与测量人员密切配合,利用千斤顶边安装边调整,从最初需要调整五六次到现在只需调整两次,就可以达到“零误差”标准。管延安印象最深的是,他刚来到岛隧工地,与航修队的同事们投入到第一节沉管的二次舾装作业。压载水系统、通讯系统、监控系统……100多条主线,1000多条支线,总长超过万米的线缆从沉管接通到沉管安装船“津安3”的指挥舱控制中心。“沉管海底安装主要是电脑控制的,我们安装的管线就像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各部位的神经,如果在沉放时任何一条线出问题,沉管就不可能精确对接。”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管延安和同事们日夜奋战。2013年5月,海底隧道首节沉管安装成功,实现“深海初吻”,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体验
工作服一天被汗湿透七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文天祥写下著名诗篇的伶仃洋畔,就是管延安工作和生活的牛头岛。记者跟随管延安前往船坞,对马上要进行海底安装对接的第26节沉管再次检查。一节沉管有足球场大小,重量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固定在大型沉管安装船“津安2”“津安3”上,等待驳船拖到施工海域。此时的沉管已沉入海面下10多米处,管延安和工友只能从安装在监测塔底部的人孔钻入沉管。人孔的直径只有1米左右,进入人孔后是10多米高的简易梯子,记者空着手顺着梯子往下爬就已经很困难了,管延安身上背着工具包,拎着检修器械,爬下梯子时显得驾轻就熟。管延安称,每节沉管进行海底安装对接前,他和工友要爬上爬下七八次。从人孔进入沉管内部,记者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混凝土箱子,除了直径约1米的人孔,没有其他的换气通道,沉管内空气湿度在95%以上。顺着梯子刚爬下来一半,记者的衣服就全湿透了。管延安告诉记者,此时珠海的气温只有30度左右,再过两个月,沉管内的温度在40度以上。他和工友在沉管内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他们的工作服常常是刚被汗水湿透,接着又被沉管内的高温烤干了,一天之内能干湿七遍。
绝活
两万多螺丝拧得严丝合缝
在沉管内检修时,管延安的表情一直很凝重,他在沉管内每条管道周围爬上爬下,检查着每一个螺丝,并不时敲击看上去已经拧紧了的大螺丝,判断是否合乎标准。“沉管内的两套设备最需要注意,分别是电动蝶阀和截止阀,它们是构成压载水系统的重要部件。”管延安称,海底沉管对接只能依靠事先安装好的各种操作设备。蝶阀和截止阀的作用是控制水箱的入水量,调节下沉速度,从而让两节沉管在深海中精准对接。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因此他工作时很少戴手套。通过一次次的拆卸和练习,仅凭着手上的感觉,管延安创造了零缝隙奇迹。拧好一个螺丝并不难,但一节180米的沉管内外,螺丝超过两万个,管延安带领着工友们靠手中的扳手,把所有的螺丝拧得严丝合缝,螺丝间隙不超过1毫米,成为保障沉管隧道安全的最后一道生命线。
专注
每一次安装当成是第一次
在沉管内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检修,记者跟随管延安回到了他在岛上的家。这间由仓库改造成的宿舍,与船坞直线距离不超过100米,门口就是堆满了各种设备和工具的库房。宿舍只有不到20平方米,书桌上堆满了各种机器图纸和关于船工机械的书籍。虽然已经是大家公认的“深海钳工”第一人,但管延安下班后仍然拿出大部分休息时间来学习和钻研。在管延安的书桌抽屉里,有七八本厚厚的维修日志,记录着从2013年到现在他每天的工作和学习心得,被徒弟们称为“武林秘籍”。记者翻看这些记录本,上面标注着每天的天气,需要维修的机械,施工概括,还有管延安的总结和反思。此外记录本上还有管延安手绘的机械设计图和各种图解符号。
专注,做什么事情都静得下心来,把每一次安装都当成是第一次,是很多同事对管延安的评价。每次沉管安装完成后,压载水系统的电动蝶阀和截止阀都要从沉管里拆卸下来送回牛头岛,经过维修、检测后再次使用。
心愿
大桥建成后希望转一圈
管延安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在外干工程,一出门经常七八个月不回家,他对家里的妻子和孩子都感到亏欠。“我希望将来港珠澳大桥通车了,我可以开车带着妻子和孩子通过这条海底隧道到香港去转一圈。让妻子和孩子知道,我抛家舍业在外地工作,究竟干了些什么。”采访即将结束时,管延安带着记者乘坐工程船来到人工岛西岛,用了1个多小时从第一根对接完毕的沉管一直走到第25根沉管尽头。管延安告诉记者,整条海底隧道一共有33根沉管,再安装8根就完工了,顺着合龙的大桥和隧道就能直接通到香港了。
解读
“工匠精神”是做到完美
管延安讲述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在他看来“工匠”两个字可以分开理解,“工”是各行各业的各种技艺,掌握这种技艺的人很多,靠这种技艺糊口也不难。“匠”是琢磨,是执着地追求技艺的精湛,是精益求精的精神。管延安称,就像是拧螺丝一样,自己所做的“工”其实并不难,但无论多少螺丝都拧得严丝合缝,把安装工程做到心中的完美,这才是他追求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