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孩子曾吃百家饭告别大院情难舍
人民路295号大院的筒子楼建于1954年,陆续搬来的原国棉三厂职工们在一起做了半个世纪的邻居,但是大家从来没红过脸,因此这里是市北区四方街道辖区内出了名的和谐大院。
邻里情深
7个孩子吃百家饭长大
86岁的由淑美是第一批签订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的居民,现在她已经搬到了海云庵附近的一处出租房生活,正好帮着照顾孙子。然而,老人只要有空,还是喜欢坐着公交车来到人民路295号大院,拉着买菜的小车跟尚未搬走的邻居打打招呼,说来老房子收拾点东西。可当记者来到她家中看到,屋内的家具、厨具等已全部搬空,只剩下了灰黄的墙壁和地上的杂物。这时老人才说出了实情:回来没什么可收拾的,只是想再看看这栋老房子。原来,老人是这栋房子建成后的第一批住户,当年是从老发电厂宿舍搬到了这里。
“刚来的时候,我最小的儿子才出生不久,所以我记得特别清楚。 ”性格开朗的老人在老屋的阳台上回忆起了过去,指着里屋说曾经住着自己的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家里每天都非常热闹,堪称是夫妻俩甜蜜的负担。 “我丈夫在国棉三厂工作,不让我上班,非要我照顾孩子和家,可是我不乐意,我坚持到染织厂工作,为的是让孩子们花销能宽裕点。 ”由淑美说自己的七个孩子都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现在见到邻居还徐大娘、魏大娘地喊,看见了都特别亲切。在老伴去世后,常常到家里陪由淑美说话的也是邻居,时间长了大家都是姐妹相称,一起买菜做饭。
“知道我们这个房子要拆迁了,我一晚上没有睡着觉。 ”老人告诉记者,想到搬新家很高兴,但是想到和邻居们分开又很难过,所以趁着老房还在多回来看看。
大院美德
媳妇带着婆婆搬新家
“等我们搬了新家,我们娘俩还在一起住。 ”和由淑美的房子隔一户就是张求真和婆婆魏秀琴的家。两间房的面积一共49平方米,这里曾经住着老少四代人。
“我丈夫的爷爷奶奶,我的公公婆婆,还有我们一家三口,还有个没结婚的小姑子,只好把单人床换成上下铺,因为实在住不下了,我们只好和邻居一样在楼下搭了个小房子。 ”想起全家人在此蜗居的情景,婆媳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有时家里来亲戚了,还会向邻居借个床板凑合一晚,现在回忆起来也不觉得当时多么艰苦,反而觉得非常怀念。张求真告诉记者,婆婆跟由淑美大娘的年龄差不多,两个人经常和邻居们一起在楼下遛狗、聊天,每天吃完饭了总要在一起坐一坐,说说话才行。这次人民路295号大院迎来房屋征收,张求真和婆婆都是第一时间和由淑美商量,等评估公司入户评估时,两家都很满意评估价格。“我家的评估价差不多是12000元/平方米,本来打算在周围买个房子,后来看到异地安置房源位置也不错,位置在以前的阀门厂,小区叫御景新苑,我们就改成要房屋补偿了。 ”张求真告诉记者,因为丈夫去世了,一直都是她来照顾婆婆。 “我父母都去世了,现在我也只有这么一个老人,所以她就是我妈妈,我要一直照顾她。 ”如今张求真还打算,2017年新房交付后,她要个100平方米左右套三带厅的新房,一定要挑个好朝向的房间给婆婆住安度晚年。(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于波)
市北建4900余套异地安置房源
据统计,市北区共有棚户区居民约4.9万户,建筑面积约170万平方米,占市内三区总量的70%多。通过对项目优化组合,共确定52个集中片、173处零星片,从2012年陆续启动棚改。截至2015年底,已启动22个集中片、41处零星片改造,涉及居民1.9万户,在全市征收户数最多、力度最大。 2016年,市北区计划启动16个集中片、31处零星片改造,涉及居民1.4万户,剩余棚户区将力争在2017年全面完成。
市北区棚户区改造伊始,为居民提供了房屋补偿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为了给居民提供多样化异地安置房源,市北区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选择了区位好、周边配套完善的阀门厂、专汽、萍乡路52号、开平路22号等4个地块300多亩土地,集中建设异地安置房源,共可建设安置房源4900余套,预计2017年陆续交付使用,解决就地安置存在周期长、安置慢的问题。同时,市北区加快筹集社会房源,多次组织在建楼盘开发单位举办房产推介会,为安置居民提供价格优惠、户型多样的房源选择。为了方便棚改居民选房,今年市北区在房屋安置工作上也进行了改进,别出心裁地借鉴“网上售票”办法,开通在线选房软件平台,端口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该选房平台从2016年3月开始实施,据反映目前效果良好。 “在选房平台上,我们把所有的征收项目都录入进来,每个棚改片的居民都可以直接选房,我们也能够统筹安排房源,避免了部分征收项目异地房源过剩而其他征收项目无房可选的局面。 ”项目负责人介绍,今年,为了更加公开公平进行选房工作,确定选房顺序的电脑摇号采用电视台录播的形式进行,还选取居民代表参与、公证处现场公证的方式共同完成电脑摇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