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600多年建村史的即墨市鳌山卫街道公母石村,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当年的历史遗存。一些用石头搭建而成的院落,仍然坚固壮观。昨天,记者探访发现,三面环山而建的公母石村,一共保存下来30多处石院落,有几处保存比较完好,至今还有人居住。村中老人回忆,以前村里大部分房屋都是用石头搭建而成,后来经过几代人不断修缮,保留下来的石屋也越来越少。即墨市博物馆专家介绍,从建村史料和留下的石头院落初步判断,这里的明清历史遗存比较明显,更多的文化信息将进一步研究才能最终确定。记者了解到,类似的古建筑在我市并不多见,主要分布在即墨地区。下一步,“石头村”将申报“乡村记忆”工程。
探访
10多处石院落保存完好
公母石村,位于即墨市鳌山卫街道西南方向的鹤山北麓,三面环山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居住。从山上流淌而下的小河穿村而过,形成优美的自然风景。村里保留下来的一些石头院落,更加让人赞叹不已,有的石院落经过数百年风雨之后,仍然能感觉到当年修建房屋的情景。
昨天上午,记者沿着进山的乡间小路,来到公母石村看到,这个依山而建的村落中,用大小石头修建而成的院落,已经成为一道古朴而壮观的风景。其中有几处石院落保存十分完好。高高的石墙,不用泥沙加固,互相搭建在一起,大大小小的石块“勾心斗角”,彰显出石匠精湛的技术。
“村里有30多处石院落,有10多处保存得比较完好。”公母石村书记刘永福介绍说,他们全村有100多户人家,原来多数都是用石头建成的房子,就连进村的道路都是用石头铺成的。后来,由于时间长了,石屋和院落自然损坏比较严重,目前除了有几户石屋住人外,一些居民早就搬出石屋,迁居别处居住了,但这些石屋子却保留了下来。
讲述
石屋里曾住过几代人
今年91岁高龄的公母石村老人周一免,从一出生就一直居住在石头院落里,老人对石屋的记忆十分深刻,因为居住久了,对这里也有着很深的情结。记者注意到,老人居住的房子,建造在一处小山坡上,整个院落全部用石头搭建而成。家门口高约4米的院墙,均为石头搭建。老人回忆,他年轻时曾经跟着老辈一起,对石墙进行过几次修缮,门口的院子,就是他从后山运回的石头修缮的。如今院落的根基还能看到以前的遗存,上半部有后来改造过的痕迹。而这处石院落里,已经居住过至少5代人了。
“听老辈讲,这处石院子就有几百年的历史。”70岁的村民周崇大指着一处高约4米多的石墙说,这是村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石院子,这些石头都是老辈从山上一块块背下来的,大的足有上百斤,从地面到院落,全部用石头建成,中间很少修缮过,建造石墙时,一点泥沙也没见到,这处石院现在还十分坚固,而院落里至今还住着老人。
发现
10多处石桥记忆乡愁
记者注意到,除了一些石院落,村里还有多处用石头修建而成的石桥。沿着村里的小路穿过,有几处石桥虽然后来经过改造,而底座的大石头显出历史年轮的古朴,重约数百斤的大石头风化严重,让人感觉到数百年前的文化信息。公母石村书记刘永福说,公母石村三面环山,选择石材建造房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村里有多条小河流穿过,所以祖辈就修建了许多小石桥,这些小桥采用大石块作为底座,桥面则用大石条铺设而成,现在多数石桥桥面已经遭到损坏重新修缮,但底座仍然清晰可见历史的痕迹。
“村边的小河边上都是用石头砌起来的防护坝。”刘永福介绍,以前,村里的几条小河,水源十分充足,平时能看到小鱼在水中自由游动的情景。但随着干旱不断加重,河道也慢慢干涸,当年的石头堤坝一直存在,成为记忆村庄历史发展的见证。而这些石桥和石砌堤坝到底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村民也不得而知。
说法
这里明清文化遗存丰富
史料记载,明永乐时(1403-1424),周姓从云南迁来此地。村西山上有双石矗立,一块像老妪,一块像老翁,人称公母石。公母石村因此得名。即墨市博物馆张文波馆长介绍,公母石村建村历史已经有600多年,村落依山而居,石材比较丰富,用石头修建房屋,成了村民自然形成的一种独特技艺传承了下来。
根据公母石村目前保留下来的石建筑初步判断,这是一个明清时期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的建筑群,后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修缮,形成了现在的石头建筑院落模样。虽然多数已经损坏,但从中还是能找到厚重的文化信息。有几处保存比较完好的石院落,包含了明清时期的众多遗迹,由此推断,公母石村从建村后,也就是从明到清以后的数百年间,这的村民一直保持着修建石院落的传统。随着对这个村落的进一步探究,更多的历史疑点也将慢慢揭开。不管怎样,公母石村保留下来的众多石建筑房屋,承载了几代人的乡村记忆,都将作为乡村记忆的一部分进行保护。
人物
石砌技艺传承数百年
“只是记得老辈一直有这个技术,现在村里许多老人,都会石砌,并且一直沿用至今。”70岁的老人周崇大介绍,他家门口的一扇石墙,虽然经历岁月的吹打有些损坏,但却记录着他家几代人的乡愁回忆。这是一道残缺的石院落,房屋内已经久无人居,院子里也长满杂草,但唯独这道石墙保存了下来。周崇大说,小时候,这道石墙很高,他和小伙伴经常在墙下乘凉玩耍,后来他曾多次参与修缮,听爷爷说,这石墙已经修建200多年了。
在公母石村,用石头修建房屋的技艺一直存在。周崇大介绍,他从小就跟着老人上山搬石头,家里的院子和猪舍等,都是用石头建成的。时间长了,他也自然学会了从山上选择石材的方法。选择石材是有研究的,建造什么样的院落,要根据结构长短和高度来选材,大小石头都要有,各个形状的也都不能缺。建造房屋时,要根据石头的形状,进行巧妙搭配。搭建石院,关键的“咬嘴”,要做到不同形状的石头互相交错,环环相扣才能达到稳固的效果。如今,虽说周崇大已经70岁了,但搬起一块几十斤的石头来,仍然一点不费力气,他现在还经常帮人搭建石墙。91岁的周一免老人介绍,他门口的石墙,就是老辈建造的,在他年轻时,又选了一些大石条进行了修缮,目前看上去还是很坚固。
相关链接
青岛古村落承载“乡愁”
除了青岛市区的古建筑群外,还有众多的古村落和特色古建筑群,成为青岛宝贵的历史文化,也是记得住乡愁的重要组织部分。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保存比较完好,已经入选“乡村记忆”工程的有即墨雄崖古城、即墨金口镇凤凰村、莱西三都河村等多个古村落。
具有典型特色的即墨雄崖古村,历经600年的时光荏苒,悬崖绝壁,雄风古朴,每一处都曾是抵御外侮、扬我国威的历史印记。而位于即墨市金口镇的凤凰村,有着数量众多并具有代表性的古宅,建于清朝时期的55处古老民居至今仍矗立在村庄内,保存完好。在莱西市姜山镇最西南端,有一处至今古貌犹存的明清古村落——西三都河村。古村落大街两旁,保留着至今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民居。而红岛街道宿流社区一处遗留下来的海草房,距今至少百年历史。这些古建筑、古村落,都承载了几代人的乡愁,应该很好地保护传承。(记者 康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