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莱河,连接黄海的胶州湾和渤海的莱州湾,在700多年前的元代,胶莱河被开发成为一条内陆运河,担负着南粮北运的历史使命。如今,这条运河作为交通运输作用的功能已褪去光环,多数河段被保护开发,转换为承担泄洪、农业灌溉和旅游观光等作用。但它作为文化遗址,被考古人员数次探寻,特别是发现了沿河保留下来的众多古石桥和人工堆积的“文化层”,见证了这条运河曾经为青岛海上丝绸之路作出的贡献。记者从胶州市博物馆了解到,目前正在修建的大沽河博物馆内,关于青岛内陆运河的众多文物将首次与市民见面,让更多人了解过去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2012年开始,青岛市将大沽河治理列为“1号工程”,全面启动实施防洪安全、水源开发、道路交通等“七大工程”,成为青岛治河史上规模最大、周期最长、档次最高的工程。至此,这条与城市未来息息相关的“母亲河”迈上了重生的征程。目前,大沽河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初显,基本形成了“北果南菜”的农业总体发展格局,流域建设成了“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带。
胶莱河历史上称为“运粮河”
“顺着大沽河胶州湾入海口逆流而上,一直向北行走约两公里,河道出现了三岔口,向右的河道为大沽河,向左的河道就是古胶莱河。”胶州市博物馆馆长王磊不知多少次徒步沿胶莱河走过,他负责的大沽河博物馆建设中,就需要收集和整理很多胶莱运河沿岸出土的文物以及相关史料。因此,王磊对这条在元代就开凿好、连接胶州湾和莱州湾的内陆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对古河道上现在的情况和700多年前那段辉煌历史也已熟记于心。
“有了胶莱运河的连接,元代从南方往北方的运粮之路能省下500多公里海路,关键是走内陆运河比走海路更安全。”王磊告诉青岛早报记者,南方的粮食等物品通过海运北上到胶州湾附近后,若不走胶莱运河,则需要绕过山东半岛才能到达渤海的莱州湾,全程大约600多公里,别小看这600多公里,因为海上洋流、风等变化复杂,加上当时航海技术不发达,绕一圈会增加很多危险。
5月初,胶莱河沿岸已经是一片绿色,蔬菜长得特别水灵。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林玉海给记者介绍了胶莱运河的历史,古胶莱运河南起黄海灵山海口,北到渤海三山岛,流经原胶南、胶州、平度、高密、昌邑和莱州等地,全长130多公里,南北贯穿山东半岛。胶莱运河自平度姚家村东的分水岭南北分流,南流和大沽河交汇,从胶州的麻湾口流入胶州湾,这一段称为南胶莱河,长约30公里;北流由掖县海仓口入莱州湾,为北胶莱河,长100余公里。 “胶莱运河开创于元世祖至元中期,历史上又称运粮河。自元朝开凿以来,胶莱运河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其中有兴盛的时期,也有被冷落的年代。”林玉海介绍,后因北方河段水量不够,黄河经常泛滥、改道,泥沙淤积等原因,导致了胶莱河道运输能力逐渐减退,加上明清两代对京杭大运河疏通并开发,也导致了胶莱运河受冷落,转入衰败。
130公里河道留下10座古桥
“在胶莱河青岛范围内相继发现的三成桥、五龙桥、店子桥、闸子集桥、河南村桥等10座古桥,如今都已成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王磊说,文物普查时他们发现的这些古石板桥,最后全被省文物专家确认为明代修建,对研究历史上胶莱运河的作用以及沿河两岸的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
青岛早报记者和考古队员一起沿河调查时,也听到了一些对于石桥的传说。相传明代时期,有一云游的崂山道士带着徒弟李基经过此处时发现河水绵延不断,为方便当地百姓,他们经多次“化缘”筹措资金在此建桥,其中一座32孔长桥竣工后,石桥上还雕刻上棋盘供人玩耍,师徒定名此桥为“五龙桥”,其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胶州市博物馆文物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石板桥都非常坚固,虽然几百年来常年受河水冲刷,但这些石桥仍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坏。除此之外,他们还在河道内发现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和重要文化遗迹,还有古河道、堤坝、码头、船闸、桥梁、碑刻和一些附属建筑。胶莱河的现存主河道平均宽约50米,两岸河堤距河床高近10米,夯土层清晰。在沿河普查中,考古人员还发现数百件文物,许多文物都与元代修建内陆运河有一定联系,说明了当时内河水路交通运输航道已经十分成熟。
小麻湾河口曾经商铺云集
“小麻湾河口,位于大沽河下游,胶州市小麻湾村以南,历史悠久,元代时开凿胶莱运河后,这个河口就像一个枢纽,成为南粮北调的必经地之一。”从小生活在这条河畔的胶州市民陈竞雄,在进行了深入调查后写下了一篇文章,文中这样写道:元代打通胶莱运河后,接着又在胶莱运河沿线挖了许多支流,支流的水排到胶莱运河里,以提高河道的水位,这样可以让船只畅通无阻。河上的运输兴盛起来,位于枢纽之地的小麻湾河口也便日渐繁荣起来,最受益的还是周边的村民。
“在一段时期内,小麻湾河口像个中转站,海运船上的货物到这里转到内河船上或直接转为陆运,搬运、小宗贸易、给船补给等行业最多。”陈竞雄介绍,小麻湾河口一直到清末时期还曾经是一个客运、货运和渔业集散地,来往的船舶很多,运输货物的木轮车和马队来往不断,加上前来贸易的人群,汇成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陈竞雄听当地的老人回忆说,清末民初时,小麻湾借助运河的优势,在小麻湾河口与青岛之间,经营起了客运船只。当时有两艘客船,一张船票最低两分钱,生意十分红火。除了客运船只外,最为热闹的就是渔船,每到春天,渔船云集,鱼虾多得卖不出去,大多数渔民便将船开进小麻湾河口销售。这一繁荣的景象一直持续到抗战时期才慢慢消退。今天的小麻湾河口虽然已是旧貌难寻,但留给人们的记忆仍然会传承下去。小麻湾曾经的兴盛,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胶州湾曾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北线辉煌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