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爬楼”看微信,家长都很“拼”
班级群、家长群、兴趣班群……新学年一开始,家长的手机里又会多很多群。“一会没看,就有近百条消息,没办法,我只能调成免打扰模式了。”新生家长赵女士有些无奈,原本是老师用来和家长沟通交流的微信群,部分家长却在里面频频示好老师,让微信群变了味。有的家长想要查看老师的通知内容,却不得不一个劲儿地“爬楼”。
过度沟通
众家长七嘴八舌
任先生的儿子在市南区一所小学上一年级,早晨把孩子送去,他就打开了班级微信群。昨天的群消息记录显示,凌晨4时,还有紧张的家长在给孩子检查书包。家长说,孩子睡得香,可自己辗转反侧,一遍遍起来查看有没有忘带东西,紧张得就像自己上小学。
有的家长晒出了照片,是爬上学校墙头偷拍的开学典礼和升国旗照片,任先生赶紧把照片放大,在密密麻麻的人群里寻找儿子的身影。“大家都戴一样的帽子,看不出来。 ”陆陆续续群里出现很多家长拍的照片,作为家长志愿者,班里有5个学生家长进入校园参加开学典礼,他们拍回的照片更加清楚。“不知道为什么,志愿者拍的照片里没有我儿子,但有的孩子就被拍了好几次特写,群里有人委婉地告知这些志愿者,说想看看孩子。”有家长提建议,说自己摄影技术好,以后有重大活动还是让他来做志愿者,保证每个人给特写,当志愿者的家长听着不对劲,开始抱怨说手机没流量了,然后上传了好多张大合影。
过度叮咛
上厕所也要叮嘱
“群里说句话都得来回掂量,感觉玩得是各种套路,要照顾到各方的感受,特别累。我笨嘴笨舌的,尽量不说话。”等孩子们开始上课,家长群换上了一拨“发言人”,他们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时尚的老人们开始不断联系老师。“老师,下课提醒谁谁谁去上厕所,不说他就不知道撒尿。”“孩子穿多了,给脱了外套吧。”“今天他妈给她带了葡萄,是不是挤碎了?”“我忘了给他带勺子,中午吃饭前送去。 ”老师并没有回复。
现在,赵女士孩子班里的家长群被班主任分成了“工作群”和“休闲群”,重要通知在工作群里发布,家长不需要回复,避免刷屏淹没了信息。有问题问的、发广告的、讨论吃喝玩乐的可以在休闲群里讨论。
过度追捧
示好老师“求关注”
赵女士的女儿今年读一年级,就近上了家附近的一所公办小学。假期她带孩子在外地旅游的时候,赵女士的微信就被拉进了班级新生家长群。“开学之前大家在群里好一通寒暄,说谁跟谁的孩子是幼儿园同学,谁和谁是邻居的,等报到日之后,微信群就变成了老师发布各种消息和家长讨论的园地。 ”一开始,赵女士感觉这样挺好,微信群给家长们提供了交流平台。
可后来的发展让她觉得心烦。“每当老师发布个什么事,比如开学日需不需要戴帽子,就有家长跟帖 ‘老师太细心了,谢谢老师提醒’,发一堆鲜花的图案,讨好的意图太明显了。 ”赵女士说,家长群里,老师一发言,后面一定是排着队的欢呼刷屏。赵女士说,新生家长群简直是个小社会,主角是班主任,成员们用各种办法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重、感激。 “似乎我这样不爱发言、不爱献花的家长很不合群。刚开学,家长极力让老师留意自己的孩子,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不过把职场和社会上的风气带进家长群,我感觉很别扭。 ”
过度提问
发出消息被淹没
“几小时不看上百条未读消息,手机一个劲地响不停。 ”谈及家长微信群,市民孙女士无奈地说道。孙女士说,刚开学,家长都很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校建立微信群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联系。孙女士孩子所在班级的微信群,目前已经有近百人。有的时候工作忙,如果没有及时查看微信群,想要再看老师的通知时,只能逐条“爬楼”。 “上班时间,有时老师发消息,微信群就会有提示音。”孙女士说,无奈,她将微信群调成了消息免打扰。而这,也让她患上了“幻听症”,有事没事总会打开手机微信。每天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也是看微信。“看看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 ”孙女士说,微信方便了老师和家长,可一个群太多人加入,反而影响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想要问个问题,刚发出去可能就会被其他家长的问题淹没了。 ”孙女士说,有些家长彼此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私底下沟通解决的,却发在微信群里。(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