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
前九个月完成年度房屋征收计划的85%
本报讯 住房为民生之本。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发力棚户区改造。在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截至9月底,全市今年以来共签订房屋征收协议5.17万户,完成计划征收的85%。加速推进的棚改让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安居乐业有了更多的选择。
201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我市高度重视,将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的危旧房和城中村及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和县域四市的城中村纳入国家棚户区改造范畴,每年列入“市办实事”督办推进。2013年至2015年,全市完成改造7.3万户,成绩斐然。
“十三五”期间,我市的改造速度进一步加快。按照有关计划,我市5年间拟完成棚户区改造约16万户。其中,2016年承担国家、省棚户区改造任务60522户,改造任务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面对繁重的改造任务,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和政策领先”的原则,抓好“完善政策、资金到位、征收落地”三个关键环节,结合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积极破解政策瓶颈,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大棚改资金使用。各区市深入基层,推行一线工作法,现场办公,解决难题,压茬办理涉及棚改计划立项、资金拨付、房屋征收审核等相关手续,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驶上快车道。据统计,截至9月底,六区四市中已有李沧区、崂山区和即墨市三个区市全部完成年度计划,棚改第一大户市北区也以16368户的签约量完成95%的年度房屋征收任务。
安置形式多样化、均衡化是今年我市棚户区改造的突出特点。借助多方融资,今年我市的棚户区改造推行“货币化安置为主,实物安置为辅”的安置模式。在已完成征收的5.17万户居民中,两种安置模式比例为6:4。
货币化安置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即墨路街道的穆宗泉深受其益。从1952年搬到海泊路73号,直到去年10月份签协议,穆宗泉家在三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整整住了63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穆宗泉一直无法改善居住条件。借助棚户区改造,穆宗泉拿到了80.2万元的补偿款,在杭州路选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拿到的补偿款不仅能让我买上房子,还有剩余呢。”穆宗泉跟记者说,新买的房子有三间卧室,南北通透,装修没几年,又为他省了一笔费用。
实物安置也创新模式推进,最大限度提高改造效率。以市北区为例,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创新安置房建设模式,在全市首次推出“限房价、竞地价、全回购”的模式,在阀门厂、萍乡路52号、开平路22号、专汽地块等4个地块共200余亩地集中建设安置房,共建设安置房4900余套。目前,4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最晚于2018年竣工交付。
棚户区改造,获益的不仅仅是住房条件改善的居民,伴随着区域的成片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得以更新、扩容,承载能力大幅提升,而发展空间的拓宽和居住环境的升级,又让城市南北差距、东西差别进一步缩小,市民选择更加多元。
李沧区“东李板块”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受困于面积大、配套差、位置偏,东李板块多年来迟迟没有动作,让数以万计的居民心急如焚。受惠于世园会的召开和棚改的提速,该区域近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一个个高标准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水电气暖也一并改善,道路、水系、绿化标准全面提升,医院、学校、商超配套直追城市核心区。
在汉川路经营超市多年的张女士对这些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以前这里都是趴趴房,没什么配套,生活特别不方便。”张女士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周边环境大改善,道路排水自不必提,路旁还建起了多个公园。“现在我们边上建了好几个新楼盘,看房的人可多了,将来肯定越来越好。”
东李片区的变化不是孤例。借助棚户区改造,我市多个城市发展难点得以破题。在市南区,零星片改造腾出了绿地,提升了老居民区整体环境。在市北区,集中建设让“新都心”一跃成为城市热点。在西海岸新区,九龙社区的变迁,实现了项目发展和居住环境提升的“双赢”……
“棚户区改造让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市城乡建设委房地产开发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棚户区改造,主城区内居住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区域得到了有力改善,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此外,崂山区、黄岛区和城阳区以及县域四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还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城中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得到较为彻底的改善,居民的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设施建设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