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用生命铸就丰碑 “我们永远记住马洪文”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6-11-13 06:55:24 字号:A- A+

    原标题:“我们会永远记住老马”

    早报讯 “马洪文同志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我们会永远记住他!”昨天上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毛加栾,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徐建宏,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宋立建看望和慰问了马洪文的家属,并送上了慰问金。青岛日报社党委委员、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青岛早报总编辑李信阳陪同看望。

    昨天上午10时许,在马洪文家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毛加栾等人看望和慰问了马洪文的妻子柯霞。毛加栾副部长说,马洪文的事迹感人,催人奋进,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是新时期我市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为彰显马洪文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马洪文同志的职业精神,在今年记者节那天,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决定追授马洪文同志“青岛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青岛早报做了马洪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毛加栾副部长把追授马洪文的荣誉证书交给了柯霞,同时希望柯霞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特别是正在上学的孩子。徐建宏向柯霞发放了慰问金。柯霞对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报社的关怀表示了感谢。

    奥运乒乓球金牌得主 张继科

    他一直站在我身后

    2016年9月10日,结束里约奥运会比赛任务的张继科回到青岛。面对前来采访的家乡媒体,他主动询问起马洪文离世的事情,张继科告诉记者,“这一路走来,我离不开家乡媒体的支持与厚爱,马洪文作为家乡媒体的代表,多年来一直站在我身后,为我加油鼓劲,这都是我远离家乡在外打拼时,温暖又亲切的回忆,更是激励我乒乓球之路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

    2016年里约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赛,青岛籍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张继科带伤出战,帮助中国乒乓球队拿下了最重要的男子团体冠军。在赛后的混合采访区内,张继科还要完成另外一个“任务”,接受家乡媒体的采访。他想要通过青岛早报特派记者马洪文,感谢多年来家乡父老对他的支持,以及对这位8年来一直关注、支持他的家乡记者表达感谢,但这注定要成为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了。

    从张继科乒乓球事业的起步阶段,马洪文就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 2008年,在张家港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中,20岁的张继科接连战胜当年的国乒三大主力王励勤、马琳和王皓夺得全国冠军。马洪文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对张继科的未来做出了预判,“张继科的前途不可估量,他将成为中国乒乓球队新的奥运会冠军”。比赛结束后,马洪文在第一时间与张继科以及他的父母取得联系,全面、深度挖掘张继科个人成长经历,连续推出了独家系列报道《冠军是这样炼成的》,在全国体育媒体中引起反响。

    即便是在里约奥运会前一年,继科饱受伤病困扰,职业生涯陷入低迷时,马洪文依旧对继科的里约奥运之行充满信心。在他出发前往里约采访前,他还与张继科父亲张传铭一起参加了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畅行95.2的《大话早说》节目。在节目中,马洪文从专业体育记者的角度,分析了张继科此次里约之行的任务,表达了对继科的支持。

    除了在事业上给予张继科极大支持外,马洪文也热心帮助继科及家人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张继科的姥姥生前想要联系一家养老院入住,马洪文偶然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为老人四处打探相关事宜。前往里约采访前,马洪文还制订了一系列关于张继科的报道计划,并筹划着要在张继科里约夺金后,做一个关于张继科的专访,可惜,这些都没有机会实现了。

    青岛晚报前体育部主任 张仁荣

    他乐助同道令人敬重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可是在马洪文的心里,同行是“亲家”。早报和晚报虽然同属于青岛日报社,但暗地里也有新闻竞争。

    我从青岛日报负责工交报道调至青岛晚报负责体育报道,我虽是一个体育迷,也喜欢打乒乓球,但叫我担负起这副重担,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就经常拜读兄弟报纸的体育报道,走个捷径,学点门道,提高一下晚报体育报道水平。当时,早报一个叫马洪文的记者让我印象深刻,他采写的体育报道有深度,有知识性,可读性强。我就打听马洪文是何许人也?一位青岛日报的资深记者告诉我:“马洪文是一个球迷,从上学开始他就天天捧着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收听体育新闻,他对体育明星如数家珍。 ”

    一天,我把当时还是早报一个小记者的马洪文请到我任职主任的晚报体育部,请他谈谈晚报体育版怎样办才好,这场谈话让我记忆犹新。当时他说:“晚报的优势在于一个‘晚’字,应在‘晚’字上大做文章。世界上一些高水平的体育比赛,因时差关系多在凌晨才能有结果,这样早报因出版时间的限制,很难等到结果,或者等到了也是仓促见报,没有时间做得更详尽。晚报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把一场高水平的体育比赛报道得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心满意足。 ”他还说:“体育报道要关注读者的兴趣,比如说,青岛有‘足球之城’之称,读者多数喜爱足球,这方面的报道就要偏重。不过,偏重足球也不能忽视其他体育项目的报道,像乒乓球既是我们的国球,也是青岛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项目,我们也应该宣传好。 ”马洪文的一席话真是语语中的,对我这样一个刚刚涉足体育报道的老记者有很大帮助。从此,我们有了更多的交往,成了一对忘年交。

    我退休后,青岛电视台一位青年记者要我帮助引荐一下早报体育部主任马洪文,我打电话给他,他热情地说叫她来吧,我在办公室等她。这位记者回来后对我说,马洪文真是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她提了很多问题,马洪文都毫无保留地回答了,连一些宝贵的新闻线索都告诉了她。马洪文这种乐助同道的精神令人十分敬佩。

    黄泉路上无老少。在他风华正茂之时,在他要为新闻事业做出更大奉献之时,他,猝然离我们而去,他才46岁啊!让我们再也看不到他为中国实现一个体育强国之梦而书写、呐喊!我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里好好地安息。他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马洪文老弟,咱们后会有期。

    青岛广播电台畅行95.2主持人 大海

    他发烧也去现场采访

    在青岛广播电台“畅行95.2”主持人大海看来,马洪文不是只考虑自己媒体的工作,他觉得有义务把青岛年轻的体育记者都带好,他是站在整个青岛体育新闻界的高度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青岛的体育赛事报道好。

    “马洪文对年轻体育记者的帮助是无私的。 ”大海说,他最初在外地媒体待了6年,回到青岛时只有20多岁。虽然是青岛人,但他对青岛体育报道不是很熟悉。第一次参加的采访是一场足球赛,电台领导拜托马洪文带带他。让大海没想到的是,当天下午突然接到马洪文的电话,说已经在广电楼下等着。 “他开着车接我去采访,然后又把我送回来。 ”大海说,因为马洪文之前在广播和电视上都做过解说,所以对广播、电视的操作流程很熟悉。在车上,马洪文就从自己的角度给大海讲了一些采访技巧和采访经历。

    大海告诉记者,今年至少有3次,马洪文在电台会议室跟年轻体育记者们分享他的采访经验。只要有新的体育记者加入这个圈子,马洪文都会主动把自己的采访经验传授给对方。

    马洪文的敬业,也让大海印象很深。

    “他真是太敬业了,曾经有一个足球队要更换一个教练,马洪文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开车赶到足球队门口,中午也没吃饭,一直等这个教练。从上午一直等到下午,就为确认这个消息。 ”大海说,2007年,他俩一起去沈阳采访一场客场球赛,马洪文腹泻非常厉害,导致高烧39℃。 “其实就单纯为完成这篇稿子来说,他完全可以在宾馆休息,看电视直播就行。”大海回忆道,“我还跟他说,你需要什么采访角度,我可以去现场采访时给你录音,回来给你听。 ”但马洪文坚持要到比赛现场,吃了止泻药和退烧药,出门打车就往赛场赶。当时马洪文的一只胳膊搭在大海肩上,两人一步一挪赶到比赛现场。

    马洪文去世前的几天刚好休假,曾经到电台做节目。大海发现,马洪文因为要筹备里约奥运会报道,忙着准备青岛几名有望夺牌运动员的前期采访。因为运动员已经封闭训练了,他就不断联系青岛籍运动员的家属,从他们那里了解运动员备战的情况。“我觉着,如果我们媒体人都像马洪文这样无私、敬业,青岛媒体肯定会大踏步前进。 ”大海说。

 

    “碎石球场”换装有老马的功劳

    马洪文曾倾注心血关心报道的胶州中云小学如今已发展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是马主任安排记者来采访、刊发的那篇报道,让我们学校出了名。他一直在幕后支持着我们学校足球特色的发展,每上一个台阶,每取得一次好成绩,他都会派人来采访报道,帮我们宣传出去。”昨天,胶州市中云振华教育集团校长姜秀山再次向记者讲起了中云小学和马洪文的故事。在青岛早报的宣传推动下,中云小学从胶州市区最小的村办小学,短短几年时间发展为胶州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但是,马洪文没来得及参观新校园就走了,新校园里还缺马洪文的一枚足迹。

    学校的荣耀有他的功劳

    今年8月底,马洪文去世1个多月后,胶州市中云振华教育集团占地70亩的泰州路新校区启用,这所学校也成为胶州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特色办学的教育体系成熟,当地很多居民“挤破头”想让孩子进这所学校。“我们学校这些荣耀的取得,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记在马洪文身上,原本想在新校区举行启用典礼时请马主任一起来庆祝的,但他的这份请柬发不出去了。”姜秀山站在新校园的足球场上感慨说。 “就在几年前,我们中云小学还是胶州市城区最小的一所村办小学,只有300多名小学生和10多名教师。正是2012年3月份青岛早报的那篇报道,让学校一下出了名,我们也从中找到了正确的发展目标,成为全国知名的足球特色学校。 ”

    “希望马主任在天堂也能看见我们学校的发展,他应该为我们高兴。原来的中云小学现在已经改名叫中云振华教育集团,有胶州杭州路校区、泰州路校区两所完全小学,在校学生4000多人,特别是校园足球特色迅速发展,成立了5支校级足球队。”姜秀山说,新校区标准化建设配置的足球场已经预接下了很多省、市级别的校园足球赛事,崭新的室内体育馆、学生公寓也都达到了专业化水平,将来可以承办国际校园足球方面的交流赛事。

    周末独自探访“碎石球场”

    马洪文和中云小学的结缘,还要从2012年2月份说起,他在一次青岛市足协组织的会议上,与青岛市足协青少部负责人金剑聊天时,了解到胶州有个农村小学拿了“市长杯”分赛区的冠军,而这个叫中云小学的学校,条件非常艰苦,连专职的足球教练都没有。马洪文得到这个消息后,很快通过他的一些体育和教育界的朋友打听到了简单的情况:中云小学的操场是碎石子铺起来的,球门是两根标枪插起来的,带出这支冠军足球队的两名 “教练”居然是语文和英语老师。

    “这样条件的小学足球队能拿到冠军,里面一定有文章! ”一个老记者的职业敏感就体现在这里,马洪文有了一探究竟的想法,他马上安排了青岛早报体育部对口跑足球的记者刘世杰前往采访。 2012年3月1日,刘世杰和摄影记者王建亮一起赶到胶州市中云小学探访。 “我们去的那天先到了杭州路校区,这是中云小学刚和别的学校合并后的校区,条件稍微好一些,见到了足球教练王少华老师和在沙土地上踢球的孩子们,一脚铲球就会尘土飞扬。王少华告诉我们,学校的碎石球场在老校区,并且带我们去看了那片碎石铺就的足球场。”刘世杰回忆说,当时王少华老师是语文老师,只是因为爱好足球,就兼任了学校足球队的教练。

    “王少华老师告诉我,之前的碎石球场挺好的,下雨不积水不耽误踢球,也没有尘土。但就是怕孩子们摔倒,很容易受伤。”刘世杰说,他回到报社把这些情况讲给马洪文听,马洪文觉得采访不够深入和细致,就利用接下来的周末时间,自己开车来回100多公里,去了中云小学老校区的碎石场地实地查看,回来后他告诉刘世杰:“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农村孩子在满是石子的场地上踢球受伤的场景,作为一个体育新闻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农村孩子也能在正规场地上享受快乐足球,这也算是推广校园足球的好处之一。 ”

    一篇报道让学校迎来机遇

    刘世杰写好初稿,经过马洪文一个晚上的精心修改编辑,2012年3月5日,青岛早报刊发了 《碎石球场踢出校园足球冠军》的通版稿件,报道了中云小学夺得青岛市“市长杯”足球赛县市区组冠军的历程,以及学校在艰苦条件下训练的情况。

    “那篇报道可以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来形容,从此我们学校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青岛早报的报道见报后,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等全国知名网站都进行了转载,我们一下子在全国出了名,一时间很多媒体都开始关注我们学校。胶州市政府的主要领导看到青岛早报的报道后,专门来学校视察调研,很快拨付了专款为学校修建了新的足球场,塑胶跑道、人工草坪都有了,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摔倒受伤了。 ”姜秀山说,青岛早报的这篇报道也引起了团省委的关注,专门派人对胶州市中云小学校园足球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最终决定让中云小学足球队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支农村小学足球队,代表全省农村青少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希望工程青少年足球邀请赛,随后学校还获评“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全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

    “大家要记住这个好人——青岛早报体育部主任马洪文叔叔。咱们今天能在这么好的球场踢球,不该忘了他。”在学校足球文化展览室的第一个展柜里,醒目地摆放着刊有 《碎石球场踢出校园足球冠军》一文的青岛早报,王少华给每个刚刚入队的小队员讲述报道背后的故事。

    一直没机会让他留下足印

    昨天,姜秀山和王少华带领记者参观了学校的主题足球公园,这个小公园在杭州路校区足球场的一角,里面一块区域摆放着系列雕塑小品 《足迹》。 “从学校最初带足球队训练的我和张振翔,到以后请来的专业足球教练王顺、王硕、斯坦季奇,还有从学校里走进专业足球俱乐部的学生周宝林、徐浩凯等人,都用印塑的方法留下了他们的一枚脚印。 ”王少华介绍说,这些都是学校足球方面的名人或对学校足球特色发展有贡献的人。

    “最大的遗憾是里面还缺一枚马洪文的足印,因为我们一直没得到机会让他留下这枚足印。 ”姜秀山站在足球公园里,回忆起他和马洪文的交集,不自觉发出了一声长叹。“从2012年3月开始,我和马主任就一直用电话联络,经常讨论如何开展校园足球,当时马主任就跟我说,要搞好足球特色学校,并不仅仅要有能拿冠军的球队,还要更注重丰富和足球相关的文化,这样才能丰富内涵和底蕴。 ”姜秀山说,马洪文的想法特别多,很有新意,并且特别全面,听完后有受益匪浅的感觉。姜秀山说,学校的“校园足球团体操”“足球文化展览室”“校园足球主题公园”等点子就是他和马洪文通过电话交流讨论而来的,其中一些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等,马洪文都会细心地和他讨论。

    姜秀山并不知道马洪文2012年3月曾独自去看过他们碎石球场的事情,还一直遗憾没能请马洪文到胶州参观。姜秀山说,他和马洪文的见面次数有限,仅有几次是在市区开会的时候打过照面。 “每次见面,我都会说请他来学校参观,而每次他都很忙,不是要安排稿子就是还有其他事情,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姜秀山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老马总会带着抱歉的表情,用他很响亮的嗓门喊:“不着急,以后会有很多机会。 ”

    不着急,不着急……可惜的是,马洪文走得太急,再也没有机会了。

    追忆:

    心香泪洒祭洪文

    青岛市全民健身中心副主任 何效杰

    马洪文虽然走了,但他的点点滴滴仍活在朋友和同事的心里。得知他突然离去的消息后,他的朋友们难以相信,不少人写下追思文章,回忆与他交往中的点点滴滴,以此来表达对马洪文的悼念之情。今天选取青岛市全民健身中心副主任何效杰和青岛文学编辑、曾任青岛早报文娱部主任张彤分别在7月29日和7月23日撰写的追忆文章。

    近20年,我们见证了他从一个全能体育迷到一个资深体育记者的完美蝶变,一个务实、冷静、客观,敢于直言较真,敢于挑战自我的硬汉子。

    2016年7月23日,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却成为青岛体育史乃至新闻史上一个不幸的日子,年仅46岁的《青岛早报》体育部主任马洪文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是真的吗?老马走了?惊闻噩耗,不啻为晴天霹雳!

    你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天妒英才,令人扼腕叹息。好兄弟,你就真忍心抛下你挚爱的亲朋好友,就这么无声无息地走了,没来得及留下片言只语。洪文的猝然离世,是青岛体育界和新闻界的一大损失,岛城从此失去了一位好记者,媒体失去了一位好同事,我们也失去了一位好兄弟,也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痛。

    7月25日,来自岛城新闻、体育等各界的朋友一早来到殡仪馆,最后送一程洪文。人群中既有奥运会射箭冠军张娟娟,足坛名宿赵叔田、戴仁庆、杨为健、乔伦,也有资深媒体人张仁荣、于正顺、周光辉、林庆胜、刘长周、鲁强等等。广播记者衣凡、晓磊几人更是泣不成声。人们追思老马,互道珍重。老马走了,带着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体育之梦。他的音容常在,人格魅力永存。

    几天来,老马的身影总是浮现在眼前,每次梦中醒来,都感觉是一场梦,不敢相信与我相交24年的老马走了。

    至今铭记,1992年7月25日,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当时我在《青岛日报》协助刘长周老师做奥运专版。一个留着平头、个头不高、浓眉大眼、长着酒窝、笑嘻嘻的小伙子闯进了我的视野,他就是洪文,一个腼腆、朴实的青年。谈起体育,他如数家珍,堪称一部“体育百科全书”。经过半个月的交往,我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在奥运会结束后的庆功宴上,一瓶华东薏丝琳就让他酣然入睡,一个可爱的小兄弟。同年在武汉,又是半个月时间,我们呐喊助威,共同见证了海牛队冲甲成功,我们的友谊更上一层楼。1994年世界杯,我们又一次相聚《青岛日报》,共办世界杯专刊,赢得了读者的普遍喜爱。每次有稿件,他总是笑着说发我的邮箱,从来不摆谱。

    从黄海之滨的青岛,到燕山脚下的北京,从黄河之畔的济南,到黄浦江畔的上海,到深圳、广州,我们追随海牛队走遍大江南北。最难忘的是1996年在上海,我们为《青岛日报》发稿,不巧报社那天停电,无法发送传真,是洪文在电话中念稿,刘长周老师记录,2篇稿件用了近30分钟,虽然话费较高,但却留下一段佳话。

    洪文从事体育报道很有口碑,也结交了很多朋友,他见证了一茬又一茬的球员、外援和教练,聊起曲波、李章洙、奥斯托杰奇总是滔滔不绝。每一次为广播及电视台做嘉宾,他风趣幽默、侃侃而谈,总是以独特、犀利的视角直抒胸臆。2002年洪文的婚礼,曾经是岛城足球界一次别开生面的大聚会,盛况空前。主教练李章洙率海牛队全体教练和队员赶来捧场,曲波专门打“飞的”从韩国赶回青岛。

    洪文曾参与过众多国内和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采访过很多著名运动员,见证了诸多体育重大事件的发生,在读者、体育迷中享有极佳的口碑,是媒体人的良师益友,更是运动员成长的见证者。他的文章具有专业性、前瞻性及洞察力,心无旁骛、一气呵成。他留下了《曲波赴英超试训》《青岛足球,春天里的忧思》系列报道、《青岛,为何选择了你》青岛申奥系列报道、《老马闯关东》《寻找亚运老英雄》亚冬会系列报道、《青岛足球,300战300球》《早报记者与布拉特戏剧性接触》《李章洙,一个人的地老天荒》等经典之作。

    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个勤奋的体育记者的华丽篇章。洪文曾说:“对于深爱着青岛足球的我来说,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正直的言行、关注的目光、坚定的信念!我永远都愿做一个热爱青岛足球的正义记者。永远! ”“他的激情始终如一,他的热情令人难忘,他提携后辈古道热肠。 ”“好记者、好同事、好兄弟。 ”这是青岛早报同仁对他的中肯评价。

    “老马是性情中人,坦诚、忠厚、好客、热心,说话直,也不怕得罪人。 ”“老马喜欢美食。”“老马爱睡。”“老马喝酒,一喝就睡,睡醒再喝,从不中途退场。”只言片语,如老友聊天叙旧,现在想来是那么的亲切。

    生为体育、死为体育、生生死死为体育。就在即将踏上第六次奥运会之旅前夕,洪文却不幸离世,与我们生死两茫茫。真是世事难料,造化弄人,他对挚爱的事业忠诚、敬业、执着,又极具战斗力,有批判精神。近20年,我们见证了他从一个全能体育迷到一个资深体育记者的完美蝶变,一个务实、冷静、客观,敢于直言较真,敢于挑战自我,善于挖掘新闻素材而义无反顾的硬汉子。洪文兄弟,可爱、快乐的马胖子,一路走好。

    老兄你走得太仓促

    青岛文学编辑 曾任青岛早报文娱部主任 张彤

    微信时代,打电话成了一件隆重的事,是麻烦别人,但给他打电话总是觉得心安理得,而他每次给我的回复大都令我心满意足。

    7月22日晚8点半左右,我想起一件小事,咨询马洪文,就打了一通电话。老马像以往一样不厌其烦地回答了我的疑问,然后他说,本想叫你一起吃饭,但这阵子挺忙,等我从巴西回来,咱们再聚吧!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经常咨询马洪文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他是老青岛、老报社人,又是一个粗中有细、古道热肠的老兄。微信时代,打电话成了一件隆重的事,尤其是做媒体的人,作息时间不规律,所以我非常不愿意打电话给别人,总觉得那有点强占别人时间的味道,是麻烦别人,但给他打电话总是觉得心安理得,而他每次给我的回复大都令我心满意足。

    只是我到现在还难以接受,那通电话是我与老马最后的交流了。

    仅仅是5个小时以后,老马就突发心梗,送青岛阜外医院紧急抢救,我于凌晨3时左右闻讯赶到医院,医生说,心跳与血压已经恢复,但情况不是太乐观。

    吉争、王盛、小卢三位同事与老马的弟弟和同学在抢救室外默默地站着,爱静陪着老马的太太。我总觉得情况不至于太糟,又不知如何安慰老马的太太,手足无措地立在那儿。

    不久,一位男医生出来说,心率与血压都在降,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再过了半小时,急救室的门打开了,我们听到的消息居然是:“家属再来看最后一眼吧!”这时,是凌晨4:05。看着病床上的老马,谁都不能相信一个生龙活虎的人就这样仓促地走了。

    韩星、许诺、李潇元在此期间闻讯赶来,由于缺乏心理准备,看到眼前的情景,他们无一例外地泪如雨下。

    离开医院,坐进车里,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下来。老马,你怎么如此仓促地就走了呢?

    老马是青岛港上的名人,早在1995-1996年间,我在青岛有线电视台实习时,就知道马洪文这个名字。他还在这家电视台的体育节目中客串主持,报道每周甲A联赛的赛况,那时的甲A联赛关注度很高,许多年后有一次,我们一起打出租车,一位司机大哥还兴奋地说:“你是马洪文吧,我知道你! ”

    与马洪文真正熟悉起来是2004年以后,那时我曾在体育部短暂地工作了一年,与老马成为部门同事。此后,虽然我又回到文娱部,但每有大赛,报纸加版时,都会被抽调到报道组,2006年世界杯、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界杯,三次重大赛事,都是老马与我和体育部的各位兄弟姐妹并肩作战。

    马洪文有天生的新闻敏感和体育报道的专业素质。

    2008年北京奥运,我们早报派了十位成员的报道团队前往北京,其中就包括我与老马。那时,我们全国十几家都市报还与腾讯体育结成了捷报联盟,持证记者统一调配,以保证热门赛事的赛场有联盟记者,而每一天的赛程中都会安排机动记者,应对冷门。老马就经常充当这个机动记者,因为在体育记者圈他资历深、专业素质过硬,许多冷门的体育项目也能讲出子丑寅卯。

    女子射箭比赛那天,张娟娟并不为大多数人看好,韩国队又是几重保险,所以这个赛场开始并未安排记者,随着比赛的进行,射箭场地突然升温,央视直播也迅速切了过来,大家在紧张收看实况时,我给老马打了个电话,想提醒他关注射箭比赛,哪知老马早已赶到了现场。旁边一位杭州的同仁笑着对我说,你这个电话不必打,老马肯定在。

    张娟娟夺得青岛史上的首枚奥运金牌,当天的报道我们也打了一个大胜仗,后方的值班总编在凌晨时分给我发来短信,那内容我到现在都记得:告诉大家,我们赢了,版数及质量都上乘,稿子就更不用说了。

    老马在这次奥运报道中充当了 “关键先生”,我想,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体育记者们一定比我了解,而我,只是通过这次经历,再次认定了做一个专业记者的乐趣——它没有止境,永远地召唤着你,重新开始,再次出发。

    老马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热爱体育新闻工作,把它当成毕生的“志业”。这一点应是我们媒体人的榜样,也是媒体人的骄傲。

    在生活中,老马爱憎分明,侠肝义胆,人缘极佳。从2015年开始,我与他一起在FM952做嘉宾,他做体育节目,我做文化节目,与岛城传媒界朋友的交流也更多样化,我们经常交换一些问题的看法,也互相影响。老马给我提供了许多的帮助,他长我五岁,是我在报社最要好的几位同事之一。除了工作中的交往,我们也常在私下里欢聚,老马的酒量一般,但是酒风浩荡,经常在欢宴正在进入高潮时轰然睡去,鼾声如雷,令人侧目。有时我们一起参加聚会,如遇到不熟悉的朋友,我就会介绍,请注意,马主任会在8:30到9:00之间轰轰烈烈地睡一觉。老马的突然睡去堪称一绝,不管局面有多热闹,条件有多艰苦,他总能找到一种匪夷所思的姿势,大模大样地睡过去。有一次,我看到他睡倒在过道里的楼梯上,观察了一下,支撑他身体的仅仅是三个台阶的棱,看他睡得好难受,我赶紧招呼几个人,把他抬到沙发上,他一边睡着,嘴里还会非常客气地喃喃地说:“不用,不用”。可是他的身体并不太配合,每次抬过去都得费点力气。

    今晨,我们再次把他从一张床抬到另一张床,他的躯体还像以前那样倔强,只是,他再也没有说出那些客气的话。

    老马,我的好老兄!你怎么能就这么去了呢?(记者 赵健鹏 陈勇)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莫非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