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翰正在整理型煤。
11月16日是2016年-2017年供热季的首日,市南区、市北区和李沧区的86万户家庭开始按照室温不低于18摄氏度的标准享受集中供暖,供热普及率超过90%。集中供热的大发展让曾经红火的“老国营”煤店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从鼎盛时期的过百家减少到如今的6家,销量更是不到昔日的1%。
15日上午9点20分,记者来到市南区掖县路煤店。青岛燃料运销公司市场部副经理韩福民和煤店经理徐忠翰正在一处陈旧的办公室中统计存货量,旁边就是占地150平方米的仓库,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800箱20吨型煤。
“这个煤店就我一个员工,还有两年退休,你说说经营状况怎么样吧?”说起煤店的现状,一脸笑模样的徐忠翰言语中透露着无奈。
掖县路煤店曾是市区煤店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销量最大的“老国营”煤店,声名远播,鼎盛时期年销售型煤七八千吨,以“东边卖到麦岛,西边卖到团岛”闻名。随着集中供热普及率的不断提升,煤店销售量不断下降,2009年不到3000吨,2012年不到1000吨,2015年不到300吨,今年估计达不到200吨。销量下来了,效益自然就不好,煤店也雇不起更多的人,徐忠翰只好找人合伙卖煤。有人需要送煤上门了,他就给送煤工打电话,他挣煤钱,送煤工挣运钱,抱团取暖。
当年的景象可绝不是这般模样。作为与粮店、菜店齐名的重要服务机构,煤店是岛城市民生活必须光顾的场所。明星煤店——掖县路煤店冬季更是人满为患,从办公室窗口看出去,高峰时间密密麻麻的人头都能把整个院子填满。
“早晨5点就开始送货,8点开始制作型煤,一天里人流不断,水都顾不上喝。”回想起十几年前的盛景,徐忠翰很自豪。
掖县路煤店只是市区煤店的一个缩影。青岛市燃料运销公司市场部经理尹宝森介绍,型煤供应鼎盛时期,市区共有108家“老国营”煤店,几乎遍及主城区的各条街道,年销售型煤30万吨以上。后来煤炭销量逐渐下滑,今年前十个月销量仅有500吨,全年估计也就是800吨,不到鼎盛时期的1%。
销量的下滑让老煤店只能关门歇业。青岛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煤店,逐渐收缩战线,蜷缩到了老城区。数量也从108家降到60多家,又降到20多家,最新的数字是只剩6家。除了掖县路煤店,还有浙江路煤店、商城路煤店、平安路煤店、国棉六厂煤店和东光路煤店。
店少了,人也少了。青岛市燃料运销公司从鼎盛时期的1300多名员工缩减为50名员工,坚守在煤店的只有不到10人。“我今年58岁,按月份来说是我们三个人(韩福民、徐忠翰)里最小的,最晚到后年上半年,就都退休了。”尹宝森说道。其他几个煤店也差不多,员工都是年近六旬,没几年就要退休了。
购买型煤的市民越来越少,其中相当部分是老年人。徐忠翰告诉记者,为了这些老用户,煤店经营再怎么困难也要坚持下去。
今年,青岛市燃料运销公司积极参与散煤清洁化行动,中标市北区盐滩社区兰炭供应,为这个未纳入市政供暖管网的社区提供清洁的兰炭。最近几天,尹宝森正带着韩福民和徐忠翰全力研究兰炭的使用方法。
“兰炭再好再清洁也比不上集中供热,未来煤店的经营只会越来越困难。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只要市民还有人烧煤,还需要我们,我们就会坚持下去。”尹宝森告诉记者。(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崔 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