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青岛黄岛区史家夼东山一带的居民或许不会想到,一眼望得见的山丘上那道陪伴了几辈人的土墙,就是已经纳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这一兴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遗址,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长城的鼻祖。
从济南发端,穿越两千余年,绵延618公里,跨越青岛黄岛区的五个乡镇,齐长城在青岛境内总长度约60余公里,最醒目的所在,是位于黄岛区史家夼东山的一段蜿蜒于山脊之上的夯筑砂土墙。2016年,黄岛区文广新局加挂了“黄岛区文物局”的牌子,并设立了文物管理办公室,重点进行齐长城等历史文物遗存的保护管理工作。一个齐长城主题的新博物馆展厅也正在规划酝酿中。
千里齐长城 历时170年才筑就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齐长城的始因,历史学家的观点有异,归纳起来以“御敌”的论述为主流。
历史大家张维华先生曾指出:“春秋间,列国诸侯,竞相争伐,或因河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谋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于战国,车战之制渐息,徒骑之用渐广,战争范围,益为扩大,于是有长城之兴筑矣,齐国因设齐长城,当与此相关。”
看来在当时,修筑长城已是各国迫切要求加强防御工事的通用方法。而当时的齐国,南近鲁楚,西有晋宋,北邻燕赵,鲁和晋都是春秋强国,因此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加强防御而修建长城。
据考证,齐长城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开始修筑西段,前后共修建了100余年(约公元前685—555年);到战国初期齐威王时又接博山段向东续修,齐宣王时方将长城修至海滨,东段长城共修筑了70余年(公元前356—284年)。经过春秋战国170余年的努力,齐长城东西衔接,齐国南境国防线的建设才告筑就。
两千年前遗存堪忧 土石和土砂混筑成谜
齐长城在青岛黄岛区境内,先后经过了李家前夼北岭、徐家前夼、峰台顶、峰台南岭、孙家沟南岭、山周北岭、月季山、背儿山、曹成山、金猪坑、大桥北岭、苗家南山、黄山、报屋顶、石寨、陡楼、扎营山、大黑涧、小珠山、鹞鹰窝、鹁鸽山,最后从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2013年至2014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曾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黄岛区境内两段齐长城进行调查勘探,其中史家夼东山段至山周村西山段全长约6.5公里的齐长城,因为位于丘陵山脊之上、离居民生活区较远而保存相对较好。
黄岛区文物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被以马尾松为主的树木覆盖,比较典型地呈现出了历史上齐长城原有的风貌,所看到的长城轮廓,有的地方高度达到3米甚至5米,宽度达到7米或8米。而那些位于靠近平原村庄的遗存毁坏则较为严重,此前区域内还曾有一段因旅游开发不当,盲目新建,导致历史遗存荡然无存。
根据2014年的考古勘查报告,青岛境内齐长城的建筑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土砂混筑,有的墙体土质纯净,有的则含砂量较高;还有一种是土(砂)石混筑,用黄土(或砂土)和石块混合夯筑而成,石块的大小都不一样,显然未经休整。
但工作人员进一步发现,土石混筑的方式是应用较少的一种方式,而且分布间隔具有一定的规律:每隔一段土砂混筑的墙体,就会出现长度在10米至20米的土石结构。所以专家推测此处这一定是有特殊用途的墙体,但具体用途还需进一步证实。
2.4公里齐长城修旧如旧还源2000年前历史风貌
尽管土石混筑要比土砂混筑更易受到水土流失的破坏,修复过程还是依然按照两千年前的初始方式进行。
考古人员发现,黄岛区域内齐长城的修筑,普遍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不仅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就势来兴建,建筑材料也主要是就地取材、就近取材——夯筑的土(砂)就是从长城两侧附近就近挖沟取土而来,大小不一的石块则取材于附近的基岩。
在修复工程的设计施工中,以此为基础,青岛齐长城坚持了“修旧如旧”的原则。首先是就地取材,修复人员收集长城两侧原有的基石,让旧石回归原位;然后采集附近村庄砌墙的旧石头、当地相近风貌的石材,使之尽量契合原始自然段的墙体。为保证砌石与夯土紧密结合、自成一体,整个墙体修复都采取了对工艺要求很高的手工干砌方式,使之更具有历史的沧桑感。
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风貌,对密密麻麻的乔木和灌木的清理,也绝不使用大型机械,而是采取人工方式,遇到墙体上面的树木植被残存,也尽量完全保留。
从2012年至2016年,国家文物局先后批复了黄岛区齐长城5个段落共27.7公里的修缮保护项目。目前抢救性修复的总长度为2.445公里,修缮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保护与旅游相结合 打造独特齐长城文化带
一位修复项目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齐长城作为线形遗产,或处于偏僻的山岭,或分布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保护和利用的难度都非常大,而在2017年,有关齐长城的修复工作将与开发和利用同步进行。
这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了黄岛区保护、展示和利用齐长城的相关规划:一是整合齐长城周边古村落,古桥,古庙宇,古井,古树,传说等文化遗产资源,并与其周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据说,黄岛区共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56项,其中包括徐福传说、宝山地秧歌、琅琊台传说以及泊里红席编制技艺等),以此形成独特的齐长城文化带;二是在修缮齐长城的基础上,兴建观光步道,并在筹建中的博物馆新馆中开辟齐长城文化展厅,展示齐长城文化、齐文化等专题历史文化。同时建立起巡视、维护、保养制度,使保护和利用进入良性运作。(记者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