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搬出新天地凤凰涅 :企业大升级
自2008年9月开始,我市全面启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工作。启动搬迁之时,正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蔓延、国内外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时刻,在此背景下,我市尚实干、勇作为、敢担当,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向前推进,特别是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着眼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城区环境,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推动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市老城区搬出一片新天地,使我市老企业借势实现大升级。
个案解读
环保搬迁的“红星样本”
在我市老城区搬迁企业中,高污染、高耗能、规模大的化工企业搬迁难度最大,但它们一旦顺利完成搬迁,在装备、产品、环保等方面取得的回报也极为丰厚。去年完成在青老企业搬迁的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样本。
上世纪90年代,红星化工陆续在重庆、贵州、湖南、陕西等地建厂,在青岛老城区仍有三家企业,市委、市政府实施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战略后,红星化工利用这一难得机遇,将位于青岛老城区的红星化工厂、自力实业公司和东风化工公司三家企业永久性停产,同时在平度新河化工工业园打造搬迁发展的新平台——青岛红蝶新材料有限公司,去年上半年,新企业顺利投产,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钡盐研发生产基地,完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8亿元。
闪展腾挪之间,红星化工在青老企业完成了凤凰涅槃,收获了装备、产品全面升级和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多项成果。
“借助搬迁改造的契机,我们从去产能、补短板出发,对原有的化工产品进行筛选和整合,在红蝶新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了药用硫酸钡、超细硫酸钡、电子级高纯氢氧化钡、电子级高纯硝酸钡和硬脂酸盐的生产能力,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后劲足。不仅如此,搬迁后的企业,在劳动生产率、装置自动化水平、环保节能减排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大升级。”青岛红星化工集团董事长郭汉光表示。
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搬迁之前,红星化工厂等三家老企业的在岗职工达460人,2015年合计销售收入1.8亿元,人均劳动生产率39万元;搬迁之后的红蝶新材料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达2亿元,可实现人均劳动生产率74万元,比搬迁之前提高90%,全部达产后,人均劳动生产率将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装置自动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红蝶新材料公司在搬迁过程中,用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替代人工,在包装岗位上,引入国外先进的自动包装设备进行码垛和装箱作业,既省时省力,又操作规范,一台机器可替代3名工人,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脱水岗位上,用自动卸料离心机替代了原手动卸料离心机,生产效率提高100%。
环保节能减排效果更为显著。红星化工位于楼山后的3万吨/年的硫酸装置永久性停产,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600余吨。搬迁后成立的红蝶新材料公司在节能减排上大做文章,对各工序产生的废水统一回收,用于原料的生产,处理后的废水排放量较原来三家老企业合计减少2.8万吨/年;对废渣进行处理,生成用于涂料生产的原材料,与原来三家老企业合计数相比,每年减少固废排放约2000吨;通过回收利用蒸汽冷凝水,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天然气炉排烟采热,与三家老企业合计数相比,每年可节约蒸汽4528吨,同时减少了烟尘的排放。
“老企业搬迁后,原先的土地也将‘腾笼换鸟’,焕发新的生机。”郭汉光说。
他告诉记者,红星化工搬迁后的闲置地块分为三部分:“一是位于市北区的东风化工公司地块,目前已经规划为商业用地,用于开发住宅楼盘;二是位于李沧区的红星化工厂地块,将在留住原厂区历史元素的基础上,就地转型发展符合青岛产业规划的新兴产业;三是位于李沧区的自力实业公司地块,计划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仓储、物流等租赁服务。”
直面四大难题
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是我市直面现实的转型攻艰之战。
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聚集了一大批老工业企业,这些企业与居民区密集混杂在一起,由于年代久远,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成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必须跨越的障碍。
市老城区企业搬迁办副主任傅绍春告诉记者,老城区企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居民生活环境差。企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噪音等造成的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二是产业发展层次低。老城区工业企业占地一万多亩,多数集中在医药纺织、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传统行业,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粗放,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亟待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三是企业自身发展受限。老城区的上百家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有扩建扩能要求,但受限于空间、环保和安全生产等约束,新的产业项目难以铺开,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也因老城区土地寸土寸金而无力上马,阻滞了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发展;四是城市容量不堪重负。城市人口特别是中心城区人口快速膨胀,像市南、市北两区,人口密度已经严重超负荷,主城区已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亟待做活存量,释放城市发展空间,以进一步提升完善城市功能。
为破解这些难题,市委、市政府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深入开展调研论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最终做出决策,将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和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傅绍春介绍,为了确保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这项民心工程顺利实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完善搬迁规划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的意见》《青岛市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十二五”规划》等10多个规划类政策性文件,坚持以规划引领整个搬迁工作。同时,为了确保搬迁区域环境和岸线不受破坏,使搬迁企业找到理想的栖息地,我市还编制了《环胶州湾保护控制线划定与岸线整理规划方案》和《青岛市经济功能区发展规划》,并于2014年专门出台《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方案》等文件,严格园区准入条件,严禁搬迁企业将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设备转移到新区,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
“一石四鸟”之效
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收到“一石四鸟”之效。
促进了企业自身新发展。据统计,已经竣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搬迁前的1.65倍;110余户搬迁企业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借助环保搬迁,我市老企业纷纷抢抓机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产品转型升级。去年,青钢董家口新厂区实现投产,在原有的400万吨产能中,淘汰、消化落后产能250万吨,搬迁后的工艺装备全部达到行业一流水平,优特钢品种占到90%以上,人均产钢将实现1000吨/年,是老厂的4.3倍、是国内钢企平均水平的2.2倍,成为行业领先的智能、绿色钢厂。海湾集团所属化工企业利用搬迁机遇,实现装备、技术、工艺全面升级,所有新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近180亿元。
提升了老城区功能环境。随着大批老企业完成整体搬迁,困扰原有区域数十年的空气、噪音等污染问题得到大幅缓解。腾出的地块,主要用于整体成片开发,转型发展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或是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重新释放空间优势和生态优势。据统计,搬迁腾出土地中,30%以上的土地用于学校、幼儿园、老年公寓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城市道路和绿地建设,同时配建了7700余套保障性住房。
加快了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在企业搬迁过程中,我市立足全域统筹发展,注重引导企业、资金向县域布局。目前,启动搬迁的企业已有三分之二落户到县域发展。其中,青钢搬迁后,直接拉动董家口经济区工业产值增加300余亿元;双桃精细化工、青岛碱业等企业投产后,可增加当地工业产值100余亿元。据测算,正在搬迁的100余户企业,完成搬迁改造全部投产后,将拉动县域工业总产值增加1200亿元以上。
促进了城市转型升级。在李沧区、市北区老企业搬迁取得重大突破的带动下,崂山区和城阳区也启动了对辖区内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的探索。而为了更好地适应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去年以来,我市加强了对存量工业用地涉及的土地、规划、财政、审批等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先后出台了《关于盘活城区老工业区存量土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的通知》,指导和推进全市层面的存量工业用地转型,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带动城市转型升级。由此,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作为重要突破口的作用充分显现。
李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市北:城区面貌快速更新
李沧区纳入搬迁改造的企业共有56家,已完成44家企业的搬迁、关停、转型发展,其他12家已明确关停、搬迁时间表。
市北区有15处整体搬迁改造片区、65家企业68宗土地被列入全市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计划,合计占地372.4万平方米。截至目前,该区合计利用老企业搬迁腾空土地160万平方米。
李沧区、市北区是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重镇”。记者从市老城区企业搬迁办了解到,截至目前,李沧区已完成44家企业的搬迁、关停、转型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北区通过搬迁,城区面貌快速更新。
自2008年以来,李沧区纳入搬迁改造的企业共有56家,占全市搬迁总量的一半,总占地8194亩,职工人数近5万人。截至目前,已完成包括黄海橡胶、青岛一汽、青钢、青岛碱业等四大企业集团在内的44家企业的搬迁、关停、转型发展,其他12家企业已明确关停、搬迁时间节点,正在稳步推进关停、搬迁、转型等工作。
2008年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前,李沧区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市的60%和16%,而集中于该区的耗能污染重点企业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李沧区排放量的89%和82%。通过老企业搬迁,“十二五”期间,全区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5.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32.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1.9%;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降低15.5%;氨氮排放总量降低19.8%,全区大气、水质、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市北区实施老企业环保搬迁以来,已有15处整体搬迁改造片区、65家企业68宗土地被列入全市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计划,合计占地372.4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市北区已合计利用老企业搬迁腾空土地160万平方米。
抓住搬迁机遇,市北区加快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加速城区面貌更新,大力推动国际邮轮母港城、青岛总部大道建设,并利用老企业搬迁腾空的厂房 “腾笼换鸟”,打造特色功能产业园区,改变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