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广场舞深受基层群众喜爱,而场地受限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让更多群众舞动起来。即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克辉说,政府的介入,首先从农村广场舞的场地开始抓起。3年前,即墨1033个村庄,除了个别城乡结合部的村庄有文化广场外,绝大多数村庄没有可供居民跳舞的场地,而这一问题也正是即墨市委、市政府第一个要解决的瓶颈。
2014年的即墨市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确保3年内每个街道建成2处、每个镇建成1处百亩以上休闲健身公园。在当年公布的即墨市政府市办实事中,也专门列出一条: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镇级休闲健身公园建设任务,年内在城区及周边先期开工建设6处镇级休闲健身公园,同时年内再建6处镇级全民健身广场、200处村庄文化休闲健身广场,逐步打造15分钟市民休闲健身圈。
政府的重视,让有着广场舞梦想的即墨人,很快梦想成真。此后,连续3年的政府实事中,都有一条是关于文化广场建设的。如今,在即墨市,村村都建成了文化广场,农村群众有了跳舞的专属场地。
“既然老百姓喜欢跳,就要让大家跳出水平,跳出花样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而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要帮助农村群众创造学‘舞艺’的条件。 ”衣立渊说。
3年前,首批来自即墨市各个农村的百姓广场舞爱好者,经过村镇选拔,第一次走进了即墨宾馆,接受了一次封闭式培训。这是即墨在文化建设历史上,首次由政府出资,请农民进城接受广场舞专业授课,至今让许多参加培训的农村大妈们难以忘记。 “现在的即墨市,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的文化广场,红红火火的广场舞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即墨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高玉虎介绍,今年的海选赛从五月初开始,经过半年的选拔,在各镇、街道进行了18场海选赛,经过镇级海选赛和市级复活赛的激烈角逐,最终有20支队伍从3000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全市决赛。在整个活动中,政府直接面向行政村文化骨干开展广场舞培训,调动了基层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培育了一批根在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
连续3年,政府每年都从青岛甚至更高层面请来最好的文艺老师,集中举办即墨农村广场舞培训班,到目前为止,已经培育出了2000多名文艺骨干。现在,整个即墨1000多个村庄,广场舞队伍已经达到了3000多支。
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容易组织,但难在持久,基于这点考虑,即墨市委、市政府在培训农村文艺骨干的同时,又在谋划一个更大的百姓舞台。 “制订广场舞大赛前,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群众调查,怎样将广场舞文化提升到农村群众自我教育的高度,怎么样通过广场舞这个载体,提升农村百姓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成了制定这场比赛的核心问题。 ”张克辉介绍。
“广场舞第一年比赛时,并没有这么多人参与进来,但现在人数越来越多了。”张克辉说,前几年,跳广场舞的居民三三两两比较分散,人数有限。从即墨第一届广场舞大赛之后,参赛的队伍发挥了“酵母”作用,参与跳广场舞的人数越来越多。连续3年的广场舞大赛,即墨电视台直播决赛,直接观看的市民就达到60多万人。目前,即墨市村居广场舞队伍发展到3000多支,全市直接参演人员达20多万人。
说法
青岛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刘文俭
“即墨模式”有很好借鉴意义
“我们的广场就应该是市民交流的空间,即墨市通过政府搭台,通过硬件、软件双管齐下,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将人们聚集起来,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给人们带来满满的幸福感,这种模式非常好,其他地方也应该这样做,媒体也应该大书特书。 ”青岛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刘文俭对广场文化的“即墨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刘文俭认为,地方政府除了要抓精英文化,更不要忘记大众文化是基础。有些地方政府在文化建设时忽略了基层和乡镇,而即墨正抓住了这一点,将它做大做强,通过打造浓郁氛围的广场文化,人们实现了在现实中的互相沟通、互相包容、互相帮助。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落到了实处,对其他区市来讲,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青岛市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陆玲
自觉文化行为提升市民素质
群众参与度是文化活动社会效益的“晴雨表”。广场舞大赛最大亮点就是群众参与性,选手不设门槛、不限学历、不限年龄,所有市民均可报名参加。
广场舞“即墨模式”,最重要一点就是围绕满足群众文化权益需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发展供需契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即墨市利用青岛市“五王”大赛举办的有利契机,将广场舞纳入全市广场文化活动建设中来,并给予适当的培训,规范引导,不仅提高了市民的参与热情,更提升了艺术品位。
对于群众文化艺术而言,政府部门的支持、引导,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文化行为一旦成为自觉,就会激活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这样可以对市民进行文化熏陶,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记者 康晓欢 刘海龙 孙启孟摄影 记者 赵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