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招治堵 岛城道路
2016年度全国交通拥堵城市榜单我市连降10个位次排名第19
我市今年年底初步建成市级智能停车平台系统;道路停车泊位统一管理,打造智慧停车平台……昨日下午,青岛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城市交通与停车问题研讨会,17名公众委员与市城乡建设委、市交通运输委、市规划局、市公安交警支队、六区城市管理部门以及市规划院交通研究中心、市政空间开发集团城市物业管理公司相关代表一同座谈,共同探讨破解交通与停车难题。
交通拥堵榜单下降10个位次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急速增长,交通和停车问题凸显,“行车难”“停车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对此,我市多方寻求破解之策,力求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加快路网建设、加强停车场建设管理、管控道路交通违法行为、鼓励公共交通绿色出行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综合施策,有效破解交通拥堵难题。
从近期效果看,交通及停车秩序总体趋势向好。本月初,专业地图和导航产品供应商高德公司基于大数据权威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青岛高峰拥堵延时指数为1.808,即驾车出行的上班族要花费畅通情况下1.808倍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位列全国交通拥堵城市榜单第19位,比2015年下降了10个位次。在这个榜单中,杭州、青岛、大连三市交通拥堵缓解最大。
岛城智能交通治堵效果凸显
昨日下午,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主任阎冰首先介绍了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最新数据,截至2016年12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233.11万余辆,其中,市南、市北、李沧三区机动车保有量为68.9万余辆。面对道路交通大发展、人车流量增长迅猛、道路通行状况日趋复杂的严峻形势,近年来,我市公安交警部门做了大量调研和努力,在治堵工作中,通过智能交通系统视频监控、云计算、交通流量智能分析,及时巡检发现路阻警情,适时掌握全市交通拥堵指数,定期发布交通诱导信息,每天分析研判交通拥堵状况,向基层大队、中队及时推送道路流量及拥堵指数报告,确保了路面勤务运行精准高效。
在此基础上,建立常态化智能交通分析研判机制,准确掌握了市区150余条道路交通流量流向情况及规律特点,分析了台东商圈和东部商圈及莱阳路、太平路等8个商业和旅游片区的交通状况,对140余处路口交通拥堵原因进行了数据分析,制定了路口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方案500余套,分析了60余处市民反映较为集中的拥堵地段的原因,为治堵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对全市179个路口进行了道路基础设施微观改造及优化,对27条道路调整了单行线设置,在7条主干道上设置了潮汐车道。对市区30个早晚高峰经常出现堵车现象的路口,实施“瓶颈溢出”控制。
人行道乱停车“一家管”
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小区内停车难、行车难问题,努力推动实现“公安交警规划且主导,街道办事处实施并监督,社区居民自治和管理”的模式,通过单向交通组织、增加限时停车泊位等措施,对市区30余个居民小区实行了“交通微循环”,盘活了居民小区及周边道路资源,有效缓解了小区内居民的“行车难”“停车难”问题。
严格治理乱停车,整顿停车和行车秩序。从2016年5月1日起,人行道乱停车管理执法责任由城管执法部门交由交警 “一家管”,市公安交警部门加大了巡查频度和处罚力度,在交通拥堵区域和路段实施严管重罚,下大气力治理车辆乱停乱放和违规占用公交专用车道行为,规范停车和行车秩序,保障道路通畅。市民普遍反映交警执法贴罚单比以前“勤了”,处罚“狠了”,管得“严了”。深度挖潜道路泊车资源,实施道路停车泊位应划尽划,合理施划收费以及时段性免费道路停车泊位5.8万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公共停车场停车泊位供给不足问题。加强了违规小红车、三轮车治理,效果明显。
道路停车泊位统一管理
2016年下半年,市政府确定由市政空间开发集团实施全市道路停车泊位统一管理,整合原有道路泊车公司,解决服务不规范、收费不透明、收益不上缴、群众意见大等突出问题,建设道路泊车智能平台,进一步规范道路停车秩序。
市政空间开发集团成立了城市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具体承担道路停车泊位管理服务工作。当前,整合原有道路泊车公司工作正有序进行,道路停车泊位规范施划和编号正逐路展开,泊车收费队伍已组建并完成服务培训,智能化平台和智能化设施建设正在顺利推进,今年上半年,我市道路泊车管理服务将会以全新面貌呈现给市民。
青岛市政空间城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宝臣介绍说,市政空间开发集团依托互联网技术精心打造领先的智慧停车平台,实行统一管理的道路停车泊位在施划、运行、监控、收费等环节深度融合多种智能化手段。在建的智慧停车平台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建设“智能停车桩”和埋设地磁感应设施;建设“智慧停车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车位版图化,统一接入道路泊车各类信息,通过诱导屏、专业网站统一调控和合理利用;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停车平台,实施电子计费,实现微信、支付宝、POS机等多种方式收费。
建立智能停车平台系统
近年来,我市按照“以配建停车场为主、独立建设公共停车场为辅、道路泊车为补充”的原则和“建设多元化”的思路,全方位加大停车设施供应力度。突出解决医院、车站、商圈、住宅区停车难:坚持空间统筹,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加强立体停车设施推广,做到地上、地下结合;坚持规划配建为主、独立建设为辅,住宅小区、公共建筑等配建停车位做到应建尽建: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支持国有平台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建设,引导社会企业参与停车场建设。
市城乡建设委城建处工作人员刘向前介绍,2016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推进中心城区50余处各类停车场建设,总车位约2.77万个。截至2016年年底,建成和投入使用的各类公共停车场40余处,车位约1.4万个,初步缓解了停车难题。同时,还将积极推进青大附院西院区与龙山地下商城、禹城路人防结合地下停车场项目以及宁夏路海珊学校、嘉定路中大集团、重庆路机械学校等地块立体停车库建设项目。
按照《青岛市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路外停车泊位数量将增加到186.3万个。
在加大停车设施增量的同时,积极推进市级智能停车平台建设,整合全市停车资源,通过互联网手段盘活停车设施存量。按照“一个信息平台、一个运营主体、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服务体系和管理规范”的思路,市政府确定由国有平台公司——华通集团负责全市智能停车系统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青岛市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项目建设方案》,建设范围为中心城区,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停车信息平台开发、路外停车场智能化改造、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等。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停车场信息管理、车位信息采集、车位查询预定、车位共享等,目前正在试运行。 “下一步将按照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逐步推开,2017年年底初步建成。 ”刘向前说。
公众委员热议交通停车难题
针对我市当前城市道路交通与停车存在的问题,公众委员与参会部门和单位代表进行了深入讨论。
●公众委员、中国海洋大学焦双健副教授通过青岛与外地交通停车案例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展宽路口、借地停车、因地制宜”,进一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建议。同时,建议通过更加细致地调研,进一步改善部分区域路段信号设置过密、左转路口过频、占用车道过多、车辆等候时间过长等细节问题。
●公众委员、青岛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院长王丰元教授建议,从考虑公众出行便利性的角度上,合理设置停车泊位,提高停车资源的周转率,把停车的需求管理与大交通的管理结合起来,强化停车管理对动态交通管理的支持。研究利用地势高差建设一批跨线式、简易式立交的可行性,建立起城市路网立体交通体系。建立停车基础数据库,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建设智能化停车场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促进停车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公众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锐教授提出,当前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猛,要加快地铁等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同时着眼于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度,保障市民交通出行需求。
●公众委员、青岛市旅游协会会长董天佑就主干道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和运行情况,提出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文明出行,通过舆论、政策、市场等多种方式,多措并举,推动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
●公众委员、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许从宝结合新加坡交通出行管理案例,提出应解决汽车发展、交通出行和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记者 刘海龙 实习生 杨雪 通讯员 伍玲)
探索封闭小区内部道路开放
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交通研究中心副总工张志敏表示,交通拥堵归根结底是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两侧的结构性失衡,之所以难以有效和长久解决供需失衡问题,在于交通系统和城市大系统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因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决策,“跳出交通谋交通”,增强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交通拥堵并非我国城市 “专利”,国际大都市在百余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也曾经或正在面临着类似问题,经过不断实践,以“一体化交通”为代表的可持续交通发展理念不断完善、走向成熟,成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有力武器。
张志敏认为,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形成等级结构清晰、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络。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是城市路网的骨架系统,应结合城市空间布局需要,加快推进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建设,提高规划道路的建设实施率。
次干路是城市路网中间环节的路网层次,承担交通集散和交通转换功能。支路是城市道路服务的末端环节,是城市道路网络系统的微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次干路和支路系统,对于提高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品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探索实现将既有大型封闭小区内部道路向行人和自行车出行者开放的路径。研究相关鼓励政策,以加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提升交通的便捷性,优化居民交通出行结构。例如,可在保证小区业主的安全性、私密性、收益性方面的要求下,方便周边居民,满足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导向性、便捷性,实现小区内部与周边的共享、融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