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熠熠生辉的“青岛坐标”
——写在我市GDP连续跨越四个千亿新台阶、突破万亿之际
一个数字,一部奋斗史。
市统计局昨日发布2016年经济数据: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011.29亿元,增长7.9%。这意味着,“十二五”以来,青岛GDP连续跨越四个千亿新台阶,在奋勇争先的全国城市行进图上,刻下熠熠生辉的“青岛坐标”!
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我市经济总量历史性地跨过万亿大关,是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勇敢实践;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丰厚回馈;是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稳中求进的必然结果。
苦干实干,务求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在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对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GDP健康度排名中,青岛名列第一。
我市经济总量过万亿的背后,是产业结构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是实体经济的本钱越来越厚,制造业在全国率先转型升级;是创新、改革、开放勇立潮头,“一带一路”高歌猛进;是城区与县域经济“鸾凤和鸣”,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是民生保障日益完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彰显;是广大企业家的情怀和担当。“没有比双脚更远的路,没有比创新更活的水,没有比家乡更深的情。二○‘一七’,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起’共创新辉煌!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在日前举行的青岛企业迎春茶话会上深情地说。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十三五”大幕开启,全市经济总量过万亿,将成为我市崭新的起点,激励全市上下按照中央、省的部署要求,寻标、对标、达标,“提能”“提气”“提神”,展开新一轮超越,闯关夺隘,逐梦前行。
迈得开步忍得住痛,全力打好供给侧改革攻坚战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这些年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不振,国内经济“三期叠加”局面复杂,种种压力和挑战,层峦叠嶂横亘在我市面前。
怎么干,GDP才能保持健康增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给出了明确答案:“要进一步强化东部沿海城市‘率先’的责任担当,树立更高工作标准,迈得开步、忍得住痛,想干、敢干、能干、会干,全力打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千头万绪。
苦干实干加油干,逆流而上。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围绕转型升级,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改善投资结构,狠抓项目建设,最终实现“四面开花、处处结果”,率先实现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为我市经济总量过万亿打下坚实基础。
老企业搬迁“腾笼换鸟”。我市深入实施“凤凰涅槃、腾笼换鸟”战略,启动110余户老城区企业的搬迁工作,关停95户企业的老厂区,大幅淘汰落后产能。在老企业搬迁腾出大量土地后,整体谋划,片区开发,促进新产业、新动能的形成。
“互联网+”“海洋+”“国际化+”“标准化+”齐头并进。“互联网+”,推进青岛工业向智能制造转变,涌现出海尔、双星、澳柯玛等一批互联网工业领军企业,目前我市“两化融合”指数已达74,比全省平均指数高出17个百分点。海洋经济是我市优势,“海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供给侧改革路径,使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海洋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20%以上。围绕“国际化+”,我市推进国际城市战略,制定35项指标的国际指标体系,与国际全面接轨。制造的生命在于标准,为此,我市将“标准化+”上升为城市战略,推动青岛制造业在新一轮竞争中持续提升管理和品质。
“一谷两区”日新月异。未来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平台经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全力打造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红岛高新区三大平台。蓝色硅谷聚集最高端的海洋科技研发资源;西海岸新区突出海洋经济特色,形成大而强的制造业新平台;红岛高新区在做高、做新上下功夫,形成软件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的新聚集。
“没有比双脚更远的路。”撸起袖子加油干,脚踏实地,步步为营,量变产生质变——经过五年来的艰苦奋斗,“拦路虎”纷纷退却,“绊脚石”灰飞烟灭,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2016年,全市“去产能”稳步推进,“蓝高新”和服务业大项目、“互联网+”相关行业加速发展;“去库存”效果明显,商品房库存量持续减少;“去杠杆”“降成本”效果良好,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下降0.2元;“补短板”持续发力,启动棚户区改造6.0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6000户。
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紧盯制造业不放,早抓早调早转
实体经济,一国之本钱。
没有实体经济,就不会有“健康结实”的GDP。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多次强调,实体经济是青岛的优势所在,也是青岛经济超越发展、走在前列的本钱,只有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紧盯不放,早抓、早调、早转,使“青岛制造”的竞争力持续增强,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青岛经济才能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鱼离不开水,实体经济离不开发展环境。
企业是实体经济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军”。为了给企业“减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全面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仅2013年至2016年,就累计为企业减负200余亿元。
为了让企业大胆创新,我市积极营造宽松环境。在海尔转型生产经营模式过程中,外界不乏质疑之声,我市却专门组织召开海尔报告会,邀请张瑞敏为全市党员干部和企业家作转型与创新专题报告。2016年,海尔逆势增长,互联网转型成效斐然。
针对企业遇到的发展难题,我市建立大企业直通车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一年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近千件,线上、线下每年服务中小微企业20万户次。
利用国家财富管理金改区的优势,我市打造大容量金融“蓄水池”,源源不断“灌溉”实体经济。2016年,我市金融机构重点项目贷款同比增长60%以上,重点支持老企业搬迁、“一谷两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海洋经济、新兴产业贷款200多亿元;新增制造业贷款近百亿元,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企业发展。
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发展,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经济转型的关键之关键,就是要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多次在会上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为了使企业家人才、高端研发人才、技艺精湛的工匠人才“英雄辈出”,我市一靠“引”,通过实施“英才211计划”,引进高端人才、紧缺重点人才、支撑人才。二靠“育”,靠自身培养,构建城市教育体系,形成完备的教育链。三靠“用”,注重发挥政策等优势,借鉴国内外人才激励的经验,以良好发展空间用好人才。截至去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60万人,成为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
看日出,必须守到拂晓。
咬定“实体”不放松,不见实效不停歇。
五年来,我市制造业率先实践“中国制造2025”,服务化、蓝色化、国际化、智能化、集群化升级发展,十条工业千亿级新型产业链不断壮大,互联网工业强势崛起,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体经济的本钱越来越厚。2016年,我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160.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479.61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4.7%。
创新改革开放“动车组”,拉动经济总量过万亿
转型升级犹如爬坡过坎,不进则退。
创新、改革、开放,拉动青岛经济转型的“动车组”,青岛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力量源泉。
创新,我市勇立潮头。
“没有比创新更活的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岛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任务的城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又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速驶入“创”时代。
企业创新平台全面搭建。全市已拥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1家。去年前11个月,全市发明专利授权增长29.7%,增幅居副省级城市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首次跃居副省级城市第三,占全省六成以上;技术交易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创新释放出巨大红利,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关键技术陆续突破。我市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瞄准蓝色、高端、新兴产业,组建各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8家,智能机器人、海洋装备材料等一批项目获得国家专项支持,新型航空润滑材料、超高压电缆制造等一批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产业链、技术链全面走向高端。
改革,我市勇于破冰。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不断出新招、出实招推进和深化改革。仅2014年至2016年就推出了704项改革方案或举措,同时,完成一系列中央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财税、金融、园区管理、行政审批、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创新出高度,改革出境界,我市承担的国家试点示范不胜枚举。财富管理金改区、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随着这些国家试点纷纷开花结果,我市在更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开放,我市勇闯世界。
“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这样说。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努力对接全球资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全面进行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围绕沿线重点国家、重点领域建立72个总投资达200多亿美元的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重点项目库,其中35个项目开工建设。重点推动16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项目建设,预计投资总规模60多亿美元。规划建设的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是我国唯一面向欧亚国家的双向投资贸易园区。
城区与县域经济“鸾凤和鸣”,协调发展奏出激扬乐章
一个健康的GDP,必须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区与县域经济“鸾凤和鸣”。
多年以来,青岛的城市财力始终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但在县域财力上,却一直缺少“排头兵”。2011年,青岛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66.14亿元,全省排名第一,但在全省财政收入超过40亿元的县市区排名中,青岛却没有一个县市区进入前五强。
针对这一短板,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全域统筹战略,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的意见》,全面推动胶州湾海底隧道、胶州湾跨海大桥、龙青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在县域规划建设工业主体功能区,鼓励城区“退二进三”“腾笼换鸟”,优化县域发展环境,调整县域产业布局,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战略引领方向,力量不断汇聚。
五年来,青岛县域经济裂变式发展。
2016年,全省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县市区,总共6席中,青岛占据5席。全域统筹战略的实施,让“五小龙”横空出世,一举改变了我市县域财力不强的局面,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青岛县市区的经济发展就进入快车道,到2015年,全市已有4个区财政收入过百亿元,分别为黄岛区、崂山区、市南区、市北区。到2016年,即墨市又以105.1亿元的财政收入成功晋级,成为全省唯一财力过百亿元的县级市。至此,青岛进入财政收入“百亿方阵”的县市区,历史性地达到了5个。
不仅是财政收入,县域经济的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更令人惊艳。例如,即墨市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4倍。黄岛区“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总量位列国家级新区前三强,人均GDP突破2.4万美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不断赶超、后劲十足的县域经济,正与城区经济相得益彰,奏出激越华美的“鸾凤和鸣”,使我市GDP体现出均衡发展和无限张力。
不仅要有经济增长,还要有民生保障、天蓝水清
一个健康的GDP,不仅要有经济增长,还要有民生保障、天蓝水清。
“没有比家乡更深的情。”扎根青岛,深耕青岛,造福社会。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持续出台惠民利民政策,仅2016年一年,就安排财政支出的72%共973亿元用于民生支出,提高15项民生保障标准,新增6项民生保障事项,扩大3项民生保障范围,大部分民生保障标准居全省首位,多项政策为全省唯一。
我市还连续六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在全省保持最高;57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部展开,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在全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调查中,青岛位居第一。
为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持续实施扶贫专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2016年,市本级财政扶贫资金从上年的1.3亿元增加到3.45亿元,增长1.65倍;各区市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3.47亿元,增长5.3倍。市定标准下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一手抓民生,一手抓生态。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强调,要时时刻刻彰显绿色发展理念,为市民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有关工作,修订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办法,秸秆禁烧工作首次纳入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考核;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污染治理,去年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9天,比上年增加17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1.7%,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经济总量跨过万亿大关,意味着我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积累了宝贵经验,拥有了更大底气。
经济总量跨过万亿大关,意味着我市将在“十三五”期间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更大的力度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勾画出美丽开局。
新的突破,将在青岛展开。
新的时间,将在青岛开启。
新的梦想,将在青岛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