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制图 李晓萌
原标题:开放青岛,一路逆势上扬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外开放是青岛最浓重的底色、最靓丽的本色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未来发展最大的动力和潜力。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多次强调,青岛立于开放,兴于开放,开放是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树立更加开放的理念,不断冲破思想阻碍,着力拓展开放思路,深化开放与改革的互动,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五年来,顺应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势,我市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青岛制造”“青岛服务”“投资青岛”“海外青岛”成为青岛这个品牌之都的一张张新名片,扬名海内外。
五年来,我市交出了一份优异的对外开放答卷:货物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253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822亿元,实现了难能可贵的逆势增长,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走出低谷;在全球投资意愿低迷、资本外流加剧的当下,到账外资从2011年的36.34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70亿美元,占全省比重超过四成,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青岛资本加速“走出去”步伐,境外投资额从2012年的10亿美元跃升至2016年的52亿美元,增长4.2倍;服务贸易飞速发展,2016年全市服务出口总额一举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20亿美元……
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
青岛外贸蓄积新势能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承载着将“青岛制造”输往全球的使命,是青岛对外开放的“源动力”。出口搞好了,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年来,青岛咬定出口不放松,义无反顾地推动外贸供给侧改革,加快去产能、降成本、重研发、塑品牌步伐,从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环节,向资本、信息、技术密集型升级,从单一的外贸价值转移中的一环,向价值链上游和下游升级,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品牌运营商、平台服务商升级,不断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
一大批青岛外贸企业紧跟时代的步伐,奏响铿锵有力的转型升级“旋律”,强健着青岛外贸的肌体。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技术含量较高、代表青岛制造“深厚功力”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的比重超过四成。一般贸易规模接近30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超过六成,彰显青岛已经从加工贸易为主的“偏科型”外贸城市,逐步转变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同步发展的“均衡型”选手,内生力与抗风险能力双双提升。
不日新者必日退。
青岛外贸加快培育新型商业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自2016年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以来,青岛着手培养适合跨境电商发展的土壤,构建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全力推进外贸互联网化,培育“互联网+大外贸”新型商业模式,藉此开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通道,构筑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一年来,青岛跨境电商后来居上,迈上快速增长通道。2016年10月,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首次突破百亿元;2016年全年,达到120亿元,跃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功到自然成。
市商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货物进出口贸易实现回稳向好。外贸出口2822亿元、同比增长0.2%,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占全国份额增加到2.04%。五年来,我市出口顶住压力,强力企稳回升,是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唯一实现连年增长的城市。
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青岛服务”注入新活力
善弈者谋势。
敏锐洞悉服务贸易在扩大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角色扮演,是青岛这一轮开放中走在前列的又一关键点。
五年来,青岛着力建设新载体、培育新业态、拓展新领域,不断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立足制造业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增强“青岛服务”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为青岛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活力。
目前,服务贸易领域八大创新工程正在稳步推进,特色服务贸易集聚区、功能区和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加快建设,服务业开放和双向投资有声有色,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服务、金融及其他商业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风生水起,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作为服务贸易的“骨干”,青岛一直把发展服务外包当成“青岛服务”的关键环节来抓,着力从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生态圈、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打造服务外包人才集聚地等方面,全力提升服务外包综合竞争力。经过努力,青岛已经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服务外包最具潜力城市”。2016年5月,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市商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服务出口总额达到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占全省比重达36.6%。青岛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运输、旅游、建设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巩固发展,贸易额占比超过80%,以保险、通讯、金融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贸易快速增长,占比接近两成。全市登记注册服务外包企业近千家,累计吸纳从业人员二十余万人。
目前,青岛正在管理体制、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大胆探索,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建立现代国际贸易运行模式,努力打造服务贸易发展新高地。
积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投资青岛”筑起新高地
资本是经济的血液。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青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始终发挥着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投资需求低迷,国内资源禀赋受限、环境保护加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多重压力下,青岛积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拓展利用外资领域,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积极引导外商采取并购、参股、股权出资等方式参与青岛传统企业重组和改造,带动国有企业改造升级和民营企业发展。
全面强化与世界500强企业及全球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融合与互利合作。2016年,青岛与大众、西门子、空客、庞巴迪、亚马逊、大陆、曼福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签约设立28个项目,协议外资额13.2亿美元,位列全省首位。
五年来,青岛招商渠道不断拓宽,外资“朋友圈”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展,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外资质量不断提升。五年间,青岛利用外资额连续跨上30亿美元、40亿美元、50亿美元、60亿美元和70亿美元五个“十亿台阶”,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曾一度跃升至首位。来青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青岛已经成为外资眼里最佳投资目的地之一,“投资青岛”扬名海外。
当下,外资成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目前,青岛实际运营外资企业近700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出口额、税收和新增就业分别占全市的33.7%、52%、40%和27%。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海外青岛”开启新篇章
“走出去”拥抱世界,是与世界同频共振的最好方式。
亚洲建厂、非洲采矿、收购通用家电、并购夏普工厂……五年来,青岛企业不时在全球投资领域引发“大事件”,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另一个青岛——“海外青岛”正在世界各地“初长成”。
2016年,海尔收购通用电气旗下家电业务,交易额高达54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青岛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同样是在这一年,青岛万达影视并购美国传奇影业,中方协议投资额达28亿美元,成为迄今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桩文化并购项目。在国际舞台上,还活跃着百通、裕龙、青建、金王、渤海农业等一大批青岛企业,他们将成熟的发展模式在异域他乡复制、培育,成为青岛在海外的“生力军”。
近水楼台先得月。先行一步的青岛,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面前,当仁不让,一马当先。
数据显示,借力“一带一路”平台,青岛建立了100多个投资总额600亿美元的经贸合作项目库,在建、筹建各类境外经贸合作区达16个。“一带一路”正在形成庞大的产业链经济,成为青岛参与世界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新路径和新平台。
去年以来,青岛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对外投资中方备案核准投资额126.94亿美元,同比增长285%,中方实际投资额52亿美元,同比增长297.7%。从全省来看,青岛境外投资占比高达40%,龙头地位更加牢固。放眼全国,青岛稳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伴随青岛资本走出去的还有青岛产品、技术、管理以及文化,改变了过去单纯依赖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青岛对外开放的内涵,扩大了开放的领域,优化了开放结构,提高了开放质量。”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青岛的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北京大学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日前发布《青岛市国际化发展报告——基于GNP(GNI)测算的研究》认为,青岛对外开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经济发展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具有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的城市。
志当存高远。站在新起点的青岛,正在以开放发展理念为引领实施国际城市战略,以国家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为指导加快全球战略布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增强对外开放活力,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实施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深度融合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记者 沈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