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崔 武
“一谷两区”加快崛起,大沽河中轴重归城市舞台中心,城镇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下的青岛,站在从未有过的广阔舞台之上。
2012年以来,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这一全新城市空间布局战略指引下,青岛跳出胶州湾的“小格局”,着眼全域大视野,开始了触及城市灵魂的格局重塑。
五年来,在空间布局战略引领下,青岛经济社会迎来大发展,人流、物流、财流应时而变、随势而动,迸发无限活力;
五年来,在空间布局战略引领下,青岛基础设施迎来大提升,城乡共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多中心”的国际化海湾大都市格局初步形成;
五年来,在空间布局战略引领下,青岛人的思维迎来大变革,突破沿海“小框框”,放眼大局,放眼长远,雄心万丈,斗志昂扬;
……
城市的定位更因此“大不同”。在去年获批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青岛的城市定位明显提升,瞄准国家沿海中心城市、东北亚航运中心和国际海洋文化名城目标大步向前。
一个属于大青岛的时代已然开启。
新视野引领新突破
只有回到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中,回到战略确定伊始,才能理解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战略对青岛意味着什么。
那时的青岛,正处在发展的又一个瓶颈。城市既有空间趋于饱和,传统的单中心结构面临着产业扩张和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功能单一的各类园区发展又乏善可陈,推力有限。旧有的发展格局已经隐隐成为城市更上一层楼的“天花板”。
外面的世界却已风起云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正盛,蓝色经济、高端产业即将进入爆发期,互联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各种优势资源正“择木而栖”,寻求最优整合碰撞。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这样的城市发展困局,市委、市政府仔细分析城市自身特质,对标国际先进海湾城市,科学、审慎、果断地提出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这一全新城市空间布局战略。
这一战略既延续了青岛带状发展-跨湾发展-环湾发展成长思路,又彻底突破城乡分治和陆海割裂,以宏大的视角在112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局谋篇,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战略兼顾区域协作、空间拓展、经济发展、城市安全、社会和谐发展诸多方面。尤其是前瞻性地将生态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提高到全新的高度,通过强调胶州湾生态保护、大沽河绿色生态中轴保育、深挖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和合理利用滨海岸线资源,为青岛抢跑绿色发展,决胜未来城市竞争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视角的转换,视野的放大,不仅改变了看待城市的空间尺度,更是强烈地冲击着城市的思维格局。“大青岛”昂然起步!
新布局催生新活力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
五年来,在全域的视角下,青岛突破狭隘的地域限制,科学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强势崛起诸多全新增长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每天清晨,上百辆大巴会把上万名工人运送到中国东部城市青岛郊区的这座巨型工厂里。这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列车制造基地,中国近一半的高速列车在此被设计和制造出来。以此为中心的10平方公里范围内,有200多家工厂,为这里供应近4万个零部件。”今年春节假期,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超级工程Ⅱ》在央视纪录频道热播,在第三集《中国车》中,以这样的话语描述着位于城阳区棘洪滩的动车小镇。
2012年以来,在城市空间战略指引下,我市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城市新发展极在全域快速形成,不但为城市自身发展强筋健骨,其中的优秀者更是为中国制造打出了“国际名声”。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为例,在中车四方股份高速列车大项目引领下,动车小镇初步构筑起以高速列车产业为龙头,集研发、设计、实验、制造、维修、服务为一体的国际一流高速列车创新和产业化基地,2016年实现产值740亿元,较2011年增长一倍多。
相似的剧情在青岛的四面八方不断上演。即墨汽车产业强势崛起,胶州装备制造产业立足高端,平度白色家电产业日渐成熟,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向好,董家口新港城建设日新月异……
传统的城市核心区则抓住时机转型升级,瞄准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持续发力。市南总部经济中心区、市北中央商务区、李沧交通商务区、崂山金家岭财富金融聚集区发展欣欣向荣,环境愈发优美,宜居指数不断提升……
“一谷两区”的跨越式发展则为青岛构建了全新的城市经济运行方式。沿着优美的海岸线,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从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一条完整的经济生长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整合爆发。
经济的多点发力让青岛以强悍的姿态冲破城市“天花板”。2016年,青岛捷报频传,不仅全市GDP历史性地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第12个、北方第3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全省财政收入过百亿的县区市中,青岛又“六占其五”,一骑绝尘。
大青岛展现新形象
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突破单一城市核心,按照“一轴、三城、三带、多组团”的结构,青岛着力重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通过五年不懈努力,这座曾经深陷空间尺度过大,空间拓展艰难的城市,已初步形成“多中心”的国际化海湾大都市格局,展现出新的形象。
大沽河中轴重归城市舞台中心。伴随着3年多的综合治理,这条青岛境内长达140余公里的河流价值被重新发现,成为北部区域的发展主轴。现代农业在这里集聚,滨河特色的小城镇也在它的串连下飞速崛起。
三城发展精彩飞扬,彼此呼应。东岸城区做优做美,内涵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路更平,景更美,居民生活更舒适。西岸城区做大做强,通过大力推进蓝色经济,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北岸城区做高做新,围绕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为目标,不断丰富城市功能,变化日新月异。
多组团发展也不遑多让。在全域视角下,青岛瞄准打造特色突出、职住平衡、运行高效、联系紧密功能区目标,跳出狭隘的主城区概念,重新布局基础设施。以教育为例,2012年,在结合全市城市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背景下,青岛启动青岛实验高级中学、青岛外语学校(九中)、青岛美术学校(六中)、青岛十九中新校区、青岛三十九中新校区等5所高中的新建。新校区的建设不仅实现了教学环境和教学规模的显著改善,也将扎扎实实地提升城阳、西海岸和即墨的教育水平。
交通基础设施同样在全域的布局中得以提升。伴随着海青铁路、青荣城际铁路、龙青高速通车,县域“一小时经济圈”形成。即墨市、胶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平度市、莱西市“村村通公交”更是方便了广大居民。新机场、地铁1号线、11号线、青连铁路、济青高铁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则为大青岛未来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医疗、市政设施、养老助残、社区服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无不如此。一个协调、平衡的覆盖全域的全方位的服务、支撑体系,正在渐渐成型。
受此带动,青岛南北差距、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统计数字显示,近五年来,我市常住人口和城镇化率稳步提升。2012年常住人口886.85万人,城镇化率67.14%;2013年常住人口896.41万人,城镇化率67.72%;2014年常住人口904.62万人,城镇化率68.41%;2015年常住人口909.7万人,城镇化率69.99%。到了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920.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1.5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5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18个百分点。更加令人振奋的是,在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的较高水平条件下,我市的城镇化率提升幅度连续两年超过1.5个百分点,增势强劲。
未来的发展将更加美好。据了解,按照“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西海岸新区等国家政策示范区建设要求,青岛将承担更大的国家责任和区域使命,规划部门将及时编制“2049”远景发展战略,此战略将与国家“两个一百年”目标相适应,主动融入国家空间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城市在不同阶段国家空间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青岛下一步发展赢得先机。
大青岛,未来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