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新增基础设施、经贸合作、产业投资类重点项目57个
海外友好港总数达到20个,海铁联运箱量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今年以来,青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各专项推进组围绕年度重点工作,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互动,在经贸、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均实现良好开局。全市新增基础设施、经贸合作、产业投资类重点项目57个,海外友好港总数达到20个,青岛“一带一路”跨境集装箱海公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建设,海铁联运箱量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广泛揽才,汇聚高端要素。青岛推动外国人才管理服务提质增效,一季度为210名沿线国家人才办理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引进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维特曼教授,其团队与青岛理工大学共同开展的“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创新研发,成功入选国家“111引智计划”。引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5人高端外国专家团队,促成我市企业在挪威半潜式海上渔场项目中竞标成功,为我国深海经济开发奠定了装备技术基础。
深入合作,促进经贸发展。以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为载体,加强与东盟、欧盟等地区的合作,推动青建物流集团在印度尼西亚投资2.06亿美元建设商贸物流园。滚动完善“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储备库,新增基础设施、经贸合作、产业投资类重点项目57个。一季度,全市对沿线国家备案投资项目8个,中方协议投资额9.5亿美元,同比增长66.6%。对沿线国家市场进出口总额614.3亿元,增长26.9%;其中,出口385.97亿元,增长22.5%;进口228.33亿元,增长34.9%。
有力引导,厚植金融优势。积极引导全市金融机构为沿线投资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支持,一季度我市各银行对外担保项下余额71.14亿美元,其中用于沿线国家项目担保达42.83亿美元,占比60.21%;我市企业对外担保余额67.6亿美元,同比增长48.14%。今年以来,通过对外担保增信支持,推动我市海尔、青岛港等“走出去”企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新签订或续做融资协议10.92亿美元,为海外项目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交通互联,推动物流升级。海港方面,我市与圣彼得堡港建立友好港关系,海外友好港总数达到20个;一季度完成港口吞吐量1.29亿吨,同比增长0.57%;集装箱吞吐量451.2万TEU,同比增长1.9%。空港方面,一季度完成旅客吞吐量约507.4万人次,同比增长14.62.%;货邮吞吐量5.1万吨,同比增长1.74%。物流方面,青岛“一带一路”跨境集装箱海公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建设,海铁联运箱量达15.8万TEU,同比增长77%,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科技引领,实现强强联手。促成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一行来青考察,加快推动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打牢中国与东盟在科研、教育、经贸等方面的合作基础。推进海洋国家实验室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共建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支撑我国在南极环境、南大洋观测等领域的深度研究。海洋国家实验室首个开放工作室——有缆观测开放工作室通过项目评审,我国海洋观测技术有望实现突破。
搭设平台,积极开门纳客。引进亚欧数字互联互通高级别论坛、亚洲媒体峰会、世界材联亚洲材料大会等国际知名会展活动。一季度共组织19家企业参加德国、俄罗斯等国的7个国际展会项目,合作成果显著。邮轮母港接待德国欧罗巴号400名欧洲游客,完成首个停靠港航次。同时,完成省内首次国际邮轮联合登临检查,通关时间由以往的4小时缩短至1小时,通关保障功能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