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自5月1日起,青岛开始进入伏季休渔期,相对往年提前一个月。面对史上最长休渔期,市民们不禁会担心“自家餐桌上的海鲜会不会越来越少”。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管理处负责人的解答给市民吃了颗定心丸,“休渔期期间,一些储备的冷冻海鲜、人工养殖海鲜和淡水鱼类将强力入市,贝类产品、南方冰海鲜,远洋捕捞海鲜和进口海货也会让市民餐桌上的海鲜更加丰富。”
5日,记者走访海鲜批发市场发现,随着休渔期的来临,市场上的本地海捕类鲜海鲜虽已零零星星,但养殖鱼类、冷冻鱼类却补上了这一缺口,当起了“主角”,花蛤、扇贝等养殖贝类海鲜则备受市民追捧。
南山市场朱老板干海鲜批发这一行已经十来年,他告诉记者,现在他摊位上的海货大多来自东北大连一带,为了应对休渔期,他已经提前一个月在冷库储存大量的海鲜,保证休渔后的市场供应。“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大型酒店、单位食堂和餐饮店,目前自己家的两个冷库已经存满10吨海鲜,基本能度过休渔期。”
进入休渔期,异国海鲜是否很抢眼?朱老板告诉记者,也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海鲜,空运到上海、舟山等地,再中转运到青岛。“澳大利亚龙虾、新西兰长寿鱼、冰岛海参斑等进口海鲜也会成为市民的选择,但毕竟价格高,小众化,不走量。”朱老板认为,受各种气候、洋流影响,不同海域的海鲜尝起来口感不同,青岛本地人还是喜欢吃本地的海鲜。
宿老板也提前冷存了1万多斤的海鲜,市民常吃的,如黑头、鲳鱼、鳗鱼等品类都有,他的客户主要针对市民,应对休渔期2—3个月没问题。他告诉记者,虽说休渔期间鲜海货少,冷冻鱼价格虽有上浮,但也幅度不会太大,老百姓可以接受。对没有冷库的小摊贩来说,主要是批发冷冻鱼或远洋海鲜,但本地冷冻鱼占市场不到一半,大多以上海、舟山等南方鱼类为主;远洋海鲜因为冰冻技术高,解冻后也会像刚捕上来的一样新鲜。据了解,青岛现有远洋渔船173艘,2016年远洋自捕水产品总量达14.1万吨,产值13.8亿元,休渔期间,远洋捕捞的金枪鱼、秋刀鱼、鱿鱼、南极磷虾等会大量供应市场。
“我们主要以卖活鱼为主,大多都是2斤左右的成品鱼,比如多宝、黑头、石斑等。休渔期间,冰冻鱼类价格相对平稳,活鱼价格却是一天一个价。”福泰鱼行王老板告诉记者,他平常也是以批发养殖鱼类为主。据了解,截止到2016年年底,青岛水产养殖总面积66.9万亩,养殖产量81.8万吨。其中海水养殖面积49.9万亩,产量78.4万吨。全市海水养殖品种包括海参、鲍鱼、鱼类、对虾、贝类、藻类和三疣梭子蟹等20多种。“休渔期间,青岛本地的海鲜养殖需求加大,所以相对威海、大连的养殖鱼类来说进价也高,市场价也会相应上浮。”
镇江路农贸市场王老板的海鲜摊前客流不断,“正宗的红岛海蛎子,肉肥”的牌子堆放在海蛎子“山上”,非常醒目,不到半小时,堆放着的几大筐扇贝和海蛎子的小山就下去了多半。王老板边忙边热情地告诉记者,“我常年都是卖贝类海鲜,多是人工养殖的,不受休渔期的影响;而且休渔期间,正是贝类肥美的时候,价钱也没有鱼类贵,所以销量很好。” 据了解,在青岛养殖的海鲜中,贝类最多,有蛤蜊、牡蛎、扇贝、贻贝、蛏子等多个种类。目前青岛养殖贝类37.5万亩,年产量71.1万吨。这也难怪休渔期间,贝类成市场主打海货之一,备受追捧了。(记者余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