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企改革,全社会高度关注。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8月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
曾在上世纪90年代引领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风气之先的山东省,没有瞻前顾后“等等看”,左顾右盼“齐步走”,而是再一次勇于担当,自我定位要“走在全国前列”,“跑好改革最先一公里”。
以2014年6月3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意见》为节点,山东按下了国企改革“快进键”。既“自上而下”确保符合国家顶层设计要求,又“自下而上”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两年多来,山东在国企改革一些关键点、症结点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经验,被国务院国资委作为样本进行推广。
先定规矩后改革
立柱架梁、夯基垒台,由省委、省政府统筹布局、直接推动,先定规矩后改革。这是山东此轮国企改革的突出特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15年3月出台了《省属企业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方案》。据此,分4批将28户省属企业的30%国有资本共计306.91亿元划转由省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这样一来,原来省国资委一家股东持有100%股权的体制,就变成了两家股东各持70%和30%的股权。这在全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不要小看这一划转,它真正动了省国资管理体制的‘奶酪’。”山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斌对《经济日报》记者说,“两家股东按所持股权比例分别派出董事、监事进行管理。以前一股独大时一家说了算,现在得两家一起协商,共同听取审议董事会报告,共同决策。而且,省社保基金理事会和省国资委由不同的省领导分管,监管主体切切实实变成了两个”。
山东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表示,“国有资本的划转,使省属一级企业全部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了体制基础,也从根本上促进了国资监管机构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同时,一部分国有资产充实到社保基金,通过社保实现了国有资产全民所有、全民共享,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山东国企改革的敢闯敢试是全方位的,像这样破题性的率先之举不少。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起步早、进展快。山东省改建和新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已达13户,是全国最多的一个省份。
——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全覆盖。省委、省政府整合几十个部门所属405户企业,组建或划入省管一级企业,共涉及资产总额843亿元,在省级政府层面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实质性推进。把该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事项全部下放企业董事会,监管重点由事前审批转向事中动态监管和事后追责问效。省国资委不仅制定并公布了权力清单,对自身行权履职进行规范,也出台了省属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对所监管企业形成有力震慑。
——改革创新容错机制破茧而出。出台全国国资系统第一个考核免责意见,为企业经营者干事创业营造宽松环境。
截至目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国企国资改革文件26件,省国资委制定了41项配套制度,各企业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细则。“我省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的制度设计已基本完成,进入全面‘施工建设’阶段。”省国资委副主任樊军说。
管资本就要管党建
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党组织把关定向的“方向盘”作用,山东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统筹推进国企国资改革的总抓手。
2016年,按照党组织单设一章的形式,把党建工作要求纳入省属一级企业章程,明确了党组织在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山东省以法治思维从制度设计开题,推动党组织“地位法定、体制建强、运行高效”。
“大方向保证不了,小利益也得不到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就保证了企业的大方向和利益所在。”作为山东此轮国企改革首家试点的鲁信集团的掌门人,党委书记、董事长汲斌昌对记者分析说,改革之前,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法定地位不明确,权责不清晰,要么“有名无实”,党委虚化、弱化、淡化、边缘化,要么“名实不分”,党委会和董事会、经理层会议一起开。其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实现有机融合、衔接统一,“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写入企业章程,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使得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把方向、管大局的作用得以制度化、程序化、具体化”。
《省管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省管企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监督的意见》的出台,确定了企业改革发展重大事项由党委事先研究、董事会和经理层按法定程序决策的议事规则。
山东国投公司党委常委、董事任长河介绍说,“党委的前置性把关作用怎么体现?首先从‘三重一大’来切入”。公司总裁王洪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对重大事项,党委的研究决定就是‘路条’,取得‘路条’之后,董事会和经理层再按程序和规则履行职责,行使权力。这不是分权,而是权力的回归。”
为将这样的议事规则落到实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省管企业现任172名党组织班子成员中,139人在董事会、经理层交叉任职,党委书记与董事长全部实行“一肩挑”。
鲁信集团有大量对外投资和国际业务。汲斌昌告诉记者:“前些年‘走出去’和外方打交道时,名片上只印董事长的头衔,这两年都将党委书记的职务印在董事长之前。这是我们的自信,共产党的干部就要大大方方亮明自己的身份。”
山东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坚持党建先行,用党建引领、保障企业攻坚克难。
“我们在最困难的时期办成了最艰难的事情。”兖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希勇说,2016年,面对煤炭市场压力空前加大、企业严重亏损的严峻形势,集团以精简机构、精减人员来提升效能:整体机构数量减少50%,计1000多个;管理人员减少25%,达5000人;10万职工减少了2.1万人。同时,清理6500多家中间商,整顿关联交易。“这些措施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加强党建过程中党员干部党性的增强,也得益于全面从严治党所形成的大环境和威慑力。”李希勇说。
据省国资委纪委书记时民介绍,山东省发挥巡视、巡察震慑力,严格执纪问责。层层抓好任职回避、关联交易监管等30多个文件制度的实施。他说:“抓党风廉政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国企内控机制的完善。”
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
从2012年到2014年,山东省管企业整体利润连续出现“腰斩式”下滑,山东省委、省政府坚持问题导向,不仅启动系统性国企改革,而且实施精准式改革,针对长期困扰国企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顽症痼疾,动真碰硬。
权力滥用怎么制约?改进企业董事管理体制和监事会设置体制,从制度设计上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增强监事会监督的独立性。以上市公司标准,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进行信息公开,打造“阳光国企”。
动力不足怎么激发?全面推行高管人员契约化管理摘掉“官帽”,解决“能上不能下”问题。将高管收入与市场接轨、与业绩挂钩,真正实现“能增能减”。
机制不活怎么改变?出台省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见,首批58户试点企业已全部制定混改方案。制定员工持股实施细则和发挥中小股东作用指导意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混改。
效率不高怎么提升?制定了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压缩管理层级的意见,要求省管企业到2018年将管理层级原则上压缩到三级以内,法人单位减少20%以上,今年将完成330户法人单位产权层级调整或法人单位压减任务。
结构低端怎么升级?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省属钢铁、煤炭企业2016年度化解过剩产能任务提前完成。去年省管企业中125户“僵尸企业”实现出清。
山东省省长龚正指出,下一步,山东的经济发展关键是要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要持续强化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尤其是着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纵深推进、精准突破,切实把国企国资改革先发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优势。
改革红利正在加快积累和显现。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财务快报,2016年,在全国32个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中,山东省省管企业资产规模增速列第一位,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速列第四位,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列第十位,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省管企业发展势头更是喜人:1至3月份,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531亿元,同比增长77%;利润总额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8%,各行业全部实现盈利;上缴税费总额125亿元,同比增长52%。
“改革成效可嘉,但国企国资改革仍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我们要突出主线,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进一步深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表示,国有企业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骨干中坚力量,必须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中发挥好引领带动、示范表率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调研组成员:徐立京 单保江 许红洲 王金虎 郑 彬 本文执笔:徐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