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伸出手 别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明天是全国助残日,市残联组织了多项活动,倡导全社会共同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青岛市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将残疾人事业全面纳入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大局,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宜居幸福进程,全市残疾人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日前,“康复国际”客人参观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后,“康复国际”前主席让·曼斯拉肯表示,青岛的残疾人事业在很多方面走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让残疾人衣食无忧
5月18日,市残联收到了来自黄岛区一位重度肢体残疾人小李母亲的感谢信。信中说,孩子小李是肢体重度残疾,长年卧床,没有工作能力,全靠母亲照顾。如今,小李每个月可以领取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每个月这些补贴加起来,减轻了家里不少的负担。
“一时的救助关爱管不了长远,完善保障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市残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岛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残疾人基本保障、医疗康复、就业扶贫、托养护理等各方面优惠政策50多项。2015年青岛市出台了《关于实施同步宜居幸福工程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使岛城残疾人可享受“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低保和困难家庭中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等残疾人生活补贴。 2016年,又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范围扩大为本市持证一二级智力、精神、肢体、视力残疾人,并建立了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使全市3.6万多名残疾人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当前,市残联正在会同市里有关部门加紧出台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的政策,全市将有12万残疾人从中受益。
让残疾人生活更加殷实
今年4月,“公考”与往年有所不同,青岛市首次面向残疾人定向考录。岛城79名残疾人考生精神饱满地步入青岛市中心聋校考点,为此次定向招录的3个岗位拼搏。记者了解到,市残联确定了“要让残疾人的生活更加殷实,就必须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自食其力”的指导思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辅助性就业长效机制,实现了辅助性就业中心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已先后建成17家运营良好的辅助性就业机构,500多名就业困难的精神、智力残疾人在此工作。
近年来,电商发展迅猛,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电子商务、现代化物流、网络支付,为残疾人搭建了“无障碍生活及工作场所”,也为残疾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遇。青岛市支持鼓励适合残疾人的电商创业方式,在青岛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免费为残疾人开设了网站建设、美工设计、营销等一系列的免费课程,培养创业“小老板”100多名,其中有两家企业在蓝海四板成功上市,一家企业香港上市。全市通过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岗位开发、政府采购量化赋分等多项援助措施,已使7900多名残疾人拥有了自食其力的就业岗位。
让残疾人更有尊严地生活
5月16日上午,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举行了一个特殊的毕业仪式。来自市北区的聋儿洋洋植入耳蜗,经过两年四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正式“毕业”。看着舞台上洋洋绘声绘色与正常人无异的表演,洋洋妈妈哭了,康复中心的老师们欣慰地笑了。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建立100多处各类残疾人专业康复服务机构,每年康复服务残疾人3万多人次。通过实施提标扩面,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扩大到0-15岁;对符合电子耳蜗植入手术的聋儿,发现一例,救助一例,贫困家庭每例最高救助20万元,其他家庭每例救助12万元。今年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救助标准。据了解,全市在训残疾儿童达到1800多名,有效率达到92%以上,特别是实施电子耳蜗植入手术的300多名聋儿全部恢复了听力。部分适龄儿童已经顺利入学,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为了让岛城的残疾人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康复,青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正在加紧建设。该中心位于红岛南部滨海区域,周边自然环境优美,一面环海,三面环绿。中心按照“国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目标拔地而起,也给我市的残疾人康复带来了新希望。记者 于顺 通讯员 迟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