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青岛故事】海青茶农徐效光:靠种茶叶开上了奥迪车

2018-05-12 06:40 作者:孙志文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编者按】2015年,青岛开始探索食品作坊园区化集中管理模式,到2016年11月,全市食品生产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和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全面展开。此后,食品加工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小作坊在园区茁壮成长。依托食药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的监管与指导,千千万万个小作坊踏上淘汰落后工艺、改变脏乱环境、实现产业升级的变革之路。正是因为这场变革,使得众多小作坊经营者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往期回顾】

(文/图 孙志文)

11年前,当徐效光看着田里大片被冻死的茶树时,他愁得茶饭不思,那时儿子正在上大学,但他却为了种茶,把留给儿子的4万元学费赔了个精光。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1年后的今天,他经营的茶叶作坊年销售额已经突破200万元,由他主导的茶叶合作社,正在帮助成百上千的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徐效光今年58岁,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坳里村人,在镇上种茶、做茶已经有11个年头了。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一个成功的茶叶作坊经营者,可以说,徐效光见证了海青茶叶的发展史。

村干部转行学炒茶叶

琅琊海青镇茶叶特色加工基地位于西海岸新区海青镇驻地,在小镇处处可见灰瓦白墙的楼房,一派江南茶乡的风貌,美景如画,徐效光的茶叶作坊就位于海青镇的东部,茶乡路南侧。徐效光的茶叶作坊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与镇上的其他建筑风格一致。一进作坊,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其中揉捻、炒制等设备一应俱全,此时的徐效光正和他的工人们一起忙活着,把刚摘下来的嫩芽加工成茶叶。

见到记者进门,老徐放下手里的活,热情地招呼了起来。当记者赞叹于茶叶作坊的自动化程度之高时,他形容这一切可以说是今非昔比。其实早在多年以前,老徐的作坊还只是几间破旧的大瓦房,没有一口像样的炒锅,更别提什么自动化制茶设备了。他说,茶叶作坊做强做大,也是近几年才有的光景。

说着,老徐张罗着把记者请进屋,尝尝他亲手炒制的茶叶,聊起了他和茶叶的故事。聊天中,记者得知,徐效光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也在村里当过村干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海青镇是山东‘南茶北引’最早的地区之一,我记得小的时候全镇只有六七亩茶园,大部分农民都种玉米、小麦,我家也是。”虽然见过茶树,但那时的徐效光并不了解茶叶,甚至很少喝茶,他也因此对茶叶保持着好奇。

时间转眼到了1990年,海青镇的茶叶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数千亩,徐效光开始对这种南方来的作物越来越感兴趣。天赐良机,就在那一年,海青镇成立茶叶研究所,广招贤良,蓄积力量,发展茶叶产业。徐效光听闻这个消息后,当即决定加入研究所,投身海青镇的茶叶产业大发展。就这样,一个村干部正式转行,跟着来自南方的专家们学起了种茶叶、炒茶叶。

“为了种茶,没钱给儿子交学费”

在茶叶研究所工作的日子里,老徐不仅学到了种茶、炒茶的手艺,还负责了多个品种茶叶的研制工作,其中“海青峰”这个品种的茶叶就是他参与研制的,至今这个品种的茶叶在市面上仍供不应求。

而在茶叶研究所的努力推广下,海青镇的茶叶种植业蓬勃发展,茶叶种植面积从90年代的三四千亩,增长到2007年的两万亩,当地农户也因为茶叶种植,显著增收。就在一切都平稳发展之时,茶叶研究所改制,老徐失业了。老徐说:“和茶叶打了十几年交道,我已经离不开茶叶了。”从失业那天起,老徐就暗下决心,要做自己的茶叶。

于是,2007年春天,徐效光买了茶树,租下5间大瓦房,准备大干一场。本以为有专业知识的自己,种起茶叶能游刃有余,谁知人算不如天算,2008年一场雪灾让他的茶树遭了殃。“10亩茶树,冻死一大半,那年几乎绝收,投入的4万块钱打了水漂,我连吃饭喝水的心思都没有了。”老徐说,那些钱本来是要给正在上大学的儿子交学费的,赔了以后,他不得不到亲戚家借钱交学费。

老徐不是个轻言放弃的人,第一年种植失败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想要种好茶叶,必须要精耕细作,绝不能疏于管理”。随后,老徐和妻子在茶园里种上了新茶树,每天早起晚归,精心呵护,冬天给茶树铺上草以保温,夏天及时采摘以防虫害。此后多年,他的种茶之路慢慢走上了正轨。

他靠卖茶叶开上奥迪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徐效光的茶叶生意已经小有规模。加之,当地政府不断推广海青茶品牌,2014年“海青茶”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定,海青茶开始受到全国消费者的关注。在监管方面,食药部门制订了农药统一发放制度、食品安全统一培训制度、生产过程统一控制制度、食品标签标识统一管理制度、出厂统一检验制度、食品安全统一自查制度、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统一健康管理制度、不安全食品统一召回管理制度,规范了徐效光这样的小作坊的生产经营,保证了生产质量。

到2011年,徐效光一家靠种茶、做茶,年纯收入达到十几万元。那一年,挣了钱的他将作坊搬出简陋的大瓦房,贷款盖起了如今的二层小楼,在食药部门的指导下,引进了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实现自产自检。

投入总会有回报,随着茶叶品质的提高,推广渠道的增多,徐效光的茶叶销路越来越广,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很多外地人喝了我炒的茶叶,都成了回头客,最远还有俄罗斯的朋友,每年都从我这订茶叶。”

让徐效光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黑龙江商人,来青岛吃海鲜的时候路过海青镇,偶然在徐效光的茶叶作坊尝了尝他做的茶叶。老徐说:“海青茶叶肉厚、墨绿色、黄绿汤、有豌豆香,他喝了以后很惊讶,没想到北方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镇,竟然能炒出口感这么好的茶。”此后,这位黑龙江商人每年都会专程驱车来青岛,来海青镇,买上一些茶叶,或是赠送亲朋或是自己喝。

如今,徐效光的茶园面积增加到了40亩,茶叶作坊生产的产品有2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超过200万。靠着茶叶生意,茶农老徐也开上了奥迪车。

帮着乡亲共同致富

富起来的徐效光并没有固步不前,响应当地政府“培育一批家庭农场、打造一批示范合作社、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号召,老徐主导成立了海博茶业专业合作社,他想带领镇上的乡亲们一起致富。

徐效光说:“现在我制茶用的鲜叶,不仅来自自己的茶园,还来自合作社乡亲们的茶园,种植过程统一管控,质量有保障,货源充足,当然收购价格也高高的。”

据了解,截至2017年年底,海青镇茶园面积已经达到3万多亩,年生产干茶200余万斤,比2016年增加30万斤,产值由2.2亿元提高到3亿元。产业大发展带动了群众收入大幅增长,全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较2017年年初净增1.6亿元,户均增收1.2万元。茶叶产业给海青镇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谈及未来,老徐并没有太多打算,他告诉记者,他就想把茶叶继续种下去,继续做下去,有朝一日能看到全国人民都能喝上海青茶,也就心满意足了。

近年来,琅琊海青镇茶叶特色加工基地是青岛主推的品牌之一,海青也被中国茶叶协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声名鹊起的同时,少不了对园区产品质量的监管。2014年,市食药局就开始探索食品小作坊规范监管工作。2017年,配合《山东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点管理条例 》实施,青岛及时出台了贯彻文件,确保了配套制度的实施,青岛市小作坊加工园区和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呈现迅速发展态势。在建设特色加工基地之前,茶叶小作坊生产规范不一,2004年时产品合格率仅为70%,进行园区化建设后,食药部门对茶叶的生产和检测都进行了统一规范,2017年合格率达到100%,琅琊海青镇茶叶特色加工基地的茶叶小作坊产品质量开始稳中向好。

在茶叶研究所工作的日子里,老徐学到了种茶、炒茶的手艺,时至今日,他仍是一把炒茶的好手。

徐效光的茶叶作坊里,随处可见奖牌奖杯,这是他种茶11年来的荣誉见证。

到2011年,徐效光一家靠种茶、做茶,年纯收入达到十几万元。

图为徐效光和妻子在田里采摘茶叶。老徐说:“想要种好茶叶,必须要精耕细作,绝不能疏于管理。”

2011年,在食药部门的指导下,徐效光引进了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实现自产自检。

靠着茶叶生意,茶农老徐也开上了奥迪车。

谈及未来,老徐说他就想把茶叶继续种下去,继续做下去,有朝一日能看到全国人民都能喝上海青茶,他就心满意足了。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