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人民工匠”许振超:视重活险阻为优雅舞曲 怀争先信念创傲人佳绩

2024-09-29 15:50 作者:郑舒恺 徐斌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郑舒恺 徐斌)

“干起活来应当是一件很优雅的事,我为自己是一名工人感到骄傲。”一身朴素工装、一对坚毅目光,站在记者面前的许振超,正侃侃谈起自己数十载的光辉岁月。

作为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和他的团队先后九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记录,并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和奖章。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怀着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抱着“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向上心态,从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成长为了“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练一身绝活,同样无愧于时代。”9月13日,许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从黑发到银丝,许振超同无数心怀梦想的港口人一道,将热情揉进岁月,奉献给脚下的青岛港。

从一万到百万:一场不服输的十年之约

1950年1月,许振超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或许是受到家庭氛围的感染,许振超自幼时起便对“工人”这一劳动群体产生了向往和敬重。“小时候家里穷,我织过渔网、篮球网,就好练一些手艺活。”许振超回忆道,“上中学时,身为技术工人的父亲带我到市里。看着他和工友们一起干活时热火朝天的场面,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84年,为顺应集装箱装卸运输趋势,青岛港组建了专业集装箱公司,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集装箱公司桥吊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二年,青岛港集装箱的吞吐量便提升至8万箱。在那之前,一年只有2万箱的吞吐量,最多只有6万箱的吞吐量。”细小的进步在彼时的许振超眼中已是惊喜。“真是没有想到,生产效率的加速会这么快。”也正是看到港口蓬勃发展的面貌,许振超在自己心中定下了一个更大的目标。

然而,尽管桥吊效率在提升,码头的配套设施仍不能跟上桥吊作业速率,集装箱往往没法按时运送到船上。“那时候的荷兰鹿特丹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每年有650万箱的吞吐量;周边邻国日本,每小时也能完成200个集装箱的装卸工作。当时就有船员对我说,你们的装卸效率什么时候能赶上日本就好了。我心里憋着一口气,我们不但要赶上,还要争取用十年时间,干到年100万箱的吞吐量!”

1994年,许振超被派遣出国至鹿特丹港等世界著名港口考察学习。站在曾经望尘莫及的世界第一港口,尽管“破百万”仍然是许振超心中不变的追求,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进入九十年代后的青岛港已可以达到一年三十至四十万箱的集装箱吞吐量,此时的他已然拥有更加十足的底气和信心。而就在两年之后的1997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正式迈入“百万大关”。一群不服输的码头工人们,用十年的时间,将曾经描绘的蓝图,制成了波澜壮阔的现实。

自学攻关技术瓶颈:可以不进大学,但不能不学习

“人可以不进大学,但不能不学习。”这是许振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84年,在刚组建好专业集装箱公司不久后,港区唯一的一台桥吊却出现故障停机了,这对工人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停机之后所有的集装箱都没办法装卸,但这时候核心技术全部是被国外厂家掌握,我们不得不用高薪聘请外方专家前来修理桥吊。”许振超回忆起当年的困境时,不由泛起一阵心酸。“技术被人卡了脖子,那种滋味很不好受!”

自那时起,许振超每天下班都会带上备用控制板,回家后对着台灯仔细观察,一笔一笔绘制电路图。前后4年时间,他一共倒推了12块模板,完成了整整两大摞完整详尽的电路图。凭着这股劲儿,他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能修复精密部件。

不仅如此,多年来许振超始终坚持自学,家里与机械、电气有关的书籍、报刊、工具书等摆满了书橱,光高校教材就有50多本。他读过的各类书籍有2000多册,写了近80万字的读书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许振超学出了名堂,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桥吊专家。

九次刷新纪录:辉煌青岛港来源这“三气”

许振超不仅在岗位上当标杆、做表率,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基本功,还先后带出了“王啸飞燕”、“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工人品牌。为了树起码头工人的新形象,许振超给大伙儿定下了“人人练技术、人人有绝活”的规矩,桥吊队成为了青岛港最早的一支绝活儿团队。

而有了绝活,许振超就有了向世界纪录叫板的底气。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许振超率领团队创造了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振超效率”由此诞生。此后,振超团队又先后八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

“骨气+底气+神气=青岛港。”在许振超看来,青岛港如今的辉煌与这“三气”有着很大的关系。“骨气是干活时始终抱着不服输的态度和敢为人先的工匠精神,让我们能够一次次地突破自我、实现创新;底气是我们自身通过钻研和学习练就出的绝活和技术,让我们敢于冲击世界纪录;而有了骨气和底气,青岛港才得以成为世界第四大港、中国第二大外贸。自然,也就有了神气。”

“振超效率”扬名天下:新时代更应弘扬工匠精神

“国家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既离不开科学家,也离不开工人。既然当了工人,就得干绝活,当个能工巧匠,同样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是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内“振超寄语”一栏里一句醒目的标语,同时也是许振超在采访中最想对年轻一代码头工人说的话。

“我认为年轻一代不同于我们。”许振超说,“我们那个年代处于起步阶段,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摸索、拼搏,才能够追赶并超越身前的世界强国。而如今,我们已然成为世界强国。所以对于现今的年轻一代而言,‘守江山’并赓续工匠精神,是他们需要面对和思考的。”在许振超看来,“工匠精神”四字价值千金。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可以浓缩为16个字:坚守执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作为一名工人,任何时候都应怀揣一颗工匠之心。这个过程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不断地思考、调整并创新。”许振超认为,培育工匠精神的要领之一就是“基础”。“任何时候,基础都是最重要的。老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尽管现在技术进步了,但我认为一名合格的工匠,仍然需要扎实本领、打牢基础。好比一场考试,如果不去复习课本里的内容,空有一副聪明的脑子也容易栽跟头。”

过往虽荣誉无数,初心仍不减当年。尽管采访当天正值高温,许振超仍和所有码头工人一样,身着蓝色工装、走在港区一线。脚下,是他已奋斗数十载、彼此再熟悉不过的青岛港;眼前,一众新生代接过了他的接力棒,撸起了袖子加油干。从一万到百万,再到如今千万级别的集装箱吞吐量,许振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青岛港如今的辉煌与繁盛打下了最坚实的地基。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为企业增效,为国家争光。”这位曾将码头上来往的集装箱视为演奏中的优雅舞曲的金牌工人在忆起往昔峥嵘时,眼里依然闪烁着光芒,谈吐依旧透露着自豪。虽已年过七旬,但他仍是从前那个少年,不会有分毫改变。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