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大球泥中心都有一个黑色内核,需去掉内核方能制瓷。
色彩耀眼雪白、状如鸡鸭孵蛋的大球泥是制作“毛瓷”的原料。
大球泥在首届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上展出。
在16日开幕的首届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上,一种非宝石、非金属的球状白色矿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种名为大球泥的矿土看似不起眼,却是1974年湖南醴陵为毛泽东制作专用瓷器(“毛瓷”)的主要原料,因矿源稀缺有“泥黄金”之称。
神秘的大球泥
大球泥的矿石名为高岭土,它生来便与众不同,不是处在地层表面,而深藏在湖南怀化、黔阳和溆浦三县交界的雪峰山脉的岩石层下,由若干万年前古代火山爆发出的花岗岩体分化而成,矿土皆成蜂窝状分布,色彩耀眼雪白,状如鸡鸭孵蛋,直径一般在10-20厘米,故称大球泥。更为稀奇的是,每个大球泥中心都有一个黑色内核,需去掉内核方能制瓷。
大球泥最早问世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地质工作者在雪峰山脉偶然发现了大球泥,并尝试用于瓷器制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南醴陵使用大球泥为原料制作的“国宴瓷”和“毛瓷”,将大球泥优于其他高岭土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得主张守智曾这样评价用大球泥做出的陶瓷艺术品:它给人以美的享受,成就了主席用瓷的温润如玉,可以说,没有大球泥就没有“毛瓷”。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运用,科研人员已分析出大球泥的化学成分和窑泥物理性能。它质地洁白,含多种微量元素,其中氧化铝的含量达35%以上、二氧化硅的含量在41%以上,且其杂质极少,氧化铁的含量在0.15%以下,烧结白度达到92度以上,是世上少有的稀缺非金属资源。由于大球泥粘度好、质地白,所以用它烧制的瓷器釉面温和润泽、画面清新雅丽、富有水分感,给人美中藏秀、淡而有神的效果。
大球泥的神秘面纱虽已揭开一角,但其内核如何形成、是否还有矿源等诸多疑问还有待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
“为什么一些矿物质会风化集中在内核之中,这个肯定有它的奥秘。”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原总工程师童潜明认为,其他高岭土做出的瓷器之所以达不到大球泥做出的瓷器的标准,极有可能是大球泥中还有一种人们没有发现的神秘物质在起作用,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如果能够了解这种物质是怎么形成的,或研究是它到底是什么,就有可能“顺藤摸瓜”找到大球泥的矿源或人工合成。
现存世仅百余吨
据介绍,随着醴陵上世纪为制作“国宴瓷”、“毛瓷”而泛滥挖掘,大球泥也随着“毛瓷”制作的结束而矿源绝迹。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雪峰山脉的大球泥开采完后,这种特殊构造、特殊性质的高岭土至今还未在国内发现第二处。即使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能跟大球泥相媲美的陶瓷原料。
认识到大球泥的价值后,景德镇、上海、北京各地的商人曾怀揣淘泥的发财梦重返雪峰山,可一次次无功而返。种种迹象表明,大球泥矿或已绝迹。如今存世的仅有当初挖掘资源中零星剩下的一部分。这批珍稀的“泥黄金”如今大都在湖南大球泥瓷艺有限公司名下。
大球泥瓷艺公司董事长腾召华向记者介绍,如同大球泥被世人发现一样,他收集大球泥也是出于一种偶然。几年前,他买了几只醴陵釉下五彩瓷瓶,收藏过程中,随着投入感情的加深及行家朋友的介绍,逐渐加深对醴陵瓷的了解,知道了“毛瓷”,也了解到原料中有一种最为稀缺宝贵的资源——大球泥。于是,他花了将近8年的时间将原国有瓷厂仅存的和散落民间的大球泥收集到手中,而这百余吨大球泥大概也是世界上最后的存留。
为了让这批不可再生资源更好地展现其价值,滕召华2012年成立了湖南大球泥瓷艺有限公司。“大球泥已绝迹于世,我们要审慎动用。”腾召华说,即时每年只用一、两吨大球泥,这批“泥黄金”也只够用五十年左右。如何谨慎有效使用这批“泥黄金”并发掘其新领域的应用,是他和公司急需解决的难题。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唐锡怀表示,作为一种高性能的泥土,成为“毛瓷”专用材料而载入史册的大球泥因存量少,更适合做珍品艺术瓷。要充分利用其它材质与大球泥配合,减少其用量,使大球泥的使用寿命更长。这也是当下大球泥最为保险而有效的合理应用。目前,大球泥瓷艺公司采用手工拉坯,邀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对大球泥进行深度研究,通过20余次的配方试验,解决了大球泥烧制釉下五彩艺术瓷的艺术难题,烧制出能与当年“国宴瓷”、“毛瓷”相媲美的陶瓷艺术珍品。
还有专家表示,大球泥的潜力超乎想象,可在生物、新技术等多种领域加以开发利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邱冠周就表示,可以考虑与做材料研究的专门机构合作,做一个关于大球泥的课题研究,深度挖掘其价值所在。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腾召华透露,他们已用大球泥制作了一款毛泽东头像的浮雕瓷盘,准备在毛泽东诞辰日前夕向外推出。(记者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