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高文志指着去年水淹到的位置
十渡民俗户在忙着烧烤招揽生意
李秀芬向记者展示儿子儿媳的结婚照
“去年7月21日,突如其来的洪水改变了房山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命运。一年很快过去,痛苦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退,生活也在奋争中恢复往常。本报记者近期再次探访重灾区房山,记录去年受灾的民俗接待户、险村村干部以及遇难者家属生活中的点滴变化。”
去年7月21日,一场61年来最强暴雨,让京城陷入一片汪洋与混乱之中。这场暴雨让人们开始反思京城背后的隐痛。重新思考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今天,距离这场暴雨已经过去整整一年,这一年,关于治理河道、城市积水点改造的新闻不断见诸媒体。我们盘点这过去的一年,感到政府对突发灾难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完善;公众的防灾意识空前强化。“7·21”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也许很多年以后人们会更加清晰。
我们盘点这过去的一年,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在暴雨中受到伤害的人们,他们的家园是否修复?他们依然面对什么样的难题?其次是水毁的河道如何在修复中提升抗灾能力?还有这座城市应急能力如何提升?
对此,本报记者兵分几路进行了探访。
对这场灾难最好的悼念方式,一是铭记,二是警醒。
遇难者家属生活憧憬之变
儿子去相亲了
母亲感到欣慰
“少了一个大人,这一年也就这样过来了。” 儿媳石珊珊走后,西南章村60岁的李秀芬带着6岁的孙女,“又当妈又当奶奶”,依然在继续他们的生活。
一年前的“7·21”北京暴雨,瑶瑶的妈妈,李秀芬的儿媳石珊珊,在距离家门仅一里地左右的村口,被暴雨的洪流带走。那个夜晚的记忆,至今还清晰地留在李秀芬的脑海中,儿媳打电话的时间、走前说的话,都清清楚楚的。但儿媳离去带来的伤痛,随着时间正在慢慢淡化。
小孙女瑶瑶:不那么想妈妈了
去年7月21日晚8:40,李秀芬哄孙女躺下,9点30,儿媳石珊珊打电话给她:“妈,我在东南章村了,水太大,进不去,再有一里地就到家了。”
“我跟她说,找个高地待着去,我找人接。她在电话那头说,不用,不用。然后突然一声,妈呀,就没声了。我嚷:珊珊!珊珊!声音太大,把孩子吵醒了。孙女问我,奶奶,你喊什么?我说,奶奶喊你妈呢!”
随后,珊珊又打电话过来,“她在电话里喘,说:妈,你别着急,我找到了棵小树抱住了。一会儿,她又说,妈,我害怕。我说,你别怕,我找人接你。”然而,没等到李秀芬找人接,珊珊就被冲走了。次日凌晨3点多,众人在离东南章村东200米左右的一个小树林里,找到了石珊珊。
得知儿媳的消息,李秀芬“嗷嗷地哭了”,旁边的小孙女也知道了。之后,一直到今年3月,孙女瑶瑶总是突然地开始哭,爸爸抱住的时候哭得更厉害。李秀芬说,“她想妈妈,不说话,就只是哭。”
后来,李秀芬告诉她:你哭,奶奶也哭,奶奶被你气病了,就没人照顾你了。李秀芬说,瑶瑶现在不哭了。记者问瑶瑶:还想妈妈吗?瑶瑶顿了顿,又摇了摇头。
往年六一,都是妈妈带瑶瑶去良乡玩。今年的儿童节,爸爸和姥姥带着瑶瑶出门,瑶瑶也玩得很开心。
“我死乞白赖地要他见,他才肯见见”
今年头麦(二三月份)刚收的时候,瑶瑶姥爷梦见闺女,心里放不下,就和老伴一起来西南章村给女儿上坟、烧纸,临走时,还留下一句话:让小松,该找就找,孩子不能没妈。
可石珊珊的丈夫刘小松却从来没动这个念头。19岁中专毕业后,他和石珊珊在窦店的一家肉联厂因工作相识,产生感情。中间自己调动工作,短暂分手,珊珊还往家里给他写了三封信。因为这三封信,他们又重新走到一起,2006年1月结婚,2007年生下瑶瑶, 12年来感情都很好。
珊珊走后,刘小松整整在家休整了一个月才上班。村子里,给他介绍对象的人不少,他却从来没松过口。他依然住在自己和妻子的婚房中,他俩的大幅结婚照还摆在屋子里。只是,李秀芬说,儿子原先都把照片摆在床头,自己怕他太过伤心,才把照片挪走。照片中,刘小松胖胖的,石珊珊笑得甜甜的。珊珊走后,刘小松一下瘦了20斤,“马上肚子就平了,吃东西吃不了 。”
最近,村里有人给他介绍一个离过婚、没带孩子的女人,刘小松依然不想见。“我死乞白赖地要他见,要他为我好,为孩子好,他才肯见见。”在母亲再三恳求下,刘小松去相亲了。这让李秀芬感到欣慰,为了孩子,生活还得继续。
“我能端得动锅,这孩子我就不撒手”
儿媳石珊珊走了。儿子刘子松上班的日子里,偌大的院子,就剩下李秀芬和孙女。村里人平常没事儿总来她家遛遛,陪她说说话,逢年过节的,大队给她送一袋米一桶油。
两个月前,她新买了几只兔子。院子里养着兔子、狗,还种着番茄、青菜,院中央还有棵核桃树。记者一进屋,家里的狗马上叫起来,小院子顿时热闹了。
梳着几个小辫的小孙女瑶瑶一听见狗叫,马上从里屋蹦出来。屋里,正放着瑶瑶喜欢看的小魔仙。周六、周日,李秀芬会把孙女送去附近的儿童乐园,平常,瑶瑶在家自己玩。有时候,李秀芬要出门给兔子弄吃的,这时她就带着瑶瑶一起出去,孙女在一边玩,她在一边忙活。虽然她也劝儿子再找一个,但她说:“我能端得动锅,这孩子我就不撒手!”
听着奶奶说话,瑶瑶安静地在作业本上描着“a”,作业本上都是老师给的红色的大大的对勾。“我这又当妈又当奶奶,可我们娘俩儿就是分不开!”李秀芬说起小孙女,脸上马上有了神采,“瑶瑶很乖,很听话!”
村干部抢险部署之变
今年再建抢险队
转移方案已成熟
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村委委员高文志对那场大雨记忆犹新,山洪奔腾着从原本狭窄的河道里轰隆隆地穿过,抛下来的石头和杂物,让整条河看起来很吓人。
奔腾的洪水几乎改变了村子原来的模样,景观河道被冲毁,两侧的公路坍塌了,公路边的护栏也被冲得无影无踪,山洪带来的石头和淤泥留在了河道里,足有两米多高。灾难没有带来人员伤亡,这让高文志稍感欣慰。但看着满目疮痍的景象,高文志很焦急,迅速投入到重建之中。
高文志和同事们用了两个月时间对5条山沟进行清淤,有些沟很窄,车开不进去,都靠人亲自进去搬石头,高文志经常吃完饭就工作,没个点儿,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淤泥和石头之间忙活着,他也记不清清理了多少沙石。
村里的坡峰岭景区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修复,重新开门迎客。重建工作紧张进行着,防汛工作也不能马虎,防汛演习更加细致,村里有35户处在泥石流易发区和崩塌易发区,他们都被列为险户,是村干部们重点考虑的对象,高文志和同事们组建了以青壮年为主的抢险队,当降雨量大到需要转移时,他们负责到村里这35家险户,把他们转移走,而雨量大到其他人家也需要转移时,抢险队员也会到其他人家。
每个抢险队员都分片到户,每人负责具体几户人家的转移,高文志负责村西几十户村民的应急疏散。他让大家结成对子,琢磨出了好几套转移线路和方案。村里设置了几个紧急避险安置点,遇到紧急情况,抢险队员们负责把自己包的那几户人家转移到安置点,经过多次演练,转移路线、方案都比较成熟,村民们转移时也从容了许多。
去年大雨过后,村里的公路、桥梁、基础设施损失惨重,重建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公路和基础设施基本恢复了原貌,而淤积的河道也经过大量清理工作基本恢复了,村里现在还在对原有河道进行拓宽。
高文志告诉记者,他们判断超过半小时的大雨就会形成山洪,因此上游几个村子设有雨量监测仪器,会实时汇报到镇里,镇里再反馈给他们,他们可以随时做好准备。汛期每天都有主要领导在村委会值班,要求24小时有人,经常有人吃住都在单位,村委会办公室的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几个对讲机,这都是值班的村干部用的。6月中旬,整个周口店镇的防汛演习就在这里进行,20多个村的防汛工作人员都到村里观摩,人员疏散、抢险,大家当场发现什么问题,就提出来讨论,方案被不断优化。
这个村子处在山里的夹括河两岸,上游的水会给村里带来巨大危险,因此,村里对大雨的预警级别要比市里高一个级别,比如市里是蓝色预警,这里就是黄色预警。他们设定的应急预案里,蓝色预警时,抢险队员要下户,但不转移,到了黄色预警,就要把这些人都转移。
这些制度去年就已经在执行,高文志说今年他们在人力上比以前更细致,“防汛工作不能敷衍,否则来了事儿真解决不了。”
受灾民俗户经营观念之变
学会保险“自救”
开拓网上客源
经过一年的施工,通往十渡的公路和桥梁已经修建一新,游客的数量开始缓慢回升。
上周四中午,七渡村万佳餐厅的老板娘齐秀娥,正在后厨忙活当家菜——垮炖鱼。去年“7·21”北京暴雨,齐秀娥眼看着马路对面的拒马河涨水,水涨到与马路牙子平齐,差一点就进到她家里。
提起今年的生意,齐秀娥、马师傅还有齐秀娥的闺女,三个人不约而同地强调着一句话:都是“7·21”暴雨闹的!最近房山区小雨没停过,客人一听下雨就不来了。齐秀娥家的餐厅,生意大不如前。
面对着相对冷清的生意,齐秀娥没闲着。她觉得自己通过去年那场灾难,脑子反而变“活分”了,积极投保险,就是她现在对外宣传的一招。前几天,大队通知沿街的各户农家院投保险。区里和华农财产保险公司合作,只要是持有营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的市级农家院,可以自由选择600元、1000元、2000元三种不同类别的农家乐保险套餐,主要赔偿建筑和室内财产两项,赔偿金额分别为40万、10万;80万、20万;180万、20万。
齐秀娥说,不管是1000元还是2000元,只要保险公司来了,她都要投。生意好了赚钱,她不在乎一千、两千的。生意不好,投个保险,省得亏太多。另外,把这个理儿,讲给游客,也会增加人家的安全感。
九渡村民俗户张志芳家情况也不太好,三十来间客房才住了3间。去年“7·21”暴雨,她家在山上,虽没进水,但有两间屋顶开裂。随着今年汛期来临,张志芳家的旅馆在网上开了网店招揽客源,网店带来30%的客源,虽说打电话咨询的人居多,但是毕竟给生意上带来了新的希望。
张志芳瞅着外面下雨的天,“以前下点小雨没什么,现在只要下雨,客人就紧张,害怕再出现去年“7·21”的情况。”不过,不管生意好坏,齐秀娥和张志芳,都打算守着自己的小店,家住这里,“不干这个能干什么呢?”
每当客人有点不放心时,齐秀娥总不忘跟人推销:“在我家吃饭,玩景点可以有优惠价!”
转眼又到了每年的旅游旺季,民俗户晋显芳每天都很忙碌。上周五,益民食宿园接待了30多个客人。记者采访晋显芳的时候,不断有客人打电话订房,她还要安排住宿客人的午饭。“相信客人一定会多起来。”望着屋外停车场上玩飞盘的几名游客,以及不远处拒马河水面上安静停放的新船,晋显芳说这才是她最希望看到的场面。
作为十渡地区名气最大的民俗接待户,晋显芳从去年的低迷中走出,重新迎接新的挑战,“开始觉得今年的生意很渺茫,但事实比预想的要好。” 晋显芳说,“自己做好了,周边的民俗户才有动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