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辉在家中玩网络游戏。
17岁少年玩网游成瘾 分不清现实和虚幻 不仅自残还对母亲动手
13岁起逃学沉迷游戏,长期上网成瘾导致精神障碍
医生称须住院治疗,但家里已为他的治疗花光积蓄
“我要变身,变成血龙就能打死他们……”17岁的少年阿辉一边大喊,一边用指甲在手臂上抓出一道道血痕……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发生在阿辉的家中—白云区永泰附近城中村的一间出租屋内。心理医生说,这是阿辉长期上网成瘾所导致的精神障碍,称为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令他在某种强烈欲望驱使下,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发作:
踢烂房门爬进去上网
“都是网络游戏害的!”阿辉的母亲噙着泪说。五年前,还在读小学的阿辉开始逃学上网,之后一发不可收拾。13岁那年网瘾加重,常幻想自己是游戏人物,轻则胡言乱语,重则自残或动手打父母。
如今,阿辉的精神时好时坏,无法自控。有时口中痛骂“网络害人”,视线却离不开电脑屏幕。医生说孩子必须入院治疗,靠开摩托搭客为生的父亲潘叔却为治疗费发愁。为孩子治病多年,这个家庭已花光所有积蓄。
记者初见阿辉时,与父亲潘叔口中“狂躁”“火爆”的形象大相径庭,他表现得极为有礼貌,点头微笑、端茶倒水……“好的时候很孝顺,一发起狂来,谁都不敢拦他。”潘叔指着家中房门上的破洞说,前几天,阿辉母亲为阻止他上网,把放电脑的房间锁起来,阿辉硬是踢烂房门爬进去上网。
除了自残,阿辉还对父母动手。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上周,阿辉嚷着要出门上网,母亲拉扯不住,气急败坏地给了他一巴掌。阿辉突然发狂,把母亲重重地摔在地上,然后跑出家门。
起因:
父母工作忙 孩子偷上网
“没学会上网之前,一直很乖很内向,成绩也不错。”母亲说当时是2008年,阿辉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父亲做开摩托车搭客,母亲要在工厂上夜班,两人都没时间管孩子。
直至阿辉的成绩下降得厉害,母亲一问之下才知道儿子每天放学后总会跑到城中村的黑网吧,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心急如焚的母亲决定辞工,把阿辉带回湖南老家上学。“带他回去戒网,老家穷,没有那么多网络的诱惑。”母亲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家的黑网吧同样猖狂,阿辉的网瘾变本加厉。在母亲的“棍棒教育”下,儿子的网瘾断断续续地发作。
直到2009年,母亲发现孩子的行为变得不对劲。阿辉见到家里的玻璃珠,说是自己收集的宝贝龙珠;他拆掉家里门框的铝合金,背在背上假装自己是个侠客……母亲把阿辉带回广州治病,这时才知道阿辉的症状是由于严重上网成瘾导致的心理行为障碍。
几年间,阿辉在住院、治病、转学、上网、发病之间循环往复,病情时好时坏。直到去年,重读了3次小学五年级后,阿辉辍学在家。“不好好吃药,只想去上网。”母亲说。以前的“棍棒教育”随着儿子长大变得不管用,“现在他比我还高,打他会还手,我不敢打了。”
更让父母担心的是,阿辉经常出门就闹事。几天前,阿辉在街上遇到几个年轻人,不由分说地捡起地上的碎玻璃要刺别人。“他以为那几个人小时候欺负过他。”孩子病情日益加重,父母对阿辉除了言听计从,别无他法。“宁愿他在家里上网,总好过出门惹是生非。”
父母:坚持治疗不放弃
有朋友劝说潘叔,不如把阿辉扔到外地,等当地相关部门发现把他强制送到精神病院治病,但潘叔却不愿放弃。
他说,阿辉情绪好时,似乎也知道自己的病情。采访中,他看到父亲叹息:“如果我们百年归老之后,还有谁来照顾你。”阿辉听了眼泪刷地流下来。“对不起,我再也不上网了。”他还说希望去当兵戒掉网瘾。只是说话间,阿辉的视线始终没有离开过电脑屏幕,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
医生告诉潘叔,这不意味着阿辉懂得悔改,只是他发病的一种状态。但潘叔坚信,会流泪证明儿子“良心未泯,还有得救”。
潘叔感叹,“如果我们家富裕一点,把儿子送到一间全封闭学校,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么多问题了。”母亲则不停摇头,“是我们对儿子的教育出了问题。”
专家:
拳脚教育方式有缺陷
上周,潘叔带阿辉到白云心理医院就诊。接诊的心理咨询师杨冬梅告诉他,阿辉必须要入院治疗。但潘叔却为上万元治疗费发起愁。他说,为孩子治病多年几乎花光所有积蓄。
杨冬梅告诉记者,阿辉目前的精神状况很不乐观,已经从严重上网成瘾到现在产生了幻听、幻视和妄想的精神症状,失去了对虚拟和现实的辨别能力,对外界充满了敌对情绪,情绪波动很大,属于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
她分析,造成如今的局面,除了阿辉的性格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一开始,父母一味靠‘打’来解决问题。孩子长大后,父母面对儿子的恐吓又变得言听计从。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使父母与孩子没有情感交流。”她认为,目前已经无法简单地对阿辉进行心理疏导,需要入院临床治疗,同时,家长也必须学习重新建立与阿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