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就读于北京一技校的周浩,昨天成为网上话题焦点。周浩之所以被关注,是因为六年前遵父命,违心上了北大,三年前,已在北大读了两年(中间休学一年)的周浩,因为自己实在不适应北大学习生活,对专业也不感兴趣,选择从北大退学。然后上了现在的技校。(详见今日快报A4版)
去年,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感觉不适应,放弃72万元全额奖学金,退学回到本溪高中复读。同刘丁宁一样,周浩也曾是“学霸级人物”(2008年高考青海理科前5名),都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选择退学。类似的经历,都引发了网上热议。赞赏者有之,贬责者有之。更多的网友则表示理解,尊重孩子们自己的选择。
有人一心向往北大,也有人毅然选择离开。不同的选择,诠释着不一样的人生规划和态度。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选择。作为学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可以建议,可以指导,但不要强加,要多尊重孩子真实意愿。
选择自己的路,并坚持走下去。这样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并报以掌声。
看点
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张治宇:很多网友,对退学的周浩给予点赞。理性分析这样一个极端个案,我们可以从多重角度解读。首先,父母和学校的“包办”,周浩上了并不喜欢的北大和专业。周浩曾试图在校内转专业,却未能如愿。我觉得高校应允许一部分学生调整专业方向。现在高校管理过死,不利于最优化人才培养。周浩的智商毋庸置疑,周浩退学是不得已的选择。从全社会角度看,这不符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优质资源最佳配置原则,属于“低配”和浪费。其次,周浩偏好动手,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是否可以少一些理论、多一些实践,这也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最后,周浩在发现自己不适应北大学习生活后,选择了退出。社会应当尊重这样的决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暴露出当事人抗挫折能力需要加强。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心,身处逆境,如何应对,也是对每个人的考验。
现代快报记者 曹玉兵 采访整理
围观
扭转“名校情结”
我更愿意将周浩看成是被“名校情结”伤害的典型。在现实中,很多人把考北大、清华当成是一种学习能力来挑战,甚至不少学生为考北大、清华连年复读,制造了“唯北大清华不读”的气氛,还有一些家长竟然把北大、清华当成出奇才大官的地方。这些思维和做法实在背离教育本质。希望周浩这样的转学,能给那些具有“名校情结”的人,特别是那些最容易将“名校情结”转化成某种意志的家长带来一些启示,让这种日渐变异的“情结”得到扭转,让学习成为兴趣特长的延伸及快乐成长的重要部分。浙江 贺成
“活出我自己”
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搞科研、当学者或者走上公务员岗位,是一种成功;考上普通大学甚至只能上技校,毕业以后进工厂、搞实业,同样是一种成功,关键是适合自己心中喜爱就好。从这种意义上说,周浩同学以自己冲破世俗眼光与束缚的勇敢行动,给许多希望寻求改变却仍囿于世俗羁绊的同龄人以巨大鼓舞与深刻启示,也昭示青年一代正在摆脱传统思维习惯奔向富有生机的开阔地。期望更多青年人都能拿出主见、勇于冲破世俗势力,“活出我自己”。广东 涂启智
勿“棒”也勿“捧”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被教育者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激发,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正因为如此, “弃北大读技校”本就是既不该指责也不该赞的事情。无论周浩将来能走多远,无论他跟着兴趣跑的决定带给他的是更大的成功还是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都不能否定这一点。或许,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样的转身,什么时候这样的转身不至于引来舆论的轩然大波,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山东 温国鹏
跟帖
仙人跪Orz:学霸就是任性。
蛮牛捕鼠:近些年,教育最大失败是脱离实际,不注重人格塑造。
湖北网友:好样的,年纪轻轻看得这么明白,相信你以后会强过很多在北大里深造的同学。
@bz_lbn:不理智。读完北大,再根据兴趣读技校有可能;但读完技校再想上北大是不可能的。
Sindy:为小伙点一万个赞。
河南网友:中国缺动手的,不缺斗嘴的。
健康豆豆:人生没有考卷也没有分数,做最好的自己足够!
Dprayir:现实中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
依然竹叶青:按部就班那不是该有的人生,加油,选择了便无悔。据新浪网
选择就要坚持
我们并不鼓励每个人都从大学退学,特别是从名校退学。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在任何时代都是好事情。只是,每个人都应该想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喜欢什么,是否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是否有勇气为了理想选择不一般的道路?年轻的周浩至少做了这样的选择,每个选择也未必会是一辈子的,某一天周浩或许又会有其他想法。但这都不会改变他当初为理想努力过的事实。哪怕他这一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特别是和他当初北大的同学比,他远逊于他们——我们也不该嘲笑他。北京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