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出门在外,父母盼着团圆。而春节临近,老家潍坊寿光的王女士,内心却倍加苦恼:自己本想与丈夫孩子一起回娘家过年,却因为当地一则旧俗被挡在门外。
王女士称,听说已婚的女儿要回家过年时,其60岁的老父亲在电话里是流着泪拒绝她的,因为当地的旧俗说,如果已婚的女儿回娘家过年,将对自己的兄弟“不好”,老人不愿犯这个忌讳。
父亲流着泪
拒绝了女儿回家过年
“今年我哥刚结婚,如果我也带着老公和孩子一起回家过年,家里肯定会很热闹。”5日,济南的王女士给本报打电话反映,自己和丈夫在济安家已经5年了,眼看到了年底,已经在婆家过了5个春节的她不禁惦记起回娘家的事。当这一想法取得了丈夫和婆婆的支持后,自己兴冲冲地给在潍坊寿光的父母打了电话,没想到的是,这个想法,在自家爸妈那儿碰了壁。
“老父亲乍一听很高兴,但马上又为难起来,再三考虑后拒绝了我的想法。”王女士说,“我爸说他也很想我们能回家,但按照我们家那儿的习惯,嫁出去的闺女是不能回娘家过年的。”
根据王女士的说法,其当地的风俗是:腊月廿三到新年正月初一之间,家里如果有哥哥或者弟弟,嫁出去的女儿就不能回家过年。否则,就可能会对哥哥或弟弟“不好”。如果家中没有兄弟,则不受此约束。这种旧俗让王女士觉得不可思议,但几经劝说,父亲还是拒绝了她的想法。王女士说,当父亲这样说的时候,电话的另一端,已经60岁的老父亲也是老泪纵横。
亲情与旧俗
两代人交锋
王女士说,自己的女儿一再喃喃地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回姥姥家过年,是不是因为姥姥家的路被堵了回不去了啊。
一时无法给女儿解释,她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如果按照这个习俗,我岂不是以后都没办法回家过年了?”因为在了解她与父亲的观点冲突后,家里的亲戚也劝她遵从乡俗不要回家。伤心之余她给父亲发了这样一条短信:“当今社会发展到今天,亲情竟然败给了风俗习惯。”
调查发现,类似情况在当地并不稀奇。省城孟女士的嫂子与王女士是同乡,自结婚以来的十几年里就有如此遭遇。据孟女士介绍,其嫂子有4个哥哥弟弟,在乡俗“制约”下不得回娘家过年。
而嫂子父亲的生日是腊月廿六,其嫂子每年都是在腊月廿二回家给父亲祝寿。腊月廿六那天的寿宴,她从来都没有被准许参加。
据了解,这一风俗在山东各地、河南、陕西、天津、福建等许多地方都存在,影响面比较大。尽管随着社会的变化,已经相当淡化,但一些个案仍屡见不鲜。
盘点引争议的春节旧俗
很多春节习俗烘托节日气氛,但也有一些过年老俗并不能增添年味儿,反而徒增烦恼。像女儿不准回娘家过除夕、初五不许走亲戚、正月里不能理发等等,越发显得跟不上时代节拍。
在不少农村地区,除夕到破五有很多禁忌,比如不动针线,不倒垃圾等。民俗学家认为,社会在进步,民俗在发展,人们更应注重在文化方面的传承,不要为此耽误了正常生活,应真正做到辨风正俗。(齐鲁晚报记者 韩笑 实习生 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