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岁骨癌男孩史新亮不能回家,姥姥带着一大家子从甘肃来京陪他过年摄/法制晚报记者 付丁
“癌症岛”其实是一片居民区,看上去好像是高楼群中的一个小岛 摄/法制晚报记者付丁
北京西部距离全国最好的肿瘤医院仅几百米处,有一处平房区。周边高楼林立,这里像是城市中的一座小岛。一纸诊断书将天南地北的癌症患者聚集到此处的廉价出租房里,这里也因此被称作“癌症岛”。
已是小年,一些病友选择在这里度过春节。这些本无交集的生命将一起在这里迈进他们所未知的羊年。《法制晚报》记者探访发现,和普通的旅馆相比,这里每天上演着更多的生命故事。
记者探“岛”
共两百多间房 九成房客是癌症患者
2月5日记者探访时发现,“癌症岛”其实是一片民居,十多栋民宅连成一条一百多米长的胡同。原来的平房被盖成了两层,分隔成两百多间小至七八平米,大至十五平米左右的房间。
“岛”上略显拥挤,一条胡同被棉帘隔开,搭上棚子便成了连廊。走廊被尽可能地利用,各家门鼻子上挂着装有葱姜蒜的塑料袋子,墙上钉了架子以便晾晒衣服。
这里日租少则四五十,多则八九十,相比周边一两百一天的快捷酒店,这里无疑更适合动辄就需三四十万治疗费用的病人。有房东说,这个地方一直存在,从三四年前起,居住在此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现在约达九成。久而久之,它就成了“癌症岛”。
拥挤但像“小家” 病友自觉遵守规定
相比普通旅馆,这里的房间里多了冰箱、电磁炉。贵一点的房子有独立洗手间,还配有锅碗瓢盆可以自己做饭,燃气、水、电、网,全部免费。
房间虽小,但都有电视,虽然都是些又厚又重的杂牌老机子,可每家每户电视机传出的声音给这里带来了些生机。
虽然拥挤,但这里却并不脏乱,公共洗手间和公共厨房都十分整洁。每到中午,公共厨房里传来炒菜的声音,走廊里也弥漫着饭菜的香味。每户房客都默默执行“节约燃气”的规定,也很少随意乱扔垃圾。
逢天气好,二层的住户会把床单被罩拿出来晒,因化疗头发都掉光了的病友们也会搬把椅子坐在二层晒太阳聊天。与其说是旅馆,这里更像是过日子的小家。
房东说“岛”
多年迎送众多病友 因心软价格没准儿
60多岁的房东林霞(化名)老人这几年迎来送往了很多癌症患者,最小的不过2岁。
她所见过的癌症患者,一些是常客,一些是过客,这些人后来的命运如何她大都不得而知。
但每年春节,她和家人都会煮好饺子,给不能回家的病人送上一盘儿。“这儿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林霞如此形容她的“旅馆”。
林霞的房子有一些是承租后再转租的。一个里外两间屋子的“套间”,她租来花了2000块钱每个月,但只收了房客70块钱一天,算下来每月盈利一百块,算上水电费反倒是亏了。
干了三四年租房买卖,像这样的“亏本交易”林霞没少做过。房间的价格也没个准儿,每一个来林霞家租房的房客都会苦苦哀求“便宜一点”。林霞是心善之人,看不得这个。她说不指望吃这碗饭发财,但求回本,保证温饱就好,看见可怜的人,她甚至每天只收三四十。
一年前,一个孩子得了白血病住在这里,她和朋友包圆了孩子日常的吃喝拉撒,为孩子家长节约了不少的支出,如今孩子在哪里她也不知道。
林霞年纪大了,儿子儿媳一起帮她张罗着旅店,她渐渐很少出面了。儿子每天早起要烧锅炉,隔三差五地换换煤气罐。
电工出身的他还得每天都检查用电搭线。住了这么多人,必须得确保万无一失。
如有租户离开,儿媳就把床单用八四消毒液浸泡,揉搓到白床单颜色黄白不均才踏实。
楼道安装了监控,然而林霞对租客很放心,“住在这儿的病人一心想着治病,没有什么其他杂念,人都是没有坏念头的”。
“岛”上故事
“癌症岛”上每天都有人来人往,房子里从不缺少租客。房东一直在收据上登记着不同数字开头的身份证号。
来到这里之前,有的人是老师,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农民。但到了“癌症岛”,大家都成了同一类人。每个人选择面对的方式却又不尽相同。
“最爱的篮球运动 以后要失去了”——骨癌男孩 甘肃史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