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老人,也体现在对待城市的另一类“老者”——古树名木身上。
在河南郑州,一棵生长千年的古槐树,因为与城市改造和开发规划发生“矛盾”,一度险些被开发商移走。连日来,这让众多关心此事的网友和市民唏嘘不已。
虽然最终开发商承诺出钱保护古树,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古树名木保护究竟应由谁来“买单”?如何“买单”?这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
“老槐树一旦被挪走,等于宣判了死刑”
虽然历经千年,但位于郑州文化路北段的这棵古槐树大概从没有受到过如此的关注。
从今年4月份至今,不断有全市的市民志愿者和网友来到这里,希望保护好这个见证了城市发展变迁的“活文物”。
而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郑州市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古槐树所在的东赵村也被纳入到了改造范围,这让古槐树一下陷入了“命运堪忧”的境地。
起初,开发商倾向于将古树移走。按照开发商的说法,规划已经批下来,会找国内最好的专家前来移树。更改规划,那损失太大了,后续影响不可估量。
这可急坏了东赵村的王氏家族的成员们。东赵村村民王午臣是这棵古树最坚定的保护者,按照王午臣的说法,这个古槐树是自己祖先种下的,对于王氏宗族有特殊意义,“俺祖上就是围绕这颗树建立王氏家族的祖屋,所以我们世世代代保护着这颗树。”
“常言道,人挪活,树挪死,老槐树一旦被挪走,等于宣判了死刑。”王午臣说,明初时,老槐树的主人王氏家族从山西搬迁来到东赵村,此时老槐树已存活多年。而且,古树旁立了一块碑,上书:子嗣远播力辟中州天,古槐千载根连洪洞祖居地。
“在郑州市区,它是第一棵上千年的古槐。”郑州市古树名木保护志愿者介绍说,这么古老的槐树,一定要原地保护。一旦移走的话,极有可能造成死亡。此前就有许多古树移栽过去死掉的例子。此外,作为一棵挂牌的古树,它受法律保护,擅自移栽是涉嫌违法行为。
修改规划为古树“让路”
王午臣和市民志愿者的努力随后得到了《郑州日报》等当地媒体的支持。
在看到媒体报道后,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马懿非常重视,当即做出批示:这棵古树不能砍掉,要活下来。在曾当过河南省省环保厅厅长的马懿看来,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应该把保护古树名木上升到保护文物、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历史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留住这份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非常珍贵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郑州市园林局专业人士实地查看后表示,古槐树树龄长,且树干中间已空,宜就地复壮。一旦迁移,死亡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意味着,城中村建设规划要进行修改,为古树“让路”,而这也体现了郑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心。
“我们询问了一下开发商,开发商称规划已经批下来了,根据规划这棵树需要移走,他们将找最好的专家来移树。”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薛永卿说,他们多次与开发商沟通,并咨询了郑州市园林局,觉得古树必须原地保留。
事实上,在2015年,郑州惠济区园林局就已对古树就行挂牌,在周围设置了铁围栏,用水泥把古树围了起来,并对3个出现病害行将断裂的树枝,用铁丝进行了加固。
而政府在出让给开发商的土地协议里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先保护好古树。薛永卿说,因此开发商的规划要服从保护古树的前提。
目前,在郑州市园林局、惠济区政府、惠济区林业局及开发商的协调下,古树的保护方案已初步确定:惠济区政府会同开发商在服从保护古槐树的前提下,对该项目开发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修改;由专家实地考察后制定出古槐树保护、复壮的方案,确保古槐树正常生长;对古槐树实施原地保护,并围绕古树规划建设一处街心花园,其他建设对此进行避让。
古树保护任重而道远
郑州东赵村这棵古槐树历经曲折最终得到保护,让市民和网友终于放下心来。
网友“风云”认为,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留住一抹历史的绿意,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绿城”郑州,为原地保护古树点赞!
其实,在郑州城市建设中,这样关于古树保护的故事并不是第一例。在郑州主干道桐柏南路打通工程中,中原区后河芦村一棵300多年的皂角树被原地保护,为此施工方多花了50多万元;高新区一栋在建教学楼为两株古槐和一株文冠果树修改图纸,变动楼房格局,为此多花去100多万元。
然而,尽管越来越多的古树在郑州被“保留下来”,但古树的命运在城市发展中却并不乐观,除了自然死亡外,旧村改造、主干道拓宽、商业楼盘开发等人为因素是造成古树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资金缺乏、权属不清、监护缺失、技术落后等问题,使得不少古树名木亟待抢救性保护。
河南省绿化委的一个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单位和部门在工程建设中遇到古树名木,因为担心承担养护和移栽费用,所以在建设中不避让、不保护,使得很多古树生存环境越来越差,“比如选择栽约,相关花费上百万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选择原地保护,那么就就要修改规划,实际损失也不少。”
幸运的是, 随着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不仅城市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民间自觉保护行动越来越多。
中学教师崔晟被称为河南保护古树的民间第一人,也是一民间环保组织在河南的负责人。每一次郑州市古树名木保护活动,都有他的身影。
“古树名木历经千百年风霜雪雨走到今天,已是一位老人,它们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崔晟说,河南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其拥有的古树数量和种类在国内都是第一。“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急需制定一套城市古树、大树的维护规划和机制。”
目前,在郑州市主要领导的关注下,郑州市已开展了古树普查工作,“摸清”辖区的古树名木和古建筑的数量、现状,登记在册并拿出了专项资金实施修整保护计划。
和其他在城市建设中惨遭死亡的古树相比,东赵村这棵古槐不得不说算是幸运。如今,这棵树上面悬挂郑州惠济区政府颁发的“古树名木、严加保护”蓝色牌子。上面还写道:王宅古槐;树龄:1100年。记者 余嘉熙 本报实习生 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