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社会 > 正文

韩春雨发现无法重复原因 怕媒体批评暂未公布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王盈颖 2016-11-24 16:20:45 字号:A- A+

  两篇发表于期刊、否定基因编辑技术NgAgo具有基因编辑能力的学术通讯,让围绕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争议再度升级。时隔3个多月,《自然》再次报道了韩春雨和他处于学术漩涡中的NgAgo。

  北京时间11月23日晚间,在这篇题为《NgAgo基因编辑争议在同行评议论文中升级》的报道中,韩春雨、曾透露NgAgo初步有效的匿名科学家、学术通讯文的作者、发表学术通讯的期刊编辑、曾认为NgAgo无效的外国科学家、发表韩春雨论文的期刊《自然-生物技术》都做了发声。

  韩春雨告诉《自然》,他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被他人忽视但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难以重复他的实验。韩春雨表示,他正在进行确认工作,以保证发表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能让批评者满意。“我现在不能说,因为中国的媒体对我说的任何话都进行批评。”韩春雨将无法公开的原因归结于媒体,“我需要一点时间。”

  在8月发表的另一篇《自然》报道中,一位独立第三方的中国科学家表示尽管效率不高,但NgAgo能在部分细胞上进行编辑,另有两位要求匿名的中国科学家表示,他们最初的结果显示NgAgo有效,但还需要进一步更多的测序确认。

  在最新的《自然》报道中,其中有两位更新了自己的动态,一位表示正在将NgAgo用于其他的实验,希望能尽快发表,另一位则表示“数据令人困惑”、“我们无法得出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韩春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曾提供一份5人名单,供这两篇报道的作者、《自然》通讯记者David Cyranoski采访,这5人被韩春雨认为可以证明他实验有效。澎湃新闻曾向David Cyranoski确认过此事。

  引发《自然》再次聚焦报道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两篇学术通讯。11月16日,来自国内外20家实验室的负责人联名撰写文章《Questions about NgAgo》(《关于NgAgo的疑问》),以学术通讯的形式在线发表在国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Cell)》上。8家实验室尝试多次、尽可能完全参照韩春雨论文中所写的操作、使用韩春雨提供的实验材料,这些都没有改变他们得到NgAgo的阴性结果。

  在接受《自然》采访时,20位联名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表示:“它(指NgAgo)就是不工作。”

  《蛋白质与细胞》期刊执行编辑张晓雪则表示,由于NgAgo的争议不断,他们选择尽快将这篇联名的学术通讯发表,“在中国,这不仅仅关于科学。这同时也关于道德和政治。”

  而另一篇11月11日发表于《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来自南通大学刘东等人的通讯文章认为,他们发现了NgAgo有新的特性——能在斑马鱼上实现基因敲低,但不能如韩春雨所说能进行基因编辑。基因敲低和基因编辑是两个概念。

  西班牙科学家路易斯·蒙特柳(Lluis Montoliu)在尝试NgAgo无法进行基因编辑后,曾建议停止相关研究,“不要再浪费资源”。在接受《自然》采访时,路易斯·蒙特柳对刘东团队的研究结论评价为“证实了NgAgo不能编辑基因”。

  澳大利亚大学约翰 克汀医学研究中心(the John Curtin of Medical Research)的科学家加埃唐 布尔焦(Gaetan Burgio)曾一度认为NgAgo有效,在得到进一步测序结果后,他加入了质疑一方的队伍。加埃唐 布尔焦认为,韩春雨在人体细胞和刘东在斑马鱼中的实验都不可能有效,因为他认为NgAgo无法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有活性。在此前被发现具有切割活性的Ago家族里,一般需要60摄氏度上的温度条件,这使得Ago无法适用于人体细胞37摄氏度的温度,因而也没有实用价值。

  报道还提到《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的回应,表示目前调查还在持续进行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文中,作者David Cyranoski强调,《自然-生物技术》是独立于《自然》新闻团队的。

  事出有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韩春雨两次将《自然》期刊8月8日刊发的新闻报道为他背书,认为报道中提到的一位中国匿名科研人员低效的切割结果已经证实NgAgo实验可以重复。《自然》期刊该新闻报道的作者David Cyranoski则两次向澎湃新闻()表示,他的报道不能作为NgAgo实验可以重复的证据。David Cyranoski还告诉澎湃新闻,他先后两次询问韩春雨是否告诉媒体,利用自己的报道为其正名,韩春雨给David Cyranoski的回复是:没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刘薇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