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母子连心”有科学依据 血浓于水羁绊是这样形成

2018-09-14 07:46 作者:余鹏飞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从小,我们就听到过“母子连心”这一说法,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用来形容孩子和母亲的亲密关系。

其实,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当宝宝还在妈妈肚里的时候,就能接收到妈妈的情绪,与妈妈同喜同悲。

那么,“母子连心”这一说法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详细地了解一下。

“母子连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当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形成胚芽后,一部分细胞会分化成心管,也就是最原始的心脏,当这个心脏朦朦胧胧地开始第一次心跳后,一个小生命就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

正常胎心率为120~160次/分钟,而孕妇的心律虽然高于一般的女性,但也是在70~90次的范围,基数如此不同,似乎很难和“母子连心”这个词发生联系。

然而,在特殊情况下,母子的心律却有可能发生同步,英国Abedeen大学的研究发现,当母亲以特定节率呼吸时,母胎的心律有很大频率发生同步。

研究人员邀请了6名34~40孕周的健康孕妇进行了该实验,通过母胎心电监护仪观察他们的心电图情况,并要求母亲以不同频率呼吸。结果发现,当在母亲每分钟呼吸20次的频率时,母胎心律的吻合率远高于其它情况。但是,当胎儿状况不好时,这种同步性就会降低。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母子最早的“连心”,是母亲时时刻刻心系着未出生孩子的健康。

孩子出生后,母子如何“连心”呢?

如果出生前,母子一体,心律互相影响可以找到生物学依据,那么孩子出生后,“母子连心”的现象又该怎么解释?

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

结果发现,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的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

“母子连心”由谁主导?

这个“步调一致”的过程,是由母亲同步婴儿,还是婴儿同步母亲呢?

美国HeartMath机构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母亲是母子紧密联系中的关键因素。他们分别监测了母亲和婴儿的心脑电图,结果发现只有当母亲把注意力放在婴儿上时,她的脑电波才会与婴儿的心跳产生一致性的重合。

也就是说,母亲只要集中注意力就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跳。但这个情况反过来却不一定成立,毕竟很难要求婴儿集中注意力去感受母亲的心跳。

“母子连心”与微嵌合细胞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嵌合细胞,出现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最大可能是胎儿的细胞产生在母亲怀孕期间,并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尽管该发现不能完全解释“连心”的原理,但足以说明母子的相互关联,在身体里是有“根基”的。

“母子连心”与社交同步性

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中存在着自发性协调效应,比如美国电视知名主持人赖瑞金面对不同受访者时,讲话音调会随对方而调整,透过“同步”气氛以拉近与对谈者距离。

人会下意识改变各种外在行为,是一种维持人际关系的关键,心理学称之为“社交同步性”。另外,在共同环境下建立的长期亲密关系,也会增加这种同步性,因此不仅“母子连心”的情况,还有夫妻相像、朋友相知,都是一定程度上不自觉的模仿表现。

所以,母子连心不仅仅是一种体现母爱的说法,而是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上,都可以被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不论孩子们小的时候还是成年的现在,母亲与他们的连接从未中断。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