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还用着30年不扔的旧脸盆,94岁高龄的范希华昨天一笔一划签下协议实现心愿——毕生积蓄捐建希望小学
昨天上午,上海江苏路的一户普通民居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戴起老花眼镜,眯缝着眼,逐字逐项、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份协议,确认无误后老人郑重地在纸上一笔一划签上姓名,随后舒心地笑了。这位老人名叫范希华,今年已94岁高龄,而她签下的是一份希望工程捐赠协议。
用毕生积攒下的20万元援建希望小学是范奶奶一直以来的心愿,在本报与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牵线搭桥下,这笔钱不久将悉数用于改建云南贫困县的一所希望小学,为孩子们建造漂亮的教学楼。接过工作人员递上的鲜花与证书,范奶奶说她觉得很轻松,因为心愿已了,“如果说还有遗憾,我只可惜自己捐得太少,再多也没有了。”
老党员 老八路
除了耳背,一头银发的范奶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热情是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布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爽朗的笑容。
范奶奶生于1919年,从小家徒四壁,靠上山拾草拾粪补贴家用。20岁时,她怀着满腔热血在老家山东入党,后又参加了八路军。抗战期间,她随着军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1949年,范奶奶随部队南下到了上海。之后,她先后在公安、供销社等单位工作,直到1982年正式退休。
1998年,老伴去世后,范奶奶便一直独自生活。按理说,她作为离休干部每个月的收入不低,但她却从不铺张,始终保持勤俭本色。走进范奶奶的家,床、沙发、柜子……每一件家具都颇有年份,家电更是称得上“古董”级,一张书桌斑斑驳驳,已经掉了一半的漆,“这张桌子,我外婆已经用了30多年了。”范阿婆的外孙女说,老人舍不得花钱给自己添置新家具,就把别人家淘汰了又还能用的家什搬回来,各种颜色、各种款式,没有一件是成套的。
一个破旧的脸盆用了三十年不扔,床单用破了也舍不得买新的,餐桌上从没有大鱼大肉。“有时候我们给她买点东西,她还不高兴。”范奶奶的外孙女说,儿女们都拿她没辙。
大善人 大好人
如此省吃俭用,老人的毕生积蓄怎会只有20万元?周围人道出原委,原来范奶奶是个大善人、大好人,她从自己吃穿里省下的一分一厘都用来倾囊助人,她的无私远近闻名。 多年来,只要社区倡议捐款,范奶奶比任何人都积极。2008年汶川地震,社区动员大伙捐款,范奶奶二话不说拿出1万元钱,之后又拿出2000元作为“特殊党费”交给组织。每逢社区号召捐衣,她都会拿出子女买给她的新衣裳,自己却穿着好几年前的旧衣。
老人近年来腿脚不便,子女为她请了一位住家阿姨。阿姨家境不好,为了供儿子上学才来上海打工。范奶奶得知她儿子考上大学后,当即承诺资助全部学费,她说:“不能耽误娃娃学习。”谁家有人重病,谁家遇到困难,范奶奶听说后总在第一时间慷慨解囊。
有人说:辛劳一生,无非是为了老来享福。范奶奶却不这样认为,她说得很朴素:“当年大家都是穷光蛋,照样能打胜仗。钱没什么了不起,重要的是钱花出去要有意义。”
捐遗体 捐积蓄
不久前,范奶奶在子女的陪伴下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对于生老病死,老人很坦然,她说:“我只希望有限的生命还能为社会奉献。”如今,范奶奶心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好好处置自己的毕生积蓄,将它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思前想后,她觉得为祖国培养下一代最要紧,想援建一所希望小学。
“为什么不像其他老人那样把钱留给子女呢?”范奶奶摆摆手:“他们应该靠自己的能力去打拼。”令人欣慰的是,老人身边的子女都很理解及赞成母亲的做法。
为完成老人夙愿,本报与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联系。在与老人家属商议后决定,20万元捐款将用于援建云南省会泽县大桥乡错初村小学。大山里的会泽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错初小学更是村里唯一的学校。因为贫困,仅有的一幢“教学楼”只能用活动板搭建,村里348个孩子至今还在漏风的临时房内上课。范奶奶的钱将用于校舍改建,让孩子们能早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记者 曹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