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 正文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服务员回应怎看劳动最光荣:活重钱少体会不到

来源:新华网-- 2013-05-01 11:01:34 字号:TT

    提到“五一”,人们就会想到“劳动”。几十年来,“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光荣”的口号伴随着共和国共同成长。

    然而,几十年过去,面对非劳动性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劳动者权益保护难以到位的现象,劳动的光环似乎正在褪色。我们在向中国梦迈进的途中,如何让劳动体现应有的价值,让“劳动光荣”再次唱响,让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尊严?

    身处变革的年代,面对一系列“劳动之惑”,我们该怎样思考,如何行动?

    “劳动光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不久前,一则名为“午休的工人”的照片在网上引发无数感慨。画面中,2名两鬓斑白的工人也许太困了,干脆枕着烟盒席地而睡。从他们穿着的工作服和身上的泥点可以看出,这是两名建筑工人。人们感叹:中国梦,有时候只是小小的一张床。

    曾几何时,成为一名工人是多少人的梦想。越苦、越脏、越累,就越受人们尊重;劳动光荣、劳动致富,又是多少人的信念与追求。

    “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由于其他制度没有及时改革与跟上,以至于现在年轻人越来越重金钱,只乐意当白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纪宝成说。

    他把这种社会风气归结为“拥抱资本、疏远劳动、轻视劳动者”。

    一位在饭店打工的女服务员对记者采访她如何看待“劳动最光荣”时只能苦笑:劳动最光荣,劳动者也最苦啊!像我们这些临时工,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每月工资只有1200块钱,哪里能体会到光荣?

    “劳动光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王江松教授看来,这样的困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相对财政收入和资本收入的比重,在近20年间逐年下降;二是普通劳动者在文学艺术、大众文化和社会心理中的地位,在不断滑落和边缘化,劳动者在经济政治上日趋弱化的同时,也失去思想文化上的话语权。

    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3)中指出,中国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并不同步。1979-2011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为7.4%,比人均GDP增速低1.4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50.7%下降到2011年的44.9%。

    “什么都涨,只有工资不涨”。坊间的调侃,也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当辛勤劳动不能获得应有回报,当拿到手中的工资不能提供体面的生活,又怎能让人体会到劳动的光荣与尊严?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