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内的商铺正在面临搬或者不搬的选择规划的仿古建筑“烟雨凤凰”,将成为分流古城游客的“主阵地”。
调查
一张小小的门票,不仅隐藏着凤凰“挤出古城经济泡沫”的苦心,而且承载着其从过度商业化到“去商业化”的雄心。但无论是苦心还是雄心,都遭遇巨大质疑和古城商贩们的强烈反对。
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下乱象丛生的凤凰,确实需要浴火重生,当地政府也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全新的“凤凰模式”。但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个模式似乎在走“丽江模式”或“乌镇模式”的老路。凤凰涅槃,始于何处?又终于何方?各方利益持久且日显“惨烈”地博弈,去商业化能否给这个古城带来新生和希望?
政府的大计划
再造一个凤凰“古”城
门票事件开始发酵后,凤凰县政府对古城旅游的未来仍抱有美好的期待。
“新项目比古城大得多,就在沱江上游,目前正在抓紧时间修路,缩短游客和商户对新城产生的心理距离。”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凤凰古城酝酿转型,从前年就开始规划打造仿古建筑“烟雨凤凰”。
“烟雨凤凰”总面积7平方公里,在凤凰县城西北6.4公里的沱江上游夹江而建,由多个仿古建筑群组成。起点位于沱江上游长潭岗水库下,终点到蛤蟆洞,建设区域涉及千工坪乡、亥冲村等多个乡村。目前凤凰县政府正在修建多条凤凰古城到新城的公路,以后将有摆渡车往返两地。
4月30日下午,记者从凤凰古城西门驱车出发,耗时近1小时来到凤凰县亥冲村——凤凰新城核心区域。这里环境清幽、一片宁静,就像一台期待拉动引擎的发动机,在默默地细数着岁月。按照政府的规划,烟雨凤凰将成为凤凰古城限流、分流的一个部分。
而在另一个靠近古城的地方——民俗园,一个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正在装修,这是政府规划的商业购物中心,将承接古城内搬迁来的商铺。
通过“造城”为凤凰古城减压,同时最大限度地留住外来游客,但这显然不是进出一道门槛那样简单,考验当地政府的不仅是一张门票的经营哲学,更是一场“请出来”与“走进去”的拉锯战。
吴万君是亥冲村村民,去年,政府工作人员曾到村里来商量搬迁事宜。不过,从那次以后,吴万君就再也没看到有人来提及此事,“听说是古城的商户不愿意搬。”
经营者的担忧
大动“手术”后谁来住客栈
刘婆婆是古城凤凰的老居民,几年前古城旅游快速发展后,她并没有随大流当起包租婆,而是将自家房子捣鼓成一间临江客栈,招揽生意。
为规范古城经营,凤凰正在为“鼓励目录和限制目录”征求意见。“鼓励目录”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领域。与此相对应的是“限制目录”,限制的行业包括餐馆、客栈等。当地政府对古城旅游经营者的态度是“数量只减不增,鼓励商家就地转型”。
刘婆婆的生意在政府“鼓励转型升级”之列——若继续经营客栈,对客栈进行提质升级,能领到政府补贴;若转行做“鼓励目录”里的行业,仍能得到政府补贴;若不再继续经营,可转租,但后来者不能改变临江客栈业态。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大动‘手术’后影响整个古城的人气,到时谁来住客栈?”4月29日晚,在刘婆婆的临江客栈内,她一脸无奈地表示,政府这是在“赶鸭子上架”。
同样对未来感到迷茫的还有何宇。和刘婆婆不同,何宇是外来经营户,他经营的客栈并不临江,因此进了“限制目录”。
4月30日晚9点,何宇正坐在靠近虹桥的一家客栈里和几个朋友K歌。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今天心情不错,他经营的客栈因收古城门票营收惨淡了近半个月后,“五一”小长假期间终于住满了游客。
“听说你们要搬了?”“之前政府来问过,但我们肯定不会搬,那个地方在新城,都没有游客逛,搬过去喝西北风呀?”何宇说。
“好像政府都规划好了,如果强制你们搬怎么办?”记者问道。“强制搬?我们就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他。”何宇有些赌气地说,“真要搬,大家都关门,全都不做了。”
难逾越的阻碍
庞大的迁移计划步履维艰
4月10日启动古城门票制后,凤凰县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县长蔡龙,整天都在为这件事情发愁。
30日中午,天下凤凰大酒店,在临时安排的媒体沟通会上,蔡龙也表现出对凤凰“涅槃”之路的担忧,“凤凰要转型,确实还面临很多阻碍”。
其实,从去年开始,凤凰县政府就开始规范古城内缺乏环保措施、安全性能不达标的餐馆等商铺,数家门店关张。目前,仅20余家餐馆继续留在古城内经营。
当地政府为了“让文化回归”,试图留住一些临江的客栈和已形成产业带的酒吧。“基本上在3~5年以内不会再动。”凤凰县委书记颜长文说。而家庭旅馆、餐馆和特产副食店等商户的“新家”则是民俗园或“烟雨凤凰”。
“民俗园等地将建成一个全新的功能区,今后我们还将整合旅游线路,引导旅游团到此游览。”针对商户普遍担心新城人气不足、生意做不走的问题,蔡龙认为市场可以进行人为引导。
“新的购物中心正在装修中,很快就将投用。”蔡龙说,政府对租赁户采取的是鼓励态度,以补贴和审批鼓励性项目的方式引导业态转移,“并不带有任何强制性”。
计划似乎都是“丰满”的,现实却总那么“骨感”。尽管有租户正在为“挪窝”填写相关表格,但仍有大量经营户表示不愿搬走。
凤凰政府也意识到转移的难点所在,除了尽快完善新城交通等基础设施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主要集中在资金补贴。凤凰县委宣传部提供给商报记者的文件显示,按照“鼓励目录”就地转型升级的经营者,政府将根据产业规模给予1万~2万元的资金扶持,并在两年内给予相关奖励。而古城内的商铺经营者如愿意迁入民俗园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可免一年房租、免两年税费。
补贴资金,很大部分来自日前将凤凰抛入舆论漩涡中的古城门票收入。凤凰副县长蔡龙表示,古城维护费中,50%用于古城资源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30%用于古城绿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剩下的20%用于对迁出古城的居民和商铺奖励,以及商铺转型、宾馆客栈升级等。
政府庞大的迁移计划,因旅游经营者的激烈抵制步履维艰。要逾越这层“阻碍”,显然比启动古城门票制更考验当地政府的智慧。
新闻纵深
适者生存 “凤凰模式”结果难料
清晨的沱江边、虹桥上,总有远道而来的旅人拿起相机记录即将被喧嚣刺破的烟雨空灵。
在一个总人口40余万的湘西州县城,去年国庆黄金周七天,县城共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交通一度陷入瘫痪。旅游产业车轮铆足动力前行过程中,当地物价噌噌上涨,古城旅游带来的泡沫越吹越大……
如今,“烟雨凤凰”等蓝图的出现,试图将已然过度商业化的古城,拉入正轨。
“凤凰有自己的特色,先做市场,再规范,和丽江、乌镇先规范,再培育市场的做法有所不同。”蔡龙不认同将商业和旅游景区分开的“凤凰模式”是在参照丽江、乌镇。商业气息过重、假日经济过剩的现状对凤凰未来的旅游发展带来的阻碍,才是蔡龙现在最想解决的问题。
“先做市场、再来规范势必会产生一系列衍生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政府和商户对凤凰旅游未来发展的理性认识。”蔡龙说,近期所做的很多工作正是为这次关键转型过程中的商铺减少损失,效果要等时间来检验。
凤凰模式成不成功,在各方利益博弈僵持之时,言之尚早。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副教授杨勇认为,目前的凤凰关键在于是否能形成一个合适的协调机制,包括商铺的补充机制、经营者的利益如何得到平衡等。模式不是简单地搬来搬去,“适”者才能生存。这条路若成功,凤凰旅游会在这次阵痛转型中变得更成熟。
记者手记
凤凰模式搬出来还是造出来?
采访结束返回重庆的大巴车上,记者梳理几天来在凤凰的所见所闻,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细节。
4月30日晚,记者来到沱江边一家名为“凤凰一页”的清吧,在一本封面雅致的游客留言册上,一段话引起记者注意:“这是7年后我第二次来到凤凰,拥堵的游客、嘈杂的商铺以及弥漫在古城大街小巷的臭豆腐味,让人对这个过度商业化的小城心生绝望。那个记忆里的凤凰,你在哪里?”
过度商业化,正是凤凰要改变的根源所在,凤凰政府针对古城的庞大迁移计划和去商业化,也可以看成为古城顽疾开出的一剂药方,是否良药姑且不论,对涉旅经营者来说,这药无疑苦得难以下咽。
“药”的背后,是凤凰地方政府试图打造凤凰模式的努力。模式常常意味着特色,是照搬别人的模式还是自己造出一个新模式?是迁移商户后搬出一个新城,还是活生生再造出一个新城?凤凰仍在摸着石头过河。
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挣钱,发展模式是一个地方、一个政府如何发展经济,说到底还是如何挣钱。凤凰模式当然也不能例外。如何既能挣钱又能保护古城,这是凤凰模式能否冠以“模式”的根本,杀鸡取卵不行,“围城”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