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 正文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辽宁本溪高考加分明码标价:足球4万 游泳8万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 | 责任编辑:莫非 2014-07-03 07:42:30 -- 字号:TT

    辽宁本溪高级中学87名体优生加分涉嫌造假,目前辽宁纪检部门已介入调查此次加分“诚信门”事件,虽然相关复测已经启动,但地点不公开、范围不公开,令公众疑虑重重。“假加分”“蹭加分”“买加分”……近年来,体育加分乱象频出,极易成教育腐败重灾区。

    家长

    公布的材料漏洞百出:男生参加女乒单打?

    经查阅,今年辽宁有体优生1072人,其中,本溪市高级中学一所中学就有87人,被称为体育加分“神校”。鞍山市第一中学、辽河油田高级中学等学校也有超过40名高考体优生获得加分。

    “我是文科生,637分,排全省77名,如果裸分排名能排在30多名。”一名考生说。家长发现,很多高分考生产生在本溪、鞍山等城市,相当部分是获得了体优生加分。

    “据说本溪高中奥甲班(实验班)有半数学生获得体育加分,这明显不寻常且严重侵犯了省内其他优秀的高分考生权益。高考涉及千家万户,必须坚守公平底线。”有家长气愤地说。

    部分家长反映,公布的二级运动员材料漏洞百出,标注为男生的考生竟然参加女子乒乓球单打。“严肃的体育加分为何出现这种低级差错?”

    一位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透露,有的球队替补队员都没上过场,但也能跟着球队蹭到加分。有的地方私下叫卖体育加分,有的家长直接出钱办赛事给孩子“买”冠军。

    学生

    “足球便宜,4万多;游泳贵,7到8万”

    本溪高级中学几乎包揽了近几年辽宁省的文理科第一名,一本通过率也超过95%。在这所学霸云集的高中,2014级学生中的前100名被分成两个奥甲班,101到240名分成了两个奥乙班,其他班级被称为A班。记者了解到其中一个奥甲班有40人,拥有体育加分的是22人。

    本溪高中的一名没有获得加分的学生通过QQ对记者说:“班主任问家长谁要报名办证,我妈报名了,但是没把名额给我。办证方面,足球便宜,4万多;游泳贵,7到8万,给负责裁判和比赛程序的人。”

    这名学生说,虽然很多人加了分,但没加上的更多。学校会优先考虑为两个奥甲班的学生加分,因为他们更有希望冲击清华、北大。另外,就要看家长和班主任、校领导的关系了。“我知道有的同学为了获得办证资格,给上面送过钱。”

    另外一名本溪高中学生对记者说,从高一开始到高二下学期,体育老师会得到每次有机会办理二级证的比赛消息,他们将这些消息汇报给校领导。校领导会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和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这些办证资格。

    本溪高中学生的说法得到了其他学校家长的认证,一位来自盘锦市的辽油一高学生说:“他们也不避讳,5万一个,学校帮联系,家里掏钱,统一办。那些加分的同学自己说的,比赛时会消失几天。集体项目可以沾主力队员的光,当个坐板凳球员,比赛结束时穿上队服来个大合影。给教练报酬,到时候上报就把他们当主力队员。”

    每年四月,辽宁省招生办会组织申请加分的学生进行体育测试。但有的学生们反映一些测试形同虚设。本溪高中有学生说,奥甲班学生花完钱就要开始训练了,提前几个月开始学,但水平远远不够;他们也就是做做样子,考试时裁判帮忙就过了。

    另外,据沈阳一些体优生反映,体优生复试标准不高,比如有的排球扣球项,只要跳起来碰到球就算过关;羽毛球,只测试发球和扣球两项;另外在足篮排测试的临时比赛的小项中,就是靠裁判主观打分。

    质疑

    体优生复检为何还是“静悄悄”?

    据当地媒体报道,因高考体优生加分遭社会普遍质疑,辽宁本溪高中获得高考加分的87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已经接受复检,但结果还没有出来。学校表示目前还不适宜对此事作出说明。

    对于在争议中“静悄悄”进行的复试,不少学生家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复检和当初的资格申请与发放一样不透明,复试的释疑解惑效果难以体现。

    “要求公正、公平、公开复试,我们要见证。谁参加了复试,身份是否核实;谁来确认复试结果,是否由可信机构完成;到哪里进行复试,该机构是否受到信任并完全独立于此前机构;如何进行复试,方式是否科学。复测应该是在家长、媒体、社会各界的监督下,否则就不能以此为依据加分。”

    “高考体育加分有多大水分?”“信息公开为何犹抱琵琶半遮面?”“要加分,先剥去造假外衣,还裸考者公平。”目前,对辽宁本溪高中等学校高考体优生加分的调查进展尚未出实质结果,家长们吐槽不断。

    “神秘让人怀疑有猫腻,捂、压的做法欲盖弥彰。如果成绩真实,没必要偷偷复检。”沈阳学生家长王先生说。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