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决算“涨幅”排名情况
新京报讯 前日,95个中央部门单位“晒”出了2013年度的“三公”决算。对比2012年,其中25个部门的“三公”决算有所增高。幅度最大的国家邮政局,2013年的“三公”决算比2012年高出7807.22万元。
2013年是全面贯彻实行八项规定的第一个年度。如果单独对比“三公经费”的预算数与决算数,也就是各中央单位年初计划花出的“三公”经费和实际发生的费用,则表明87个部门压缩了“三公”开支,占比高达93.68%。
两部门实际费用高于预期花销
95个部门中,全国工商联、中国法学会、国家行政学院、中医药管理局、妇联、侨联6个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数与决算数持平,即“三公”按计划开支。
只有两个部门“超支”,实际费用高于预期花销。国家信访局,决算高于预算23.14万元;国家邮政局,决算比预算高6521.53万元。
其余87个部门的决算数均低于决算数,即去年“少”花了三公经费,初步统计,“少”花的金额达70685.63万元。
但是,如果翻出各部门的2012年度决算报告,横向对比各部门两个年度的“三公”实际开支,则有25个部门的“三公”开支“上涨”,包括民政部、司法部、交通运输部等五个国家部委。
这25个部门中,国家邮政局“上涨”的幅度最大,达7807.22万元。国家能源局、团中央、国家民委、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幅度也在500万元以上,交通运输部也超出3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由于“样本框”不同,2012年度的决算报告只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本级和8家直属事业单位,而2013年则纳入了人民银行系统2121家机构,所以2013年的“三公”决算比2012年多48233.25万元。
“三公”升高多因公车开支
各部门的决算报告中都有“说明”章节,但“说明”的内文主要是分析决算与预算的数据差,也就是“三公”的实际开支与计划开支,并未提及上一年度的数据,因此,为何这些部门的“三公”实际开支升高,报告没有直接说明原因。
但从“三公”实际开支与计划开支的“说明”中,也能发现“三公”升高的原因,多由于公车开支。
如国家邮政局解释称,2012年财政部批复国家邮政局新增357个省以下机构车辆购置预算6957.57万元,受采购周期较长等因素影响结转到了2013年支付。这表明,国家邮政局“多”出的7807.22万元“三公”开支,这笔车辆购车开销就占到了89.11%。
团中央也解释称,所属的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于2012年批准购置教学及公务用车预算173万元,因购车事项需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当年预算未支出,结转在2013年支出,相应增加财政拨款支出。
此外,在各部门的决算报告中,还有一些一直备受关注的开支。
如国家民委就在报告中列出了“工资福利支出149634.37万元”、“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4120万元”。
农业部则在报告中列出了石油价格改革补贴,“石油价格改革对交通运输的补贴(款)财政拨款支出50.89万元”、“石油价格改革补贴其他支出(项)财政拨款支出50.89万元”。
查询其他国家部委的报告,均未发现石油价格改革补贴。
关键词1 公车购置费
税务总局去年购车费20067万元
51部门列出公车购置费,合计达77612万元;多部门列出购车数量
95个部门中,51个部门列出了公车购置费开支,合计达77612.26万元。
其中,6个部门系在没有预算的前提下发生了购置费:三峡办5.72万元,交通运输部124.67万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39.72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31.26万元,中医院管理局18万元,侨联2.39万元。
对于这些超预算发生的购车费用,有的部门列明了原因,如侨联为“主要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拨入公务用车1辆所支付的车辆购置税”;有的部门则只简要公布了金额,未提及原因,如三峡办。
多个部门列出去年购车数量,垂直管理等部门偏多。如海关总署,去年购车798辆,至年底,海关总署机关、广东分署、天津、上海特派办、48个直属海关单位、600多个隶属海关和办事处公务用车保有量达10958辆,海关总署解释称“海关实行垂直管理,下辖机构多,监管区域大,大多机构设在沿海、沿边等边境地区,点多、线长、面广”。
税务总局去年发生了20067.12万元公务用车购置费,购置公务用车1621辆,税务总局称:“主要用于国税系统报废车辆更新”。
央行去年也发生了公务用车购置费13021.27万元,并解释称:“人民银行系统各级单位共对达到报废条件的861辆公务用车实施处置并部分更新公务用车550辆。”
除了因工作用途需要的特殊车辆,如急救车,各部门的购车费用多在20万元上下。交通运输部就列出了单车购置费用,每辆16.87万元。
关键词2 公车运行费
国家粮食局公车维护费5.46万/辆
近三成单位公布单车平均运行维护费,仅公安部公开年度对比数据
95个部门的公车运行费合计314252.96万元。其中,仅三个部门的公车运行费决算数高于预算数:国家食药监管总局120万元、自然科学基金会221.48万元、中医药管理局125.08万元。
为何实际养车费用超出了预计?国家食药监管总局解释称:“公务用车和特种专用业务车辆保有量为111辆,全年运行费支出515.48万元,平均每辆4.64万元。车辆运行支出主要用于机要文件交换、市内因公出行、开展辖区内食品药品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食品药品抽验检验工作等所需车辆的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等”。与其他单位相比,食药监总局的公车多了“食品药品抽验检验”方面的性能要求。
像食药监总局一般公布了单车平均运行维护费的单位近30%,其每辆车的运行维护成本多在3万元上下,如地震局平均每辆2.74万元/年,气象局平均每辆3.24万元/年。但也有的单位维护成本较高,如测绘局则平均每辆5.1万元/年;国家粮食局5.46万元/年。
为何各单位的平均每辆车运行成本相差近2万元?各部门并没公布原因。
值得肯定的是公安部,主动公开了公车运行费的年度对比数据,即2013年的实际费用和2012年实际费用,“较上年增加627.76万元,增长7.69%。2013年公务用车运行费支出增长,主要是因物价上涨及车辆老化导致的运行维护成本增加。”
但遗憾的是,对比公车运行费实际开销年度差异的,仅公安部一个部门。
观点
“应公开年度间决算对比数据”
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等专家表示,中央部门单位的预决算公开已走过了5个年头,"三公’公开、预决算公开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监督,督促中央单位改进问题,所以公开的方式必须让公众乐于接受。”
叶青建议,在目前预决算公开的基础上,应要求公开年度间的决算对比数据,采用百分比等更能体现出差异的表现形式,让公众也能从报告中看到,哪个部门有所进步,哪个部门积习难改。
叶青以“住房保障支出”举例说,由于违规提高公积金标准、购车补贴标准等“隐形福利”问题屡禁不止,所以“住房保障支出”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但在各部门的预决算报告中,由于没有公开人员编制数量、人均保障标准,没有实际开支与上一年度的对比数字,根本无法看出“住房保障支出”是否合理,是否有“隐形福利”问题。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95个部门的“住房保障支出”高达2116003.56万元,高于2012年的近三成,如侨联较2012年决算数增长49.16%;水利部增长17.6%;红会增长14%。
但对于增长的原因,各部门在报告中仅一句话概括,如侨联称“主要是符合国家房改政策规定应发放购房补贴的职工人数相应增加及人员晋升增加的支出”。95个部门中,公布了人均住房保障支出的只有审计署这一个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