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 正文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朱维群:民族工作应向“交往交流交融”使劲

来源:中国西藏网 作者: | 责任编辑:细浪 2014-07-28 16:31:31 -- 字号:TT

    记者:今天我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条件,比历史上如何?

    朱维群:由于漫长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及大汉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也由于地理上的隔断和长期落后的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历史上是非常不容易的。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领导的两次全国性社会变革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根本性有利条件。第一次是全国性的土地改革和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不仅埋葬了全国范围内的封建主义制度,也打碎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奴隶制、封建农奴制,在此基础上各民族真正有了相互平等交往的可能性。第二次是改革开放,解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人口流动的种种不合理束缚,使少数民族有了走出传统聚居区,在全国范围内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把过去地区间的壁垒冲破了,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起来,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走向全国,进入城镇化进程,而全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少数民族地区,这使得各民族混居、杂居程度迅速提升。到2010年,全国已有近2000万少数民族群众到中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打工、经商、求学。如果按一家五口算,这2000万背后就是1亿人,相当于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数目。目前居住于城市和混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民族交融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普遍现象,不可阻挡的洪流。我以为,不需人为做多少推动,只要顺其自然,不去做反面使劲儿的事,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还会发生更大改变。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斗争不断出现新的情况,新疆、西藏等地有时斗争形势还相当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从来没有放弃利用中国民族问题分裂瓦解中国的图谋。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我们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的民众基础的需要。

    记者:“交融”与“融合”有区别吗?强调“交融”会不会如同有些人士担心的那样,把少数民族“融”没了?

    朱维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是“交融”。离开“交融”,提倡“交往交流”没有太多意义,因为时代发展到今天,还有什么人群相互是不可以交往交流的吗?我理解“交融”与“融合”是有区别的。“融合”是指民族间的差异最终消失,清人叫“诸族相忘、混成一体”,它更多表现为一个结果。而“交融”是指民族间共同点、一致性增强,同时又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特点,“交融”更多表现为一个过程。中国民族最终融合,民族现象消失,是极为遥远的事;而具体民族同他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则是历史上常见的现象。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在现实工作中企图用行政手段,人为推动“融合”,这是违背民族现象规律的,违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大目标的,不仅不可能成功,而且可能招致损失,我们有过这样的教训。但是这不等于说因此我们连促进“交融”也不敢说了。交融不是汉化,不是对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否定,而是使各个民族的文化、优点为所有民族共有共赏共享。在交融过程中,少数民族的优点长处不是应被忽略,而是应得到更有力的弘扬。这些年在我们的文艺舞台上,少数民族的歌曲、舞蹈、习俗所占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重,也越来越好看。这不是民族文化关门的结果,而是开门交融、积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长处的结果。我们的民族文化政策今后取向,应当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交融。

    记者: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哪些政策措施是为了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朱维群:应当说,整个会议精神,会议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都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如,统筹规划推动新疆和内地、南疆和北疆、兵团和地方、各民族之间的人员交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鼓励各族群众混居、杂居,有条件的中小学稳步推进民汉合校及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和居住规模,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社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推进双语教育,促进各民族群众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等等。

    因为具体情况不同,会议有些政策措施在目前阶段只施之于新疆部分地区。但我认为,随着实践的深入,这些政策措施或早或晚势必施之于全部新疆乃至全国。因为这是大势所趋。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