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水降尘 资料照片
志愿者帮助老人过马路 资料照片
城关区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的居民何菊英经营着一家卖麻辣烫的小店,每天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店内店外的卫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是大家的事,社区的人都给我们宣传了,在这里居住做买卖,肯定要首先注意环境卫生。”何菊英告诉记者,自己很注意店内
外的卫生环境,每天都严格按照门前三包的要求来做,还有餐具、厨具都严格消毒,食材也是尽量选新鲜的,绝不会让顾客吃到不卫生的食物。
如今,通过积极开展城市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像何菊英一样的兰州市民已经相当普遍。兰州市民的卫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明显转变,使得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面貌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推进创卫8年来城市面貌显著改善
2005年9月,兰州市委、市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作出了“五城联创”的重要决策,并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005年,兰州市首次获得“省级卫生城市”称号,2008年、2012年连续两次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审验收。2012年复审验收后,依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对照检查,通过认真分析,兰州市已经基本具备了申报“国家卫生城市”的条件。因此,201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要集中精力、攻坚克难,在2014年申报并争取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为什么把申报并争取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作为“五城联创”的首项工作?兰州市爱卫办主任金俊河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在“五城联创”中创卫工作是其他创建工作的基础。“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内容比较多,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十大类66条指标,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指标都被涵盖在内。创卫同时也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的一个平台。因此,只有创卫成功,才能为其他创建工作夯实一个牢固基础。
2011年,在《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0版)》规定的10大类66项800多条内容119个量化指标中,兰州市还有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全年API指数、建成区每万人公厕数量不少于3座这5个硬件指标尚未达标。但是,经过这两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这些指标均已达到或完成。
雁儿湾、七里河安宁、西固、盐场、兰炼、兰化等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场先后建成,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到95%。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6039.2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2%,绿地率为31.13%,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97平方米。2013年城区优良天数299天,城区空气(API指数<100)优良率达到82%,历史性地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通过建设和改造公共场所,特别是在沿街设立轻便式移动公厕,使全市公共场所增加到672座,不仅方便了市民如厕、也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随着2014年6月中铺子和金沟生活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使用,兰州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也将达到95%以上。此外,在鼠、蚊、蝇、蟑“四害”密度、爱国卫生工作管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全市城区无烟草广告、连续2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连续2年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群众满意率等方面,也基本达到了《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
达到标准还只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具体成效,真正的变化是通过创卫工作,兰州市的城市建设好的进一步提速、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城市面貌显著改善。
创卫促进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兰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不断加强各级爱国卫生组织建设,全市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管理规范。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爱国卫生工作,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市长具体牵头协调。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发动组、督导检查组3个协调推进组和市容环境卫生整治组、社区和居民区卫生整治组、集贸市场整治组、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整治组、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整治组等5个专项工作整治组。其他市委常委和副市长各抓一片。
在全市“五年规划”和年度规划中都有爱国卫生工作规划和部署,市政府近年都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列入全市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之中,特别制定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奖励办法》和《追究问责办法》,印发《兰州市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意见》,拿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以奖代补。市政府颁布《兰州市爱国卫生管理办法》并多次修改完善,根据工作需要,拟由规章提升为法规,《兰州市爱国卫生条例》经过前期调研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目前已经报市人大进入一审程序,有望在年底前通过二审并报省人大批准。《兰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也已经颁布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目前,兰州市已经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了市、县(区)三级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有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了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通过开设健康教育网、主办健康教育栏目、发行杂志、编印健康知识宣传册、设立固定宣传栏、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等方式和系列活动,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市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分别达80%和70.6%,全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95%和85%。
治污攻坚战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变化
近3年来,兰州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200多亿元。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取得显著成效,为创卫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首先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轨道交通规划和实施工作已经完成试验段建设任务和1号线一期工程征地征收,全线开工准备就绪。南山路南出口以东建成通车,北环路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北绕城高速和南绕城高速开工建设,小西湖立交改造工程建成通车。改造小街巷342条,危旧房改造17460户,新建天桥地道30个,建设市区停车泊位2156个,整治“三不管”楼院165个,维修更换路灯线路127486米,城区主次干道路灯设施完好率98%,亮灯率96%,设置率100%。全市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率达到100%。
在整治城市大环境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向单位、居民区推进,开展以治理环境、清理“三乱”、绿化美化、“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沿街单位“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达95%以上,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2011年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全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投入各类资金26亿元,完成城区767台4347蒸吨燃煤锅炉改造,实现了主城区燃煤锅炉及污染“双清零”。有效加强煤炭市场监管,实施33个工业企业深度治理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8户,对城区所有施工工地实行了抑尘管控。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将近郊四区划为1482个网格,构建了覆盖主城区的城市管理网络。全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达到82%,比上年增加29天。兰州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这是自2001年有监测数据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强化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在加快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建设的同时,督促新西部维尼纶、兰州市肉联厂等企业完成了污水治理项目。2013年城区空气质量一、二级的天数达到29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1.91%。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7分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4%,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4.1%,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81.26%。
兰州人距离“美丽兰州”的梦想近了
多年来,兰州人民一直在为实现“绿化环境、美化家园”的梦想,坚持不懈地进行南北两山绿化和城市绿化建设。截至2013年底,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到6039.2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2%,绿地率为31.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97平方米。创建花园式单位72个、园林化单位560个、绿化达标单位310个、花园式小区29个。我市先后获得了“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和建设部“人居环境范例奖”。
目前兰州市已经建立了以食品药品专干为主,协管员、信息员和社会监督员以及食品药品公益性岗位为内容“一专三员一岗”的基层监督协管体系,强化了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截止2013年10月底,全市共签订餐厨垃圾收运协议7608家,累计收运餐厨废弃物6190.64吨,有力地杜绝了“地沟油”的来源和去向。商务、粮食、工商部门结合各自实际,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共检查超市、商业门店及食品经营户29783户,责令整改1461户次、没收销毁不合格食品13656.8公斤,假冒伪劣食品经营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并开展了部门“放心酒示范店”、“食品安全示范店”、“放心粮店”创建活动,共创建各类放心店907家。
同时,还加强了集中式给水、自备水、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每年对全市二次供水单位进行专项检查,对出厂水及管网末梢水按“全国城市生活饮用水监测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合格率均已达标。
兰州创建全国卫生城市8年来,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兰州市本着“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家家知晓“创卫”、个个关心“创卫”、人人投身“创卫”,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和强大的声势。经过艰苦努力,兰州人距离“美丽兰州”的梦想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