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建立25周年特别报道系列二 ——港口篇
【编者按】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批准日照升格为地级市,11月5日,地级日照市正式对外办公,从此掀开了日照发展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在日照的发展史上,却是一段光辉的历程,它跨越了两个世纪,联结了两个千年,纵贯了六个五年规划,承启了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迈进。25年来,勤劳智慧的日照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勇往直前,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抢抓“一带一路”和“蓝红金”机遇,创造了日照率先创新优质发展的辉煌业绩。本报今日起开设“地级日照市建立25周年特别报道”专栏,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刘江雪
建市25周年,年轻的港口与年轻的日照一起收获了多少发展的奇迹?
驱车一路南行,从日照港区蜿蜒至岚山港区,数十公里的海岸线上,矿石、集装箱、木片、粮食、原油等一大批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井然有序,气宇轩昂地吞吐着。
时光回溯至1989年,刚刚从黄海滩头的泥泞中建起的港口如同新生儿一般稚嫩、懵懂,而在同脉搏动中,港口与城市共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图画。25年后,曾经的滩涂上,一艘艘货轮横卧碧波,一辆辆集装箱车队往来穿梭,一台台吊机收放自如,这个环太平洋经济圈、黄渤海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交会点上的天然深水良港,已然成长为全国最年轻的3亿吨综合大港。
(一)
这是一份已经微微泛黄的规划:1991年1月4日,《石臼港总体布局规划》获批,揭开了日照港综合性发展、多功能建设、全方位服务、集团化经营的序幕。那时的港口,刚刚拥有生产性泊位5个。
随后,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见证了这座港与城的转折:随着国家港口管理体制改革,2002年,日照港务局由原来山东省和交通部双重领导移交日照市管理,这让唇齿相依的港与城更加紧密结合、荣辱与共。2003年,日照市的决策者缜密而郑重地决定,推进日照港务局和岚山港务局企业部分联合重组,组建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为发展拓出了巨大空间。仅有23个生产性泊位、通过能力2893万吨的日照港在设施滞后中迎来破茧成蝶的跨越发展:港口岸线由原来的9.8公里延长到28.8公里,规划泊位、总体能力扩大到181个、6亿吨,并明确提出建设以煤炭、矿石、油品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口。
这是一份已见雏形的规划:2009年,《日照港总体规划》获批,描绘了在29.7公里的岸线上,石臼、岚山两个综合性港区南北矗立,规划泊位280个,陆域面积8933万平方米,通过能力达6亿吨。
举全市之力发展港口!这一核心理念的背后,是港区周边居民的默默付出,是港城联动的精准定位,是蓝图的共生。25年的倾力打造,25年的昂首阔步,换来的是日照港吞吐量连续跨越3个亿吨台阶,规模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9位,世界港口第12位的丰硕成果。
而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新节点上,日照港的蓝图又一次与这座城市崛起的律动紧紧结合在了一起:石臼港区南区规划调整建设,将实现港口“东煤南移”和“南散北集”的布局分配,进一步扩展了港口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过去货运铁路穿城而过带来的不便,港口生产作业与城市风景区“一墙之隔”相互干涉影响的问题,都将根本性改善,港口与城市将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
(二)
1989年的石臼港,在众人眼中,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煤码头,那一年,它完成的吞吐量为840.5万吨。
2003年,日照港集团的组建,不仅在规划中谋出新篇,更将港口的发展推到“裂变”的境界;2006年,日照港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亿吨大港;2010年,日照港吞吐量突破2亿吨,距首次过亿吨仅4年;2013年12月12日,日照港跨越3亿吨大关,“大港梦”港城梦圆。
数字见证了港口发展速度的赶超,更加见证了港口发展内涵的攀升。
从最初的煤炭一货独大,到铁矿石、镍矿、粮食、木材进口,水泥出口全国第一,矿石、原油泊位等级达到 30万吨级,生产泊位数量增至53个,260多个货种进出,一步一个脚印,日照港已经成长为中国矿石运输系统第一层次港、重要煤炭输出港,集装箱内贸基本港和外贸支线港,国家重要的原油、天然气上岸基地,全国沿海最大散粮码头、国内惟一木片接卸专业码头、全国设备专业化程度最高工艺最先进的氧化铝接卸码头……
与此同时,晋中南铁路通道,日照至仪征、至东明、至洛阳输油管线,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立体式海陆联运体系,成为日照港快速崛起、跨越发展的强力支撑。
“如果说湾阔水深、区位优越、腹地广阔等奠定了日照港发展的先天优势,那么20多年来‘因煤而生、因矿而兴、因油而盛’脱胎换骨式的发展巨变,则奠定了日照港不可替代、无法复制的后天竞争优势。”在日照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杜传志看来,正是港口功能的日趋完善,才使日照港乃至日照市的长线发展基石更加稳固。
崭新的日照港,繁荣了崭新的日照市。随着港口的一次次蜕变,黄海岸边,煤炭、矿石、原油储运“三大中心”,钢铁、石化、浆纸、汽车及其配件、粮油六大临港产业聚集——— 以港口经济和临港工业为主体的“前港后厂”的沿海港口发展模式,已然成为日照经济布局中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亮点。
自2003年至今,日照港累计培育海关关税收入总额1894亿元,带动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1248亿美元。依托港口,日照先后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中心30多个,培育物流企业600余家,年物流总额4000余亿元,以港口为物流中心的产业链迅速形成;依托港口,日照形成了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港口,全市产业体系的临港特征明显,销售收入50强工业企业六成以上与港口息息相关……
(三)
1989年,当时的日照港人,想像着综合性港口的样子,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成长;
2003年,当时的日照港人,想像着亿吨大港的样子,完成了由弱到强的崛起;
而在2013年末,当历史将日照港推向更广阔舞台的时候,一个“强港梦”,又该如何实现呢?
一路之上,也曾有几多揪心、几多艰难。然而,背负着推动日照发展使命的日照港,从未停止过探索创新的脚步。
2006年10月17日,日照港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响了港口上市之锣。从此,日照港奏响了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的新篇。自首发上市以来,8年8次资本运作累计募集资金80.8亿元,这让一个亟待壮大的港口实现了裂变式发展。
“上市,让港口实现了‘造血’功能。”杜传志认为,对于日照港而言,这勇敢迈出去的“步伐”意义非常深远。如今,日照港已吸引国内外70多家大中型关联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租赁等方式直接参与港口建设经营,为港口加速转型升级、向国际一流强港迈进注入了强大助力。
在日照港从事散粮作业20多年的员工贺兆波的记忆里,一直有着这样一幅画面:港区内车水马龙,火车开进后,他和伙计们一起扛着沉重的麻包来回奔波。这幅画面,止于2013年。如今的散粮作业区,已由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包揽了散装、平车、袋装、罐装等全套程序的流水作业,并将车辆定位精度准确至毫米级。
顺应信息化、一体化、现代化等发展趋势,创新中的日照港,也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态势,过去那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场面,已经被整洁的堆场、尖端的技术控制所取代。无人码包、无人检斤、无人变电所、无人电子门禁等等一系列高端技术相继运用在了生产一线,催动着港口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悄然嬗变。
一个点的提升只是改变了局部,而数个点的提升,则在推动全局优化方面迸发出强大的能量。
从“港口立市”到“港城、港带、港桥、海陆”一体发展,日照港与城市同频共振,成功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而港口与城市和经济腹地的互动发展新格局,也将引领着港口与城市,继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