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日前播发了《至少一半收上来的钱没进政府口袋——北上广津四地停车费追踪》报道。各地相关部门在回应时,不仅依然未公开相关数据,有的还推诿扯皮,或者称收不上钱来。
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全国普遍实行多头复杂的管理模式,有的停车场甚至总共需12个部门管理。而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政府对占道停车的监督管理混乱,导致“黑停车场”遍地开花。
回应:
或推诿,或称“收不上钱”
关于停车费收支信息公开问题,北上广津等地相关部门仍旧遮遮掩掩。
——在广州,广州市交通委宣传部门负责人针对此前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测算的“广州仅有约3%的停车费最终收归当地财政”,仅答复记者称“曹志伟的算法并不准确”。
——在北京,虽然记者拿到的《关于调整本市非居住区停车占道收费标准的通知》明文规定,但相关部门却表示,目前北京停车管理特别是新的特许经营改革由各区县政府实施,市级政府部门对此情况并不掌握。
——在天津,被曝光3年来未上缴一分钱的利润联华停车公司,主管停车的天津交管部门以及作为联华公司大股东的国资委,谁也没有对联华“利益私人化”采取有效监管措施。
——在上海,主管停车位招标的政府部门表示,很多停车费进不了财政是因为“钱收不上来”。
调查:
黑停车场每月数十万暴利
除了停车费收支成谜,政府对占道停车监督管理也较为混乱。不仅正规的公共停车资源没能为民所用,北上广津等地还滋生出“黑停车场”、违规挤占道路资源等乱象。
与停车乱象形成鲜明对比,相关管理却十分复杂、多头。例如,根据北京2014年出台的停车管理办法,一个停车场总共需12个部门管理。而这种复杂的管理模式在全国普遍存在。
虽然各地各部门对停车管理员收费资质、停车场规划设立资质、停车场价格收费标准都做出了制度规定,但在具体执行中却受到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手段单一、执法严格程度不高的限制,陷入“管不了”的困境。
消费者权益维权律师邱宝昌说,要想让行政处罚证据确凿无误不容易,“黑停车场”一天收费几千元,一个月甚至收入几十万元,这需要监管部门采集大量证据进行执法。与此同时,“黑停车场”一般都有其“后台”,占了地方收费如果没人管,就会有利益纠葛在里面,需要和反腐配套管理。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秘书长王丽梅表示,造成大量停车费没能进入政府口袋的原因,是目前政府对道路停车间接化、委托化的管理模式。因此,只有在前端加强政策制定科学化与规划管理精细化,在后端加强各部门的协调监管和信息公开,才能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