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孩子”情有可原但不可同室操戈
一辆高铁开进荆州火车站。记者 孙辰 摄
争到高铁就夺得发展先机,高铁成现代城市“标配”,专家建议—
本报记者 李璟 周舜尧
曾几何时,高铁的诞生挤掉了不少传统廉价的“绿皮车”,极大增加了个人的出行成本,其高昂的建设成本也给设站点的中小城市增加了财政负担,一度有不少城市高呼自己“被高铁”。
近年来,这一局面已得到逆转,城市之间“争高铁”已成“共识”。
高铁一通,给沿线城市带来的是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相应的资金流,巨大收益有目共睹,对城市的意义也不言而喻。
高铁令城市“重生”
“争高铁”近年来已不算新鲜事。比如,郑万铁路过境河南,引起了邓州和新野两个相邻的县(市)的竞争,被当地官员称为“像是在抢孩子”。
“这是一件好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现代城市是经济系统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枢纽,高铁(客运专线)至少可以带来丰富的人流、信息流,还有一定资金流的资源,对城市的发展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这一点从荆州这几年的发展就可以看得出来。”彭智敏说,理论上说,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就可以被称为是高速铁路,这些年汉宜铁路的通车,给荆州城市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城市建设可以不背包袱,有重来的机会。”彭智敏说,过去国内绝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建设,由于标准落后或者没有标准,形成了一些“脏乱差”、配套不齐、功能不全、交通拥堵等问题,而高铁站的建设,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绝佳契机。
彭智敏进一步解释,围绕高铁车站,建设一个新区,这是在所有设有高铁站点的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宜昌东站,带动了整个伍家岗区的发展,令宜昌市中心区域向东扩展十余公里。此外,在高铁所在的新区建设完成后,可以承担老旧城区的城市功能,吸引人口转移,增加城市的经济体量,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减少旧城区改造的交通、居住、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的压力,也可以令旧城改造变得更为从容。
“因铁路而兴城,也不是高铁才有的特质。”彭智敏介绍说,早在普通铁路建设时期,河南郑州、湖南株洲等一些城市,也都是因为其铁路枢纽的位置才奠定了城市发展基础,才会在一些中小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大城。
争到高铁就夺得发展先机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正式开通的第一条高铁是2008年8月1日开通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截至去年,全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超过1.6万公里,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榜首。
短短几年的时间,我国高铁发展的速度令世界震惊。同时,高铁经济带给我们的巨大收益有目共睹。
“如今,要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都离不开高铁。”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几年前他去长三角一带出差,不理解为什么同一个城市,有了普通铁路、城际铁路,还要再修一个高铁。“现在回头看看他们的经济发达程度和速度,看来高铁的力量确实不一般。”
叶青说,高铁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非常大。高铁的建设推动了沿线经济发展,促进了旅游业,还刺激了地方投资建设。同时,高铁能让城市与城市之间实现同城化。
“过去真的很难想象武汉到广州只要四五个小时,这是当年从韶关到广州需要的时间。所以有了高铁,就像把武汉搬到了韶关。”叶青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以前自己从武汉去恩施,开车最快都要6个小时。如今坐高铁,只用4个多小时,路上还可以休息和写材料。城市之间“距离”越来越近了,对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城市之间的交流,都有直接的好处。
高铁的出现,同样带来了“一小时城市圈”的说法,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来临。高铁缩短了时间,拉近了距离,让现代城市的概念扩充为“城市圈”,平衡了交通圈、经济圈,可以极大地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叶青说,过去评价一个城市,要想吸引招商投资,人家会先问问有没有通讯设施,有没有高速公路,有没有机场。但是现在,似乎有高铁才是一个现代城市的“标配”。“交通更方便了,这也是国家经济提升的一个标志。”
老百姓出行选择多了,需要时间短了,舒适度提高了;城市间联系紧了,增加了交流,拉动了经济,推动了就业。如今大家都不惜代价去建高铁,去争、去抢,都是因为知道了高铁的好,尝到了甜头。谁能争到高铁,谁就夺得先机,就意味着有更多发展的机会。
高铁线路需顾全大局
“荆州、荆门本是一家。”对于民间开展的各类“保路运动”,彭智敏认为,表达心愿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争取也行,但千万不能太过激进,因为铁路建设最终还是要通过有关部门实施可行性研究、科学论证等程序后,综合考虑建设技术条件、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才会确定。
“在荆州;在荆门;在荆州和荆门中间,远离双方的市区。”抛开铁路建设的技术需要,这是彭智敏认为可能会出现的三种结果。在上述三种结果中,他更倾向于高铁站点设置落地于某一地的近郊,而不是“争来争去之后,在各方妥协下设在中间”。
“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彭智敏说,如果民间争论持续发酵,最终上升到官方在政策层面角力,只会推迟铁路的建设,而造成“双输”的结果。因为一旦落在一个居中但人口较少的农村,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也会极大地延后效益回收的时间。
他建议,无论高铁站点最终落户于荆州还是荆门,可以以配套建设两地之间的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的方式,连接两荆城区与高铁站,以实施人流、信息流的共享。
“既要造新线路,也应该对现有的路线进行改造。”他认为,无论沪蓉第二高铁最终落户哪里,湖北省都要尽快对现有的长荆、汉丹线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铁路等级,扩大运能,加快这一区域人流、物流运转的效率。
“这与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的目标一样。”他建议由省级部门出台制订计划,通过建设城际铁路、改造既有线路等方式,促进达成实现最高营运速率在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高速铁路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目标。
对于荆州、荆门高铁争夺战,叶青表示非常能理解。但他认为,国家选择高铁路线,必然要考虑万全,最终无论花落谁家,都要顾全大局。
叶青说,湖北九省通衢,位于国家中部,是多条主要铁路的必经之路。我国规划建设的高铁网骨架被归纳为“四纵四横”。截至目前, “四纵”干线基本成型,但是长江经济带要发展,现在在湖北境内非常需要一条横向的铁路。
“上海到成都,动车需15小时,普通车将近40小时,如果有条件,一般人宁可选择飞机。”叶青说,沪汉蓉高铁通车后,长江经济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快速通道,这条高铁的意义和作用之大可想而知。因此对于高铁的渴望,荆州荆门两座兄弟城市暗中较劲情有可原,但不可同室操戈。
盘点
各地高铁争夺战
近年来,全国多地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争路运动”,均体现了地方的“高铁政治经济学”。
邻里爆发“保路运动”
河南省南阳市下辖的邓州和新野是两个相邻的县市,联系一直很紧密。然而为了郑万高铁襄阳到南阳段在谁家地盘设站,两个邻居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去年9月,两地民间先后发声,高调掀起“保卫高铁”运动。在新野,民间还组成“新野保路联盟领导小组”,他们唱着改编的歌,将贴着标语的宣传车开进田间地头,组织百人上街。而邓州的老百姓则发起“反击”,不少远在外地的邓州人迅速联合起来,在全国多个城市拉起横幅声援家乡“保路活动”。
近期,最新消息显示高铁站最终敲定邓州,但似乎新野人仍没打算放弃,双方之间的争夺战仍在明争暗斗中。
民间施压 官员“拼命”
沪昆高速铁路东起上海,途经浙江、江西、湖南,西至云南昆明,是一条正在建设中的高铁干线,连接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预计2016年底全线通车。
湖南境内两条铁路绕开,让地处中部的邵阳市交通区位条件急剧变差,成为湖南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之一。因此在沪昆高铁规划制定时,因与相邻的娄底市争取设站处在下风,邵阳为了抢高铁,不少政府官员“舍身拼命”,孩子住院不照顾,自己生病没空医,过家门而不入,每晚开会到十一二点……
官员四处公关争路
2009年,郑万高铁规划刚刚提出时,第一场博弈就是在湖北十堰和襄樊(现襄阳)之间展开。
有媒体报道,在当年全国“两会”上,时任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为争取当时还叫郑渝铁路的郑万高铁提出专门建议。
襄阳不甘落后,随后一篇发表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写道,时任市委书记唐良智利用在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间隙,带领市经委、发改委等部门及有关县(市)区负责人,拜访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和一些央企……在拜访铁道部发展计划司领导时,唐良智请求将郑渝铁路规划进行调整,将襄阳纳入路经站点建设。
直到2014年10月,国家发改委最终批复,襄阳胜出。(记者 周舜尧 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