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国内 > 正文

机动车年检制度每年收费超百亿 被指流于形式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冯悦 2015-05-03 16:19:47 字号:A- A+

    央广网北京5月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排队领号、填表审查、上线检测、交钱走人,这是很多机动车主在给车辆年检时几乎绕不过去的一个耗时耗钱的痛苦“仪式”,提起车辆年检,几乎所有的车主都要叹上一口气。

    为什么一项原本有利于车辆安全的年检政策却惹得车主“一声叹息”呢?原来在全国很多负责年检的机构都是从相关政府部门的手里承包过去的,这样一来,承包者的最大目的不是要维护车辆的安全性能,追求利润才是这些年检机构的最终目的。在车辆年检过程当中遇到一切问题几乎都可以交钱摆平,已经是公开的事实了。汽车年检流于形式、巧立名目乱收费以及庞大地下灰色利益链,这是很多车主对当前机动车年检制度的质疑。

    现行机动车年检的实际效果到底有多大?为什么一些国家没有“车检”制度但依旧好好的?放宽车检时限乃至取消车检制度是否是大势所趋?

    在公安部与质检总局日前联合召开的一次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有关部门透露,我国“平均每年检验汽车7000多万辆次,及时发现严重安全隐患车辆300多万辆,对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官方数据的背后,公众看到的更多是车检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甚至屡屡引发“集体吐槽”。据上述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有7000多万辆次车辆接受年检。据不完全统计,每次车辆检验大约需要100-200元。专家测算,一年间,全国在车辆检测上要花费100多亿元。然而,现实中,汽车年检流于形式、巧立名目乱收费、形成庞大的地下灰色利益链。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车主,他认为应该取消车辆年检。

    车主:我觉得取消掉它比较好。因为它本身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它不是那种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质量检测。走形式的我感觉是。

    记者:你在年检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吗?

    车主:很麻烦,排队排得很长,也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天津市交管局安监处负责人表示,对机动车进行检测很有必要,如果取消年检,汽车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就很难被发现。采访中,一位车主也表示了认同:

    车主:我觉得不应取消。因为,第一,年检能查处汽车尾气是否达标。现在雾霾天闹得这么严重和尾气有很大关系。第二,汽车年检可以查出汽车是否有潜在的故障隐患,保障大家的安全出行。

    机动车检验改革新规中,放宽了检测时限,提出试行非营运轿车6年内免予上线检验、直接领取检验标志。湖北、天津市等多地交管部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是考虑到当前汽车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许多私家车出行频率不高、行驶里程偏少、定期保养较好等实际情况,而作出的针对性调整。但有观点认为,车检新政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武汉大学知名社会学者尚重生指出,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应当逐步探索取消车检制度。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国华认为,对于非营运轿车从放宽时限到最终取消车检制度,应该是大势所趋,因为非营运轿车的车检更多体现的是“对自己负责”。然而,河北典范律师事务所律师马小兵却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意见。他认为,私家车行驶上路,这不单纯是个人行为,还会危害公共安全。现行法律下不可取消车辆车检制度。

    马小兵:在现行的法律下,如果简单的取消这个汽车年检制度,在法律层面上还是有一些障碍的。根据我国现行的道路安全交通法及相关配套法律的规定,就说上路行驶的车辆必须经过年检,私家车取消这个年检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私家车只要是行驶上路,它就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也会危及到其他人的生命安全,甚至影响到公众安全。

    事实上,放宽乃至取消车辆年检制度在其他国家中似乎并不是问题。比如,美国的车检是由各州自己管理负责的,部分州没有汽车年检的立法,法国新车前4年不需要年检,加拿大则没有年检之说。但是,取消车检亦不乏反对意见,不少人对取消汽车年检是否会增加交通安全事故心怀顾虑。据公安部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仍有133.8万辆大中型客货车逾期未进行安全检验。在人员伤亡事故中,有6790起是由于机动车安全性能不合格导致的,造成一万多人伤亡。马小兵律师建议:我国应在车检的保障和监督机制上多下功夫。

    马小兵:但是,现在就说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审车过多流于形式化。其实,现在人们反感的并不是检车,而是在检车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建议就是说成立保障机制也好、监督机制也好,使检车行为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

    (原标题:年检7000万辆次收费超百亿 机动车年检制度争议缠身)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上上签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